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站基本概念-服務器
1.什么是服務器?
1.1定義
服務器(server),也稱伺服器,是提供計算服務的設備。
-
供計算服務的設備” 這里的“設備”不僅指物理機器(如一臺配有 CPU、內存、硬盤的計算機),也可以指虛擬機或者云服務器(在云端提供計算能力)。
-
個人電腦
-
本地搭建的 Node.js、PHP、Python Flask 服務
-
僅供自己或局域網使用
特點:通常性能有限,適合開發、測試或學習使用。
-
-
本地公司機房的物理服務器
-
高性能,支持更多并發請求
-
局域網訪問快,安全性較好
-
可長期運行 24/7
-
-
云服務器:例如阿里云,騰訊云
-
在云平臺上租用的虛擬服務器
特點:
-
彈性擴展,隨時可以增加 CPU/內存
-
可以公網訪問,適合部署 Web 服務或 API
-
省去了自建機房的成本和維護麻煩
-
-
-
-
“提供計算服務” 意思是它能處理請求、執行程序、返回結果。比如:
-
處理 Web 請求 → 返回網頁或 API 數據
-
運行數據庫查詢 → 返回查詢結果
-
執行計算任務 → 返回計算結果
-
1.2.服務器有什么用?
由于服務器需要相應服務請求,并進行處理,因此一般來說服務器應具備承擔服務并保障服務的能力、
-
需要響應服務請求,并進行處理
-
服務器的核心工作就是接收客戶端請求 → 執行處理 → 返回結果
例如:
-
瀏覽器訪問網站 → 服務器返回網頁
-
手機 App 請求接口 → 服務器返回 JSON 數據
-
數據庫查詢請求 → 服務器執行 SQL 并返回結果
-
-
-
承擔服務的能力
-
能夠勝任這些請求的處理包括
-
處理并發請求能力(能夠同時響應多個客戶端)
-
執行業務邏輯能力(cpu,內存夠用)
-
儲存和讀寫數據能力(硬盤,數據庫鏈接)
-
-
如果能力不足
-
響應慢,超時
-
請求失敗
-
系統崩潰
-
-
-
保障服務的能力
-
除了能處理請求,還需要保證服務的穩定性和可用性
-
長期運行:服務器要 24/7 在線 (24小時 每周7天全天在線)
-
故障恢復:出現問題能夠快速恢復
-
安全性:防止攻擊或數據泄露
-
負載均衡:高流量時能分配請求到多臺服務器
-
-
1.3服務器由什么構成?
1.3.1 組成部分
服務器的構成包括處理器,硬盤,內存,系統總線等,和通用的計算機架構類似。
-
處理器 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
作用:執行計算指令和邏輯處理,決定服務器處理請求和業務邏輯的速度。
特點:
-
核心數(Core):影響并行處理能力,服務器通常 8-64 核,甚至更多。
-
線程數(Thread):核心的并行能力增強。
-
主頻(GHz):決定每秒執行指令速度。
常見品牌和型號:
-
Intel Xeon 系列:主流企業服務器處理器,適合多任務并發處理。
-
AMD EPYC 系列:多核心高并發,價格和性能比高。
示例:
-
Intel Xeon Silver 4310: 12 核 24 線程
-
AMD EPYC 7302P: 16 核 32 線程
-
-
-
硬盤 storage HDD/SSD
-
作用:永久存儲數據、程序、日志等。
特點:
-
類型:
-
HDD(機械硬盤):容量大、便宜,但速度慢。
-
SSD(固態硬盤):速度快,適合數據庫或頻繁訪問數據。
-
NVMe SSD:比普通 SSD 更快,直接插在 PCIe 總線上。
-
-
RAID 配置:多塊硬盤組合,提高性能和容錯能力。
示例:
-
1TB SATA SSD(網站程序)
-
4TB HDD x4 RAID10(數據存儲備份)
-
2TB NVMe SSD(數據庫高性能存儲)
-
-
-
內存(RAM, Random Access Memory)
-
作用:臨時存儲正在處理的數據和程序,速度快但斷電會丟失數據。
-
特點:
-
容量(GB 或 TB):服務器通常 32GB–1TB,取決于應用需求。
-
速度(MHz):影響數據讀寫速度。
-
ECC 內存(Error-Correcting Code):服務器常用,可自動糾錯,保證數據可靠性。
