計算機網絡是現代信息社會的基石,而交換技術是實現網絡通信的核心。本文將詳細介紹兩種典型的交換方式: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幫助基礎小白快速掌握這兩種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區別。
什么是電路交換?
電路交換(Circuit Switching)技術來源于電話網,它的工作原理可以通過電話機的連接方式來說明。
1. 簡單連接
最簡單的方式是兩部電話直接用一對電線連接,如圖1-6(a)所示。但當電話數量增加時,直接連接的方法需要的電線數量將會急劇增加。
2. 使用交換機
為了減少電線數量,可以使用交換機將電話機連接起來,如圖1-6?所示。每部電話都連接到交換機上,交換機通過動態分配線路資源來實現任意兩部電話的通信。
3. 電路交換的工作過程
電路交換的過程包括三個步驟:
- 建立連接(分配通信資源)
- 通話(一直占用通信資源)
- 釋放連接(歸還通信資源)
在通話過程中,通信資源始終被占用,如圖1-7所示。這種方式雖然簡單,但對于計算機數據傳輸而言,效率較低,因為計算機數據是突發式的,線路在大部分時間里處于空閑狀態。
優點:
- 傳輸時延小:由于通信線路為通信雙方用戶專用,數據直達,時延非常小。
- 實時性強:通信雙方之間的物理通路一旦建立,雙方可以隨時通信。
- 有序傳輸:數據按發送順序傳送,不存在失序問題。
- 適用范圍廣:適用于傳輸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
- 控制簡單:交換設備及控制相對簡單。
缺點:
- 建立連接時間長:對于計算機通信來說,平均連接建立時間較長。
- 信道利用率低:物理通路被雙方獨占,即使通信線路空閑,也不能供其他用戶使用。
- 靈活性差:不同類型、不同規格、不同速率的終端難以相互通信,也難以進行差錯控制。
電路交換最早用于電話網絡,兩臺電話之間通過專有電線連接。雖然電路交換在實時性和低時延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由于其信道利用率低和靈活性差,在現代互聯網中較少使用,更多應用于需要高實時性和固定連接的場景,如傳統電話通信。
什么是分組交換?
分組交換(Packet Switching)是計算機網絡中主要采用的交換技術,它通過將數據分割成小的分組來傳輸。
1. 分組的概念
在發送報文之前,先將較長的報文劃分成等長的數據段,每個數據段前加上控制信息組成一個分組(Packet),如圖1-8所示。分組的首部包含了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等重要信息。
2. 分組交換的工作過程
分組交換的過程是通過存儲轉發的方式實現的。分組交換機接收分組后,先存儲下來,檢查首部信息,按首部中的地址查找轉發表,找到合適的接口轉發出去,如圖1-9所示。
優點:
- 無需建立連接:用戶可以隨時發送分組,不需要預先建立通信線路。
- 線路利用率高:通信雙方不是固定占用一條通信線路,而是在不同的時間段部分占用線路,提高了線路利用率。
- 加速傳輸:分組逐個傳輸,后一個分組的存儲操作與前一個分組的轉發操作可以并行,減少了傳輸時間。
- 提高傳輸可靠性:交換節點具有路徑選擇功能,當某條傳輸線路故障時,可選擇其他傳輸線路。
- 減少出錯幾率和重發數據量:分組較短,出錯幾率減少,每次重發的數據量也減少。
缺點:
- 轉發時延:數據進入交換節點后要經歷存儲轉發過程,引起轉發時延,網絡通信量越大,時延越大。
- 實時性較差:由于轉發時延和排隊等待,實時性不如電路交換。
- 數據報服務存在問題:可能出現失序、丟失或重復分組,需要對分組按編號進行排序等工作。
4. 分組交換的挑戰
分組交換也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如時延和分組丟失。分組在傳輸時需要排隊等待,可能會造成時延,甚至因為緩存滿而丟失分組,如圖1-10所示。
電路交換與分組交換的對比
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在數據傳輸方式上有明顯區別:
- 電路交換:整個報文的比特流連續地從源點直達終點,如圖1-11所示。
- 分組交換:單個分組傳送到相鄰結點,存儲后再轉發,逐段占用通信資源。
電路交換適合連續傳輸大量數據,而分組交換更適合傳輸突發數據,提高了信道利用率和傳輸效率。
通過本文的介紹,希望基礎小白能對電路交換與分組交換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這兩種交換技術是計算機網絡的核心基礎,掌握它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網絡通信的原理。
文本,圖片來源:《計算機網絡教程》第6版微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