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編譯型語言:
源代碼由編譯器編譯為機器代碼(中間代碼),生成可執行文件,后面的執行無需編譯,可以直接運行,無需依賴源代碼或編譯器。
執行速度更快,因為在執行前已經有一步編譯階段;編譯器在編譯階段就會檢測出bug;跨平臺特性差。
代表語言:C、C++、C#、Java等。
過程:預處理–>編譯–>匯編–>鏈接–>生成exe.
2.解釋型語言:
沒有編譯階段,由解釋器逐行解釋并執行,不生成可執行文件
運行速度較慢,每次運行都需要重新解釋一次。代碼錯誤只能在解釋時被發現。每次執行都需要源碼和解釋器;跨平臺特性好。
代表語言:Python、JavaScript、MATLAB等。
3.總結:
跨平臺:解釋型語言更好。
開發靈活性:解釋型語言更好,快速調試。
動態特性:解釋型語言更好。
性能:編譯型語言速度更快,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