-
-
示例:
-
128GB DDR4 ECC 3200MHz
-
256GB DDR5 ECC 4800MHz
-
-
-
系統總線 Bus
-
作用:連接 CPU、內存、硬盤等組件,負責數據傳輸。
常見類型:
-
前端總線(FSB)/ QPI / UPI:CPU 與內存、北橋之間通信。
-
PCIe 總線:硬盤、顯卡、網卡的高速數據通道。
-
內存總線:CPU 與 RAM 之間的數據通路。
特點:
-
帶寬越大,數據傳輸越快。
-
現代服務器多用高速總線(如 PCIe 4.0/5.0)支持 NVMe SSD 和高速網絡。
-
-
特性 | 個人電腦 CPU | 服務器 CPU |
---|---|---|
核心數 | 4~16 核 | 16~64 核,甚至更多 |
ECC 內存支持 | 很少 | 必須 |
長期高負載 | 一般 | 可以 24/7 高負載運行 |
多路 CPU 支持 | 不支持 | 支持 2~4 CPU 同時工作 |
功耗 | 較低 | 較高,散熱強 |
1.3.2 服務器和通用的計算機架構的相似性
服務器本質上也是計算機,只是用途和設計優化不同
基本架構和通用計算機類似,包括:
-
處理器(CPU):執行程序指令和邏輯計算
-
內存(RAM):臨時存儲程序和數據,加快處理速度
-
硬盤/存儲(HDD/SSD/NVMe):長期保存數據和程序
-
系統總線/主板:連接 CPU、內存、存儲和其他設備,保證數據流通
-
網絡接口:收發網絡請求,支持客戶端訪問
1.3.3 服務器和通用的計算機架構的不同之處
雖然構成類似,但服務器在設計上更強調:
-
處理能力:能夠承載大量并發請求,快速執行業務邏輯
-
穩定性:支持 24/7 持續運行(24/7 是指的全天候24小時 一周7天都穩定在線)
-
可靠性:ECC 內存、冗余電源、熱插拔硬盤
-
安全性:防火墻、權限控制、數據冗余和自動糾錯,保障數據和服務安全
-
擴展性:多 CPU、多內存、多硬盤、支持 RAID 或虛擬化
-
管理性:遠程管理接口、集中監控軟件、熱插拔設計,方便運維和維護
-
性能:多核處理器、高速存儲、萬兆網卡
1.4 服務器有哪些類型?
14.1 按照服務器提供的服務類型分類
硬件 + 軟件 + 網絡 = 服務器服務
服務器:能夠提供服務的機器,取決于機器上所安裝的軟件(服務軟件)
類型 | 功能 | 示例 |
---|---|---|
Web 服務器 | 提供網頁或 API 服務 | Nginx、Apache、IIS |
應用服務器 | 執行業務邏輯,處理后臺請求 | Tomcat、Spring Boot、Node.js |
數據庫服務器 | 存儲和管理數據,提供查詢接口 | MySQL、PostgreSQL、Oracle |
緩存服務器 | 高速存取臨時數據 | Redis、Memcached |
文件/存儲服務器 | 提供文件存儲和下載 | NAS、對象存儲(OSS/S3) |
郵件服務器 | 發送、接收和存儲郵件 | Microsoft Exchange、Postfix |
游戲/多媒體服務器 | 提供實時游戲或音視頻服務 | Minecraft 服務器、流媒體服務器 |
虛擬化/云服務器 | 承載虛擬機或容器 | VMware ESXi、KVM、Docker 主機 |
以下屬于 運維/架構/數據中心管理的范疇,不是前后端開發直接操作的內容。
1.4.2按照部署規模和方式
類型 | 特點 | 典型實例 |
---|---|---|
塔式服務器(Tower Server) | 外形像普通電腦,適合小企業或辦公室,擴展性有限 | Dell PowerEdge T40、聯想 ThinkSystem ST550 |
機架式服務器(Rack Server) | 安裝在機柜中,1U、2U、4U 等高度單位,適合機房,高密度部署 | HPE ProLiant DL380 Gen10(2U 機架式) |
刀片服務器(Blade Server) | 多個“刀片”共享電源和散熱,體積小、擴展性高,適合大型數據中心 | HPE BladeSystem c7000、Cisco UCS B200 |
