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新開發的空調器,在鈑金、塑料件結構方案設計的同時,進行配管結構設計,充分考慮整體空間的合理分配,以避免配管設計在其它結構方案確定之后,只局限在有限的空間內進行。
2)、 制冷系統以外的結構件已定型的產品,在進行配管設計時,一般不考慮更改其它結構件;如果空間不夠,配管設計無法實現,再更改其它結構件。
3)、在滿足設計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慮部件的裝配工藝和零件的加工工藝要求,而且,首先考慮部件的裝配工藝,其次是零件的加工工藝。
4)、在原有開發機型基礎上設計的配管,在進行配管零部件設計時應考慮其通用性。
5)、壓縮機輸出激勵的能量主要通過:壓縮機動能、橡膠底腳變形能,配管的動能和變形能四種形式耗散。為減少配管發生斷裂的概率,應盡可能降低配管的剛度,特別是周向和徑向剛度,以保證壓縮機輸出激勵的能量主要通過壓縮機本體的動能和橡膠底腳變形能的形式耗散掉。
6)、配管設計過程中在振動較大或柔性較大的部位,應盡量少采用銅管開孔的結構(類似笛形管的結構),以避免因運輸或運行引起斷管事故。
排氣管、回氣管的設計
-
、壓縮機排氣口、回氣口配管直線段因為彎曲存在殘余應力,同時因為靠近燒焊部位,材料力學性能受到影響,所以很容易疲勞斷裂。為削弱上述因素的影響,壓縮機排氣口、回氣口配管彎曲半徑盡可能大一些,以減少此部位殘余應力;同時保證一定直線段,以減少燒焊給材料力學性能帶來的不利影響,長度盡量控制在35~80mm。
-
、為了減小配管的振動,一般設計U形管來達到減小振動的目的。為了達到良好的減振效果,在可能的情況下,使U形管的兩臂長度盡可能的長一些,也就是使圖1中L1、 L3都盡可能的長一些,并盡可能增大彎曲半徑。如果兩臂間跨距一定,即L2長度一定,且L2長度不是很長的情況下,采用有較大彎曲半徑的圖2方式比圖1方式要好。
3)、 保證水平面內有自由度,特別是只設計一個長U形的時候,盡量在水平面內增加彎位以保證該平面內的自由度。當長U形采用圖3所示形式兩臂跨距較大時換用圖4所示結構;兩臂跨距較小時,長U形采用圖3結構而在其他位置的水平段上增加彎位以保證水平面內的自由度。 -
、配管彎曲半徑正常情況下要求大于銅管直徑的1.5倍(如φ16銅管彎曲半經大于R25);在彎曲半徑小于30~40mm時對其動態響應指標影響較大,彎曲半徑越大,響應越好。另從加工工藝方面考慮,使用大的彎曲半徑,銅管在彎曲半徑中的變形減少,同時也可以減少加工后配管的殘余應力,建議在空間允許的前提下,盡可能選用較大的彎曲半徑。
-
、設計排氣管、回氣管一般采用壁厚為0.7~1.0mm的銅管。
冷凝器進出管的設計
1)、為減少冷凝器入口處振幅,在單排冷凝器(主要指流路為一進一出的冷凝器)輸入管設計中,建議設計成“┏”形狀的配管,同時與冷凝器杯形口相連的配管直線段不宜過長,建議比半圓管高出≥20mm。如下圖5所示冷凝器輸入管結構可以獲得比圖5所示結構更好的抗振性能。
2)、在設計冷凝器輸入、輸出管時,為了保證氦檢檢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冷凝器輸入、輸出管直線段長度不低于50mm,若用于連接快速接頭,則不允許有定位點、縮口、擴口等管端加工。
毛細管的設計
1)、毛細管作為制冷系統的節流元件,選用規格及其相應長度(或流量)由性能匹配決定。彎制毛細管時,用毛細管繞圓柱模形成圓環狀,以達到預定的尺寸。圓柱模的直徑從φ22到φ80(Φ120),模直徑差1mm變化。由于彎制工裝的特點,設計毛細管的圓環一般設計成左旋結構,并用束緊帶或塑包鐵絲扎緊,如圖7所示
2)、對于冷暖機的輔助毛細管,如果其兩端與單向閥連接,為了彎制方便,其總長度應不得短于250mm。彎制成型后兩端距離為70mm,如圖8所示。
3)、在毛細管結構設計中,考慮到焊接工藝的需要,防止焊接過程將毛細管焊堵,在距離毛細管端部10~15mm處增加一圓環墩口
1)、在進行蒸發器輸入輸出管的設計時,考慮到安裝工藝的需要,建議在接頭部位的配管直線段輸入管比輸出管長100mm,商用空調除外。
2)、蒸發器輸出管組件設計時,考慮到加工工藝的需要,建議按圖10的結構設計。圖11中結構不便于焊接(冷凝器輸出管組件也可參考)如必須使用圖11中結構,要保證封口端到最近的焊點距離≥30mm(如圖11所示)
1)、在進行毛細管過渡管、分液管接管的設計時,與毛細管或分液管連接端,考慮到壓口工藝較縮口工藝簡單、生產效率高,建議使用壓口工藝,縮口率較小(<15%=的可以使用縮口工藝。
2)、在確定了壓縮機排氣管,回氣管之后,其它配管工作時的振動一般不大,故一般考慮以簡單的連接方式設計。如果樣機試驗發現有振動較大的配管(與壓縮機排氣管,回氣管相比),則需要重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