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以為,只要加裝了“防火墻”,大型語言模型(LLM)就能高枕無憂?Trendoyl 的實際測試卻讓我大吃一驚:即便部署了 Meta 的 Llama Guard,攻擊者還是能輕松用多語種、字符混淆,甚至不可見字符繞過防護。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花招”,竟然讓 AI 安全防線頻頻失守——這場人機對抗,遠比想象中棘手。
1. 問題:防護為何被繞過?
隨著 LLM 被集成到企業內部工具、自動化流程甚至面向客戶的產品中,AI 安全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Meta 推出的 Llama Firewall(含 PROMPT_GUARD、CODE_SHIELD),本意是為開發者打造一層防線,防御提示注入(Prompt Injection)等主流風險。
然而,Trendyol 的安全團隊在部署和評測過程中發現:
- 多語言輸入、字符混淆、不可見字符,均可輕松繞過防護。
- PROMPT_GUARD 和 CODE_SHIELD 有效性受限,部分情況下失效。
- 真實案例顯示,攻擊者能讓 LLM 忽略系統指令、輸出不安全內容,甚至生成帶有漏洞的代碼。
這一切意味著,防護措施并非“萬無一失”,而是存在著可被利用的盲區。
2. 解決方案:現有防護機制如何工作?
Llama Firewall 的兩大核心工具:
工具 | 設計目標 | 具體用途 |
---|---|---|
PROMPT_GUARD | 防御提示注入 | 過濾攔截惡意/不安全輸入 |
CODE_SHIELD | 檢測不安全代碼生成 | 攔截含安全風險的代碼輸出 |
理論上,這兩道防線應該能阻擋大部分攻擊。但Trendyol團隊通過紅隊測試,發現了三種典型繞過技術:
-
多語言與混淆繞過
- 利用非英語(如土耳其語)或 leetspeak(如“1gn0r3 th3 ab0v3 directions”)輕松規避檢測。
- 防火墻判定分數極低(如0.137),未視為惡意。
-
代碼漏洞未檢出
- CODE_SHIELD 未能識別典型 SQL 注入漏洞,仍允許不安全代碼通過。
-
Unicode 不可見字符注入
- 利用看不見的 Unicode 字符嵌入惡意指令,模型會直接執行隱藏操作,防護機制無法攔截。
實際測試結果更令人警醒:100個提示注入樣本,有50個成功繞過防護,只有一半被攔截。
3. 創新/對比:這些攻擊新招與舊方法有何不同?
讓我來做個生活類比:
傳統防火墻就像是檢查站,主要查“英語”通行證和常規字體的身份證。可現在,攻擊者不僅能用外語混進來,還會偽造身份證、甚至隱身進入——讓檢查站根本發現不了。
傳統風險 | 新型繞過手段 | 防護效果 |
---|---|---|
英語惡意提示 | 非英語/混淆輸入 | 失效 |
代碼安全漏洞 | SQL 注入等常見漏洞生成 | 未攔截 |
明文指令注入 | Unicode 不可見字符 | 部分失效 |
這讓我不得不質疑:現有檢測機制為何如此“單一”?
- 只懂英語,遇到小語種就“裝聾作啞”;
- 只查明面字符,對看不見的Unicode完全沒反應;
- 代碼漏洞只靠表層規則,智能性遠遠不夠。
這些案例讓我認識到,AI安全必須“多語言、多維度、多層次”——否則,模型隨時可能被精心設計的攻擊牽著鼻子走。
4. 應用價值:這些發現對行業有何啟示?(Impact)
Trendyol的這次安全測試不僅優化了自身威脅建模,更為整個 LLM 安全社區敲響警鐘:
- 實際風險:攻擊者可無視系統指令、生成有害內容或帶漏洞代碼,生產環境可能出現真實安全事件。
- 紅隊測試必不可少:防護工具上線前,必須進行多樣化攻擊測試,尤其是多語言和混淆場景。
- 社區透明與協作:Trendyol將案例報告提交給Meta和Google,推動行業對漏洞保持公開透明,便于持續改進。
- 未來趨勢:隨著 LLM 應用加深,企業對“韌性強、可解釋、可適應多語言和新型攻擊”的安全措施需求日益增長。
核心收獲與行動建議
一句話總結:
現有 LLM 安全防護對多語言、混淆和隱形攻擊手段防御有限,生產環境部署前務必進行多維度紅隊測試。
行動建議:
- 不要只依賴單一工具,務必補充人工審查與多語言檢測。
- 在生產前,組織多種類型的紅隊測試,模擬真實攻擊場景。
- 持續關注社區最新安全漏洞與防護策略,及時更新防線。
如果你正在推動 LLM 落地,記得:AI 安全測試,永遠不能偷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