云服務器(Cloud Server / VPS) | 虛擬化服務器,由云廠商提供,按需租用,彈性擴展 | 阿里云 ECS、騰訊云 CVM、AWS EC2,、百度智能云,Google Cloud |
1.4.2.1 實例云服務器
云服務器:廠商(阿里云、騰訊云、百度云等)幫你買好多物理服務器,然后用 虛擬化/容器技術(KVM、Xen、VMware、Docker)把它們分成一臺臺“虛擬服務器”,再出租給你。
舉個例子:
-
你在 阿里云買一臺 ECS(Elastic Compute Service),其實只是 云廠商物理機上的一個虛擬機。
-
你可以自己裝操作系統、部署網站,和買一臺實體服務器幾乎沒區別,但不需要操心硬件和機房。
1.4.2.2 傳統服務器&云服務器
對比維度 | 傳統服務器(物理機) | 云服務器(VPS/虛擬機) |
---|---|---|
硬件歸屬 | 企業/個人自己買,屬于你自己 | 云廠商買硬件,你租用他們的算力和存儲 |
部署位置 | 放在機房/辦公室,需要自己搭建機柜、供電、散熱 | 云廠商的數據中心(全球分布),你遠程管理 |
運維管理 | 需要自己維護(硬件壞了要修,硬盤擴容要換) | 云廠商負責硬件運維,你只管軟件和業務 |
擴展性 | 擴展很慢,要買新機器、部署上架 | 彈性伸縮,幾分鐘就能開/關新服務器 |
費用模式 | 一次性購買(幾萬~幾十萬/臺),后續維護成本也很高 | 按需付費(小時/天/月),可隨時釋放,成本更靈活 |
可靠性 | 單點風險大,機房停電/硬盤壞了可能業務中斷 | 云廠商有多副本容災,宕機可自動遷移到其他物理機 |
使用場景 | 金融/政府等對安全和硬件完全可控性要求極高的場景 | 互聯網業務、創業公司、個人建站,適合快速上線、低成本維護 |
代表廠商/產品 | Dell、HPE、聯想、浪潮的物理機 | 阿里云 ECS、騰訊云 CVM、百度云 BCC、AWS EC2、Google Cloud VM 等 |
1.4.3 按照功能特性分類
類型 | 特點 | 典型實例 |
---|---|---|
高性能計算服務器(HPC) | 主要用于科學計算、AI、仿真模擬,CPU/GPU 高性能,內存大 | “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中國),或 NVIDIA DGX A100(AI 訓練服務器) |
存儲服務器 | 強調硬盤容量和讀寫速度,支持 RAID、分布式存儲 | NetApp FAS 系列存儲服務器,或華為 OceanStor, 數據為主(企業文件、數據庫、云盤),百度網盤 / 阿里云 OSS 是存儲服務的產品 |
邊緣服務器 | 部署在離用戶近的網絡邊緣,提高響應速度和穩定性 | Akamai CDN 節點服務器,或 Cloudflare 邊緣節點,速度為主(CDN、5G MEC) |
混合服務器 | 同時兼顧計算和存儲需求 | Dell PowerEdge R740xd(企業常用的一體化服務器,既有算力又有存儲),平衡算力和存儲(中小企業私有云) |
例如 DNS 根服務器
2.什么是IP?
特殊ip:127.0.0.1 代表本機
2.1 為什么叫ip?
IP:internet protocol 互聯網協議
網絡之間互連的協議,就是為計算網絡互相連接進行通信而設計的協議。在inter網中,它是能使連接到網上的所有計算機網絡實現互相通信的一套規則,規定了計算器在因特網上進行通信時應當遵守的規則。任何廠家生產的計算機系統,只要遵守IP協議就可以與因特網互聯互通。ip地址具有唯一性
理解:不同的計算機網絡要互相“說話”,需要一套共同的規則,這套規則就是網絡互連協議
2.1.1 什么是因特網 interenet?
定義:因特網就是一個由全世界成千上萬計算機網絡互相連接組成的超大網絡
它不是單一的“一個網絡”,而是由很多 局域網(LAN)、廣域網(WAN) 通過統一的規則(TCP/IP 協議族)互聯起來的。
2.1.2 為什么叫因特網?
英文:Internet,來源于 Inter-networking,意思就是“網絡之間的互聯”。
翻譯成中文就是 因特網,也有人直接叫 互聯網。
強調的就是:它不是一個單一的網絡,而是無數網絡互相連接形成的。
2.1.3 誰發明的因特網?
