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作整理,待校。
SRM 和 SSN 標志的作用
SRM 標志
- 功能:SRM 標志用于跟蹤路由器從一個接口向鄰居發送鏈路狀態協議數據單元(LSP)的狀態。
- 作用:確保 LSP 的正確傳輸和狀態跟蹤。
SSN 標志
廣播網絡
- 功能:SSN 標志用于跟蹤向鄰居請求完整的 LSP 狀態。
- 作用:幫助路由器獲取完整的鏈路狀態信息。
點對點網絡
- 功能:SSN 標志用于跟蹤對 LSP 的確認狀態。
- 作用:確保 LSP 的傳輸確認,避免重復發送。
優化與效率
SRM 和 SSN 標志可以幫助路由器以更優化的方式發送 LSP 和部分序列號協議數據單元(PSNP)。其優勢包括:
- 減少帶寬和 CPU 的開銷。
- 提高鏈路狀態數據庫的同步效率。
LSP 傳輸與 CSNP 發送間隔
LSP 傳輸時間間隔
在 IS-IS 協議中,LSP(鏈路狀態報文)的傳輸時間間隔默認為 50 ms。當鄰居路由器資源有限時,若其他路由器向其傳遞 LSP 后,該路由器無法按時確認,其他路由器會重傳 LSP。這可能會進一步加重網絡負擔。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可以適當增大 LSP 的傳輸間隔,以保護資源受限的鄰居路由器。
CSNP 發送間隔
在廣播網絡中,為確保鏈路狀態數據庫的完整性,DIS(指定中間系統)會周期性地發送 CSNP(鏈路狀態數據庫摘要報文)。默認情況下,CSNP 的發送間隔為 10 秒。華為 VRP 系統允許通過接口命令 isis timer csnp
修改該默認值。
- 調整建議:
- 縮短該值有利于網絡的快速收斂,但會增加帶寬開銷。
- 在網絡較為穩定的情況下,適當增大該值可以減少對帶寬的占用。
這些計時器提供了一些優化和控制鏈路狀態信息泛洪的方法。一般情況下,不建議修改這些計時器的默認值,除非能夠預測相應的結果。如果網絡規模較大,可以通過升級路由器來加快收斂速度。此外,在網絡規劃時,應確保網絡的高可用性。
鏈路狀態數據庫同步過程
廣播網絡中的同步過程
在廣播網絡中,路由器在鄰接關系初始化后,會首先泛洪自己的 LSP。L1 的 LSP 發送到組播地址 01-80-C2-00-00-14
(L1 IS),而 L2 的 LSP 發送到組播地址 01-80-C2-00-00-15
(L2 IS)。其他 L1 或 L2 鄰居接收 LSP 后無需確認,因此廣播網絡中的 LSP 泛洪是不可靠的。
那么,LSP 的始發路由器如何確保所有鄰居都接收到自己的 LSP 呢?IS-IS 協議通過 DIS 周期性地發送 CSNP 來保證廣播網絡中鏈路狀態數據庫的同步。
DIS 的作用
DIS 是 IS-IS 協議中用于在廣播網絡中控制數據庫信息泛洪和同步的關鍵組件。在廣播網絡中,所有路由器均與 DIS 建立了鄰接關系,這意味著 DIS 的數據庫包含了其他所有路由器的數據庫信息。基于此,DIS 使用一個或多個 CSNP 描述其整個鏈路狀態數據庫信息,并周期性地(每隔 10 秒)將其擴散到網絡中。
同步機制
其他路由器接收到 DIS 的 CSNP 后,會將其與自己數據庫中的內容進行比較。如果發現缺失或較新的 LSP,它們會發送 PSNP(部分序列號報文)來請求相應的 LSP。網絡中的 DIS 或擁有該 LSP 的鄰居路由器收到請求后,會回應相應的 LSP。
在廣播鏈路上,發送 LSP 之前會在接口上設置一個 SRM(發送請求標志),待 LSP 發送完成后,該標志會立即清除。如果路由器發現自己的 LSP 在 DIS 的 CSNP 中缺失,或者自己的 LSP 更新,則會主動將該 LSP 泛洪出去。通過上述過程,確保了廣播網絡中所有路由器的數據庫保持一致。
帶寬與效率
雖然 DIS 周期性泛洪 CSNP 會帶來一定的帶寬開銷,但這種方法相對簡單,避免了對每條接收的 LSP 進行確認的復雜性。
廣播網絡鏈路狀態信息的同步過程示例
下圖展示了廣播網絡中鏈路狀態信息同步的完整過程。
廣播網絡鏈路狀態信息的同步過程如下:
-
R3 發送 LSP:R3 與 R1 和 R2 建立鄰居關系后,它將自己的鏈路狀態報文(LSP)R3.00-00 發送到組播地址。這樣,R1 和 R2 都將收到該 LSP。
-
R2(DIS)處理 LSP:作為指定中間系統(DIS),R2 收到 R3 的 LSP 后,將其加入到鏈路狀態數據庫(LSDB)中。
-
R2 發送 CSNP:R2 等待 CSNP 報文定時器超時(DIS 每隔 10 秒發送一次 CSNP 報文),然后發送 CSNP 報文,以同步該網絡內的 LSDB。
-
