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沖突
今天,流程收尾時,客戶端為了統計時延,連發兩個接口:一個報開始時間,一個報結束時間。我因性能考慮,說:“明明一個接口能搞定!”客戶端負責人說:“發送兩次更合理,不做調整。”一句話把我噎住,空氣瞬間凝固。
我爭了兩句,聲音不大,卻句句帶著“你應該”。說完我就后悔了——我既非他的上級,也非他的導師,爭論除了讓會議多兩分鐘尷尬,毫無收益。
二、頓悟
下班之后,電梯里只有我一個人。鏡面反光里,我看見自己眉間那股“真理在我”的倔強,忽然覺得可笑:
我負責后臺,他負責客戶端,職責邊界像兩堵墻,誰也推不倒誰。
我若真有權力,可直接寫進規范;沒有權力,卻想“教育”別人,不過是情緒外溢。
公司不是學校,KPI 才是校規;代碼風格、接口設計,能被 KPI 量化的,自然有人管;量化不了的,只能靠篩選——篩掉合作不順暢的人,而不是把每個人都教成“我理想的樣子”。
三、篩選的底層邏輯
社會協作的本質是交換:
信息交換
利益交換
情緒交換
當交換成本過高——比如兩個接口帶來的維護成本、調試成本、溝通成本——市場會用腳投票:
產品覺得體驗差,會壓客戶端改;
運維覺得報警多,會壓后臺改;
如果誰都不覺得痛,說明這件事“不值得被優化”。
那一刻,我意識到:我所謂“最優解”只是我的估值,市場尚未出價。真正的優化不是爭論,而是讓痛快點到來:
把兩個接口的潛在成本量化成數據:QPS、延遲、故障率;
把數據擺到周報里,讓數據說話,而不是我的嗓門。
如果數據仍不足以驅動改變,那就接受——這不是我的戰場。
四、精力守恒定律
人的精力像一口井,每天固定水位。把它花在:
能改變的事:架構升級、容量預估、團隊規范;
值得改變的人:愿意一起扛 KPI、一起填坑的伙伴;
其余皆是噪聲。爭論兩句,水位就低兩格;再復盤兩句,又低一格。一天下來,井里只剩泥漿。
五、寫給下一次沖突的備忘錄
先問權力:我能否寫進規范?能,就寫;不能,就跳過。
再問成本:這件事帶來的長期損耗是否肉眼可見?不可見,先放。
最后問自己:我爭的是真理,還是優越感?若是后者,閉嘴。
六、結語
會議的那兩分鐘,像一面鏡子,照出我“好為人師”的舊習。社會不是教室,同事不是學生;我們并肩,是為了把事做成,而不是把彼此雕刻成藝術品。
從今往后,愿我牢記:
只篩選,不教育;
只扛 KPI,不扛別人的因果;
只把井水,澆在真正能開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