因特網不是某一個人一下子發明的,而是逐步演化出來的:
-
1969 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后來的 DARPA)啟動了 ARPANET,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分組交換計算機網絡,可以看作互聯網的前身。
-
1970s 年代:Vinton Cerf(溫特·瑟夫)和 Robert Kahn 提出了 TCP/IP 協議,解決了不同網絡之間如何通信的問題。
-
1983 年:ARPANET 正式采用 TCP/IP 協議,這一天(1983年1月1日)被認為是 現代因特網的誕生日。
-
1990 年:ARPANET 正式關閉,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大規模的 TCP/IP 網絡,這就是現在的互聯網雛形。
-
后來:Tim Berners-Lee 在 1991 年提出了 WWW(萬維網),讓互聯網真正普及到普通用戶(能瀏覽網頁、超鏈接)。
所以:
-
“互聯網之父” → Vinton Cerf 和 Robert Kahn(發明 TCP/IP)
-
“萬維網之父” → Tim Berners-Lee(發明了 WWW 和 HTML、HTTP 等)
2.1.4 什么是流量?
1. WFi 流量到底是什么?
-
WiFi 本身不產生流量,它只是一個無線傳輸方式(相當于電纜的無線替代品)。
-
你通過 WiFi 連接的背后,其實是 運營商(電信、移動、聯通)提供的寬帶線路。
-
運營商把你家光纖/寬帶接到他們的網絡(骨干網),再通過 WiFi 路由器分發給你的手機、電腦使用。
-
所以你花錢買的不是“WiFi”,而是 寬帶接入服務。
2.流量和錢是怎么掛鉤的?
-
移動流量(手機卡里的):運營商要建設基站、買頻譜(無線電頻率)、鋪設傳輸線路,所以會按 流量計費(比如 1GB、10GB)。
-
家庭寬帶/WiFi:很多國家已經是 包月不限流量,但費用其實是你租用運營商的網絡資源(線路、帶寬)。
3. 為什么都是“公家”/運營商在收費?
-
因為 網絡基礎設施(光纖、電纜、基站、衛星)需要巨額投入和長期維護:
-
鋪設海底光纜(幾十億美金一根);
-
基站建設、維護、租地;
-
骨干網路由器、電力成本。
-
-
這些投資不是個人能承擔的,所以通常由 政府授權的電信運營商來建設。
-
你交的寬帶費/流量費,本質上是 分攤建設和維護成本,以及給運營商的利潤。
4. 為什么叫“流量”?
-
“流量”= 數據在網絡中傳輸的 量(MB/GB),就像水管里的水流。
-
運營商賣的就是:給你多大水管(帶寬)+ 能用多少水(流量)。
-
寬帶包月不限量 = 大水池,隨便放水。
-
手機流量套餐 = 按水桶賣水,用多少算多少。
-
理解:公家搭建互聯網物理路線,個人出路費,發數據就是交去程路費,收數據就是交回程路費
2.2 互聯網協議的作用是什么?
為每臺連接到網絡的設備分配一個唯一的地址,用來標識設備并進通信
2.3 什么是域名?
特殊域名:localhost 代表本機
2.3.1 為什么叫域名?
Domain Name ,Domain就是領域 翻譯過來域名,
2.3.2 域名是什么?
是由一串用觀點分隔的名稱組成(www.baidu.coom) 的internet 上某臺計算機或計算機組的名稱。
就像每個人有自己的唯一身份證號和名字
身份證號就像ip(純數字性質例如220.181.57.216)不方便記憶
名字就像域名,域名本身不能重復,但它可以對應多個 IP
2.3.2.1 域名由什么構成的?
以 www.baidu.com
為例,從右到左拆分:
部分 | 示例 | 類型/作用 |
---|---|---|
頂級域名(TLD) | .com | 最右邊,表示域名類型或地區(如 .com 商業,.org 組織,.cn 中國) |
二級域名 | baidu | 核心域名,通常代表公司、品牌或組織名稱 |
子域名 | www | 可選部分,用于劃分不同服務器或服務(如 mail.baidu.com ) |
總結:子域名.二級域名.頂級域名 構成完整域名。
2.3.3 域名的作用是什么?
