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回顧劉邦和朱元璋的創業經歷時,總是會感慨他們起于微末,都創下了偌大王朝,成就無上榮譽。
尤其是我們查閱史書時,發現這二人的崛起班底都是各自的家鄉人,例如劉邦的班底就是沛縣人,朱元璋的班底是鳳陽人。
二者各自的家鄉都走出了很多的傳奇人物,這些人物幫著他們打下了天下。
而有意思的是,那些名動天下的牛人們,在此之前還只是一些普通人,要么是殺豬的屠夫,要么就是要飯的乞丐。
對此我們忍不住提出疑問:在歷史上往往人才難得,為什么劉邦和朱元璋的家鄉就有那么多臥龍、鳳雛?他們倆的運氣怎么這么好?
其實,很多事情不是我們想的那么簡單的。
筆者如今才算搞明白:劉邦、朱元璋身邊的普通人華麗轉身,不僅是因為他們本人有才能,更多的情況是因為種種因素作用而產生的質變。
接下來我們將一一分析其中的奧妙。
一、第一桶金
相信不少朋友都創過業,都知道第一桶金的含金量。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的第一桶金往往是很簡陋的,但是又是讓人難忘的。
回看創業故事,很多身家上百億的大佬,第一桶金也不過是拿到10萬元的投資,也許這10萬元對于功成名就的他們就是一根毛的事情,但是當年的10萬,卻是他們上百億身家的起源。
——明白這層邏輯,我們來看劉邦和朱元璋。
1、劉邦的發跡
在陳勝吳廣起義后,當時沛縣的民眾感覺到不安,所以迫切的希望有人帶著他們也加入造反大軍。而就在此時,蕭何、曹參之流害怕身家性命,所以不愿意當出頭鳥。
于是眾人才選出了在當地頗為出名,并且早就已經“深負要案”的劉邦。
因此,劉邦早期的創業經歷是一次偶然,而他的第一桶金就是暫時將他推出來當老大的沛縣老百姓們。
和絕大多數第一次創業的大佬一樣,劉邦當年也沒得挑,他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史書所記載的跟隨他的三千沛縣人組成的武裝。
那么這三千沛縣人的武裝力量有沒有含金量呢?可以很負責任的說,相比較于整個秦朝而言,沒一個是出名的人物,全都是無名之輩。
正如史料所記載,劉邦沛縣起兵時,史書中所記載有名字的人大概有47人。
其中擔任“舍人”一職的為沛嘉、單寧、丙倩、董渫、樊噲、審食其、周緤、周定、朱軫、魯侯涓、薛歐、唐厲、陳速等13人。
擔任“客”一職的為蕭何、盧綰、呂澤、呂釋之、留勝(客吏)、任敖、冷耳等7人;擔任“中涓”一職的為曹參、周勃、召歐、孫赤、王吸、陳倉等6人。
謁者為武儒、尹恢2人;卒為彭祖、單父圣、周聚朱濞等4人;夏侯嬰為令史,周昌為職志,周苛為內史,澤赤為執盾,空中為弩將,戚鰓為郎,棘朱為越連敖,毛澤為中涓騎,曹無傷為左司馬,紀成為將軍。
其余不明身份者有劉賈、劉交、劉信、劉信、劉仲等5人。
看看這些人名,以及他們在當時擔任的職務,沒一個上得了臺面的,恐怕就是拉著他們的名單送到趙高面前,說他們會推翻秦朝,趙高都會覺得是個天大的笑話。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劉邦當年起義的時候根本就沒得選,他的第一桶金就是一個草臺班子,哪里還管什么真正的人才,能跟著他走就是他的兵,就是他的人才。
2、朱元璋的逆襲
同樣的道理,朱元璋這邊也是如此。
朱元璋的班底是“淮西集團”,雖然他不像劉邦一樣早早的在家鄉起義,但是,在后來的征戰中,他也拉起了一支部隊,很多他的老鄉也紛紛來投奔他。
例如著名的馮國用和馮勝兄弟,李善長,沐英,藍玉,胡惟庸,這幾人都是定遠人。徐達是鳳陽人,早年是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24人之一。
湯和更是朱元璋的同鄰,在朱元璋還只是個小兵的時候,就以千總的身份跟他當小弟。
還有鄧愈是鳳陽人,在滁州就跟了朱元璋。常玉春也同樣是鳳陽懷遠人,在至正15年投靠朱元璋。李文忠也是鳳陽人,和朱元璋關系密切。
毫不客氣的說,這些人都是朱元璋的同鄉好友,有的更是他的親兄弟和干兒子,關系簡直不要太鐵。
同樣的,當年他們跟著朱元璋混時,他們也沒什么名氣,元朝同樣不會在乎他們。但朱元璋也不嫌棄他們,因為第1桶金要的是有人跟著他干,哪還有那么多講究?
總而言之,兩人的班底都是草臺班子,無所謂人才,只要跟著他們干就行了。
二、信任成本
當有了草臺班子后,兩位未來的皇帝就開始圖謀發展,但這個發展的過程必然會面臨發展過快的擴張臃腫以及發展受挫所帶來的信任危機。
毫無疑問,這兩人的第一桶金來自于家鄉人很好的解決了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我們可以參考現代的企業,一些老板雄心勃勃,跟長輩要了幾個億來搞平臺,結果全靠錢來砸人才入場,彼此之間沒有信任度默契度,最終的結果就是錢砸完了,人也散了......