R3 請求缺失的 LSP:R3 收到 DIS 發來的 CSNP 報文,該報文描述了網絡中所有路由器的 LSP(R1 00-00、R2 00-00、R2 01-00 和 R3 00-00)。R3 將自己的 LSDB 與 CSNP 報文中的信息進行比較,發現自己缺少 R1 和 R2 的 LSP。于是,R3 向 DIS 發送 PSNP 報文,請求這些缺失的 LSP。
-
DIS 響應 PSNP 請求:DIS(R2)收到 R3 的 PSNP 報文請求后,向 R3 發送對應的 LSP。
通過這一過程,確保了廣播網絡中所有路由器的數據庫都是一致的,從而實現了鏈路狀態信息的有效同步。
點對點(P2P)網絡中的同步過程
與廣播網絡不同,IS-IS 協議在 P2P 網絡中的數據庫同步過程中,接收到鄰居的 LSP 后需要給予確認(采用可靠方式)。因為在 P2P 鏈路上,每臺路由器只有一個鄰居,確認過程不會帶來過多的資源開銷。
同步機制
在 P2P 網絡中,當兩臺路由器建立鄰接關系后,會首先交換 CSNP。與前文所述類似,路由器通過比較接收到的 CSNP 內容,確定本地數據庫中缺失的 LSP,并根據 LSP 的新舊比較規則,比較自身數據庫和鄰居數據庫中的 LSP。
對于缺少或過時的 LSP,路由器會發送 PSNP 進行請求,并在收到鄰居回應的 LSP 后使用 PSNP 進行確認。如果路由器發現鄰居路由器缺失或擁有更舊的 LSP,它會主動將 LSP 發送給鄰居。
如果發送的 LSP 未得到鄰居的 PSNP 確認,且重傳間隔時間超時,路由器會重傳先前的 LSP,直至收到鄰居的 PSNP 確認為止。
標志的作用
在 P2P 鏈路上,接收到 LSP 后,接口上會設置一個 SSN(序列號通知)標志,表示需要向該接口發送 PSNP 確認。收到確認后,SSN 標志將被清除。同時,如果需要將 LSP 拷貝從一個接口發送出去,也會在該接口上設置 SRM 標志,發送完成后標志將立即清除。
P2P 網絡鏈路狀態信息的同步過程示例
圖展示了 P2P 網絡中的同步過程。
如圖所示,R2 與 R1、R3 通過點對點鏈路建立連接,以 R1 先發送自己的 CSNP 為例,同步過程如下:
- R2 收到 R1 的 CSNP(描述了一條 LSP:R1.00-00)后,發送 PSNP 進行請求。
- R1 收到請求后,將相應的 LSP 拷貝發送到網絡中。
- R2 收到請求的 LSP 后,將其拷貝存入數據庫中,并在接口 2 設置 SSN 標志,在接口 3 設置 SRM 標志。
- R2 向 R3 轉發該 LSP 的拷貝,并向 R1 發送 PSNP 進行確認。
- R2 清除接口 2 上的 SSN 標志。
- R3 從 R2 收到該 LSP 后,存入數據庫中,并在接口 4 上設置 SSN 標志。
- R3 向 R2 發送 PSNP 確認,并清除接口 4 上的 SSN 標志。
- R2 收到 R3 的 PSNP 確認后,清除接口 3 上的 SRM 標志。
- CSNP 中的 LSP:作為 IS-IS 協議中 LSDB 的“索引目錄”,由 DIS 周期性發送,僅包含 LSP 的關鍵狀態字段,用于鄰居間快速比對數據庫差異,無需可靠傳輸機制。
- LSDB 中的 LSP:作為鏈路狀態數據庫的實體內容,包含全網拓撲細節,通過泛洪機制在網絡中傳播,依賴 PSNP 確認和重傳機制保證完整性,是路由計算的核心數據。
CSNP 中的 LSP 描述(索引信息) | LSDB 中的 LSP(完整鏈路狀態報文) | |
---|---|---|
內容詳細程度 | 僅包含 LSP 標識符(LSP ID)、序列號(Seq)、校驗和(Checksum)等狀態字段,無拓撲細節 | 包含完整鏈路狀態信息,如鄰居關系、鏈路開銷(Cost)、接口狀態、IP 地址等拓撲數據 |
作用 | 作為數據庫摘要,供鄰居路由器比對本地 LSDB,識別需要更新、刪除或請求的 LSP | 存儲全網鏈路狀態實體,為 SPF 算法計算路由提供基礎數據 |
數據大小 | 較小(僅索引字段),通常為幾十到幾百字節 | 較大(包含完整拓撲),根據網絡規模可達數千字節 |
發送頻率 | 由 DIS 周期性發送(IS-IS 協議默認周期為 10 秒),鄰居關系建立后 DIS 會立即開始發送 CSNP 以實現數據庫同步。 | 觸發式泛洪(如鏈路狀態變化時),或響應鄰居 PSNP 請求時發送 |
確認機制 | 無需確認,僅用于數據庫狀態同步通知 | 通過 PSNP(部分序列號分組)請求缺失 LSP,并通過虛擬重傳隊列(VRQ)確保可靠傳輸 |
是否包含拓撲細節 | 不包含,僅為 LSP 的“目錄索引” | 完整包含網絡拓撲結構、鏈路屬性等細節 |
作用對象 | 向鄰居路由器提供本地 LSDB 的索引快照,用于數據庫同步 | 供本地路由計算(SPF 算法)及鄰居路由器構建完整 LSDB |
via: HC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