2.3.3.1網絡通信原理角度
-
作用:標識和定位計算機
-
在互聯網中,每臺設備都有唯一的 IP 地址(IPv4/IPv6),就像電子身份證號。
-
由于 IP 是數字形式,不易記憶,所以域名作為“易記名字”方便人類使用。
-
-
原理:尋址與路由
-
當你訪問域名(如
www.baidu.com
)時,網絡通過 IP 地址找到目標服務器。 -
域名提供的是邏輯名稱,而 IP 是物理地址,二者結合實現通信。
-
-
優勢
-
方便用戶記憶和訪問
-
支持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輸
-
與底層 IP 協議無關,實現設備互聯
-
2.3.3.2 DNS 系統規范角度(RFC 1034/1035)
-
作用:域名解析
-
域名不是直接通信地址,而是通過 DNS(Domain Name System) 轉換為 IP 地址。
-
DNS 是分布式數據庫,保證域名到 IP 的映射可靠、快速。
-
全球有13個DNS根服務器
-
-
原理:層級結構與映射
-
域名按層級(頂級域 → 二級域 → 子域)組織,便于分權管理。
-
一個域名可以對應多個 IP(負載均衡),一個 IP 也可以對應多個域名(虛擬主機)。
-
-
優勢
-
解決域名與 IP 的可擴展性問題
-
支持全球范圍內統一命名
-
支持緩存,加快訪問速度
-
提供靈活的多 IP 映射,增強可靠性與冗余
-
2.3.3.3互聯網工程實踐角度(企業與應用)
-
作用:用戶訪問體驗和業務運維
-
域名是品牌和業務的門面(如
baidu.com
、alibaba.com
)。 -
企業可以靈活管理域名和背后的服務器 IP,不必因 IP 改動而影響用戶訪問。
-
-
實踐應用
-
CDN 分發:同一個域名分發到全球多個 IP 節點,實現快速訪問。
-
負載均衡:多個 IP 共享一個域名,分擔流量。
-
安全與防護:通過 DNS 配置防護(如 DNSSEC)避免劫持和攻擊。
-
-
優勢
-
提升訪問速度和可靠性
-
簡化運維,后臺 IP 可隨時調整
-
形成企業品牌識別
-
2.3.3.4 總結
-
域名 = “人類易記名字”,IP = “計算機電子身份證號”
-
域名通過 DNS 系統解析為 IP,實現互聯網通信
-
實踐中,域名還承擔品牌、流量調度、安全等工程功能
2.4 什么是DNS?
2.4.1 為什么叫DNS?
DNS 的全稱是 Domain Name System,中文叫 域名系統。名字的含義可以拆開理解:
-
Domain(域名)
-
指互聯網中用來標識計算機或計算機組的一串可讀名稱,例如
www.baidu.com
。 -
類似于人的名字或地址,讓人容易記憶。
-
-
Name(名字)
-
強調這是一個“命名系統”,核心作用是將人類可讀的名字映射到機器可識別的數字地址(IP)。
-
-
System(系統)
-
表示這是一個完整的、分布式的組織結構和規則集合,支持全網統一查詢和管理。
-
所以 DNS 的名字直譯就是“域名系統”,強調它是一個把名字(域名)映射成地址(IP)并提供全網查詢的系統。
簡單比喻:
-
IP 是身份證號(機器看得懂),
-
域名是名字(人類看得懂),
-
DNS 是戶籍管理系統(負責名字 ? 身份證號的對應與查詢)。
2.4.2 DNS如何工作的?
DNS(Domain Name System)是 域名解析系統,它的核心工作是把 人類可讀的域名(如 www.baidu.com)轉換成計算機可識別的 IP 地址(如 220.181.57.216)。 可以把它理解為 互聯網的“電話簿”。
2.4.2.1 工作流程
假設你在瀏覽器輸入 www.baidu.com
:
步驟 1:瀏覽器緩存
-
瀏覽器先檢查本地緩存(本地 DNS 緩存),看之前有沒有解析過
www.baidu.com
。 -
有緩存直接返回 IP,節省時間。
步驟 2:操作系統緩存
-
如果瀏覽器沒有緩存,操作系統(OS)會查詢系統緩存,看是否已經解析過。
步驟 3:本地 DNS 服務器
-
如果操作系統也沒有,查詢會發給你網絡運營商提供的 本地 DNS 服務器(ISP DNS)。
-
本地 DNS 服務器緩存了大量域名解析記錄,如果找到,就返回 IP。
步驟 4:遞歸查詢(Root → TLD → 權威 DNS)
如果本地 DNS 服務器也沒有,它會開始 遞歸查詢:
-
根服務器(Root DNS)
-
根服務器知道全世界頂級域(.com、.org、.cn 等)的授權 DNS 服務器地址。
-
本地 DNS 問它 “www.baidu.com 的 IP 是多少?”