但劉邦和朱元璋不同,他們的草臺班子都是七大姑八大姨的鄉親們,大家組上說不定還是一家人,回到家鄉探親,那也是低頭不見抬頭見。
在古代社會強調宗法制的年代里,鄉里鄉親的凝聚力還是挺強的。
雖然不至于像后來的曾國藩的湘軍那么夸張,但當朱元璋和劉邦創業遇到困難時,他們的老鄉團體們還是很堅挺的,一直陪著他戰斗到底。
當然,這一過程必然有離別,例如有的老鄉陣亡了,也有的老鄉叛變了——以劉邦為例,當年跟隨他沛縣起兵的雍齒就多次反叛,曾是劉邦最痛恨的人。
但即便如此,總的來說通過鄉親和宗法血緣建立的草臺班子,讓劉邦和朱元璋的隊伍擁有更大的向心力,總是能夠在極速膨脹或者遭遇挫折時保持足夠的韌性,讓兩位大佬安然度過了新手期。
三、發展的平臺
當然,歷史上有很多造反的牛人也有鄉里鄉親組織的草臺班子——例如大名鼎鼎的太平天國運動,那也是客家人抱團的壯舉。
但是有的草臺班子和鄉親血緣還不夠,還需要有一個強大的牛人來統領他們。毫無疑問,劉邦、朱元璋為這些鄉親們提供了一個平臺。
劉邦有多厲害,這一點不用說,從他張嘴一萬錢就從呂太公手里騙了一個老婆,再到他“花言巧語”就可以誆到一個懷王之約。
再到他約法三章平定三秦,最后打敗千古無二的項羽,就能看出來:劉邦是一個不世出的帝王,是一個連西楚霸王項羽都不得不認輸的存在。
而朱元璋則更了不得,朱元璋在史書中不僅戰無不勝,還特別擅長培養軍事人才。
很多史料認為:朱元璋身邊的那些人之所以變成名將,全都是靠朱元璋帶出來的,尤其是當年跟隨他離開的24人,更是幾乎各個培養成了名將。
跟著兩個注定要成為帝王的人一起奮斗,又因為對他們絕對忠誠,受到重用,有了足夠多的機會與舞臺發揮自身能力,雖然有人經歷戰火洗禮后犧牲,但也有人在經歷磨難后變得浴火重生。
在這個平臺中,他們被磨練成了戰神或者名士。他們一個個逐漸都知道要怎樣打才能取得勝利,該怎樣安排政令才能治理國家。
個人以為,他們跟著兩個注定要成為帝王的人,有了一個平臺,他們已經投資到位了,只要一直跟著老大混到最后,就一定是人才。這一點,也是諸多原因中最重要的。
四、真人才與某些人才功成名就后的特殊性
當然,除了這些通過浴火重生殺出來的人才以外,還有一些本來就是奇才的存在,他們不管出現在哪個地方,不管有沒有遇到劉邦、朱元璋都能夠脫穎而出。
——例如漢朝的第一功臣蕭何,此人在史書中的記載非常多,每次劉邦被項羽打的兵敗如山倒,他總能給劉邦保證足額的軍隊供給和糧草供給,最后硬生生把項羽給耗死。
而且他的自律程度極高,在眾人進入咸陽宮都在搶女人和金銀珠寶時,只有他一個人去跑到國家府庫中找地圖文件。
就這么一個人,即便沒有劉邦,他也能成為一代賢臣。
再講下明朝的李善長。此人則是類似于蕭何的人物,當年朱元璋能夠橫掃千軍,全靠他運籌帷幄。雖然他是靠朱元璋成就功業,但是他跟著別人也能夠混出名頭來,這是毋庸置疑的。
除了以上幾點外,當這些草臺班子成員跟隨君王統一天下后,他們又會因為身份的特殊性而成為真正的“人才”——被史書記載,被我們后人銘記的歷史人物。
通過史書可知,劉邦、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時候擴張的很快,有越來越多的全國各地的人才來投奔他們。
雖然這其中有不世出的人才——例如大名鼎鼎的蕭何、韓信,又例如在民間傳說中近乎通神的劉伯溫。
可是,不管這些后來加入的成員有多牛,一旦到了真正要建立王朝論功行賞的時候,他們就必然面臨著“內外有別”的尷尬。
原因很簡單,一個皇帝想要坐穩地位,就必須要有絕對相信的人來支撐帝國的框架。
那些牛人如韓信、劉伯溫,他們并不是劉邦、朱元璋的鄉親,彼此有良好的君臣關系,卻沒有真正的兄弟、親情關系。
于是在論功行賞和建立王朝的過程中,也許才能讓不那么出眾的草臺班子的成員也被選為第一批功臣。例如漢朝戰功第一的曹參,還有貢獻不算多,但卻第一個被封王的盧綰。
最終,他們同樣也成為人們口中的開國元勛,給后世留下無盡猜想,進而引出我們開篇的問題,為什么劉邦、朱元璋他們運氣那么好?為什么一個縣出了那么多人才?
——其實哪有什么人才不人才,除了真正的人才外,其他則是因為“草臺班子”的緣由,因為他們跟對了人,經歷血與火磨練成了“人才”。
就拿漢朝來說,畢竟如果我們身處在當時,面對樊噲,我們也絕對不會想到他曾經只是一個魯莽的殺豬漢,只會覺得人家天生就是將星下凡。
綜上不難看出:劉邦班底沛縣,朱元璋鳳陽,他們一個小小的縣能有如此多的人才并非偶然,這里面有很多深層次緣由,既有偶然,也有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