-
根服務器返回
.com
或.cn
頂級域(TLD)的 DNS 地址。
-
-
頂級域服務器(TLD DNS)
-
TLD DNS 知道具體域名的權威 DNS 服務器在哪。
-
返回負責
baidu.com
的 權威 DNS 服務器地址。
-
-
權威 DNS(Authoritative DNS)
-
真正保存域名與 IP 對應關系的服務器。
-
返回
www.baidu.com
對應的 IP,比如220.181.57.216
。
-
步驟 5:返回結果
-
本地 DNS 接收到 IP 后,緩存起來,然后返回給操作系統 → 瀏覽器。
-
瀏覽器用這個 IP 發起 HTTP/HTTPS 請求訪問網站。
例如 輸入域名localhost DNS 解析為 127.0.0.1 ->找到服務器電腦
2.4.2.2 緩存優化
-
DNS 系統在各層都有緩存(瀏覽器、OS、本地 DNS、遞歸 DNS)。
-
這樣可以減少查詢次數,提高訪問速度。
-
每條記錄有 TTL(Time To Live)生存時間,到期需要重新查詢。
2.4.2.3 核心理解
-
域名是可讀名字,IP 是機器地址。
-
DNS 是翻譯器,把名字翻譯成地址。
-
遞歸查詢 + 緩存 是 DNS 高速、可靠工作的關鍵。
-
根服務器不是存儲所有域名 IP,它只知道頂級域的權威地址。
2.5 什么是url?
2.5.1為什么叫url
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統一資源定位符)是一種標準化的地址,用來唯一標識互聯網上的資源位置。簡單來說,它告訴瀏覽器“去哪里找資源,以及怎么訪問它”
2.5.2 url的構成是什么?
一個 URL 通常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協議://主機:端口/路徑?查詢參數#錨點
示例:
https://www.baidu.com:443/s?wd=chat#top
解析:
-
協議(scheme):
https
→ 瀏覽器使用的訪問方式(HTTP/HTTPS/FTP 等) -
主機(host):
www.baidu.com
→ 可以是域名或 IP,用來標識服務器 -
端口(port):
443
→ 網絡通信端口,省略時會使用協議默認端口 -
路徑(path):
/s
→ 服務器上的資源位置 -
查詢參數(query):
wd=chat
→ 傳遞給服務器的參數 -
錨點(fragment):
#top
→ 頁面內部定位
總結:
-
URL 是一整條資源地址,不僅包含服務器地址,還能包含協議、端口、路徑、參數、頁面定位等信息。
-
域名/IP 是 URL 的一部分,但 URL 更完整
2.5.3 默認端口是什么
協議 | 默認端口 |
---|---|
HTTP | 80 |
HTTPS | 443 |
FTP | 21 |
SMTP | 25 |
IMAP | 143 |
POP3 | 110 |
2.5.4 端口號(port)如何分類?
port 港口,接口,端,岸
2.5.4.1 按照用途和分配方式分類
類型 | 范圍 | 特點與用途 |
---|---|---|
知名端口(Well-known Ports) | 0–1023 | 系統或標準協議保留端口,通常由操作系統或核心服務使用。例如 HTTP(80)、HTTPS(443)、FTP(21)、SMTP(25)等。 |
注冊端口(Registered Ports) | 1024–49151 | 為普通應用程序或第三方服務保留,需要向 IANA 注冊。例如 MySQL 默認 3306、Redis 默認 6379 等。 |
動態/私有端口(Dynamic/Private Ports) | 49152–65535 | 臨時使用或客戶端短期連接端口,一般由操作系統動態分配,如瀏覽器發起請求時會隨機選擇。 |
2.5.4.1 按照物理/虛擬硬件角度
分類 | 說明 |
---|---|
物理端口(Physical Port)也稱接口 | 真實存在于網絡設備或計算機上的接口,用于插入網線、光纖等。例如路由器上的 RJ45 口、交換機端口、網卡端口。它是數據進入設備的物理通道。 |
虛擬端口(Virtual Port) | 軟件層面的邏輯端口,用于標識某個進程或應用提供的網絡服務。它沒有物理實體,是 IP 地址上的“門牌號”,例如 HTTP 默認的 80 端口、MySQL 默認的 3306 端口。 |
總結:
-
物理端口是“通道”,數據從這里進出設備。
-
虛擬端口是“門牌號”,數據通過它找到具體的服務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