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MPLS的工作原理
一、MPLS基本工作原理
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是一種介于數據鏈路層和網絡層之間的轉發技術,通過固定長度的標簽進行高速數據轉發。其核心特點是通過預建立的標簽交換路徑(Label Switching Path, LSP)實現優化路由。
關鍵角色:
- LER(標簽邊緣路由器)
- 入口LER(Ingress LER):壓入(Push)初始標簽
- 出口LER(Egress LER):彈出(Pop)標簽
- LSR(標簽交換路由器):根據標簽轉發表進行標簽交換
二、工作流程
控制面:
數據面:
三、核心處理機制
-
標簽壓入(Push)
- 入口LER收到IP包后:
- 入口LER收到IP包后:
-
標簽交換(Swap)
-
中間LSR根據標簽轉發表:
輸入標簽20 → 輸出標簽30,接口Gi0/1
-
-
標簽彈出(Pop)
- 出口LER移除標簽恢復原始IP包
四、標簽格式
五、MPLS關鍵特性
-
轉發優勢:
- 基于固定長度標簽的硬件轉發(對比IP的最長前綴匹配)
- 典型轉發速度:100ns級 vs 傳統路由器1μs級
-
服務支持:
- 流量工程(避免網絡擁塞)
- QoS服務等級保障
- VPN跨域互連
六、典型應用場景
七、與傳統IP轉發對比
特性 | 傳統IP轉發 | MPLS轉發 |
---|---|---|
轉發依據 | 目標IP地址 | 固定長度標簽 |
轉發方式 | 逐跳路由 | 預建立LSP路徑 |
流量控制 | 基本路由選擇 | 支持流量工程 |
包頭解析層次 | 網絡層(IP頭) | 數據鏈路層與網絡層之間 |
這種基于標簽的交換機制使得MPLS在大型運營商網絡和企業骨干網中廣泛應用,特別適合需要服務質量保障和流量優化的場景。通過預建立的LSP路徑,可以有效避免網絡擁塞并實現快速故障恢復。
4.9.2MPLS首部的位置與格式
一、MPLS首部的位置
MPLS首部位于數據鏈路層(如以太網)首部和網絡層(如IPv4/IPv6)首部之間,它用于標簽交換,是MPLS網絡中數據包轉發的核心標識。
1. 數據包封裝結構:
在MPLS網絡中,數據包的封裝順序如下(以以太網為例):
[ 以太網頭 | MPLS標簽頭 | IP頭 | 數據 ]
- 數據鏈路層首部(如以太網幀頭):標識鏈路層信息(MAC地址等)。
- MPLS標簽頭:添加的標簽,用于標識轉發路徑。
- 網絡層首部(如IPv4/IPv6):原始IP頭。
2. 典型場景示意圖:
二、MPLS首部的格式
MPLS首部長度固定為 32位(4字節),由以下字段組成:
字段名 | 長度(位) | 描述 |
---|---|---|
Label | 20 | 標簽值,標識轉發路徑(范圍:0-1048575)。 |
TC | 3 | 流量類別(Traffic Class),用于服務質量(QoS)優先級控制。 |
S(Bottom of Stack) | 1 | 棧底標志:1表示當前是最后一個標簽,0表示后續還有更多標簽(多層標簽棧)。 |
TTL | 8 | 生存時間,與IP頭的TTL類似,每經過一個路由器減1,防止環路。 |
1. 首部結構示意圖:
2. 關鍵字段說明:
- Label(標簽值):
- 標簽的取值范圍為
0
到2^20-1
(即 0-1048575)。 - 特殊標簽(如隱式空標簽
3
、顯式空標簽0
)有特定用途。
- 標簽的取值范圍為
- TC(流量類別):
- 用于標記流量優先級,常見的應用是區分服務(DiffServ)模型。
- S(棧底標志):
- 當多層標簽棧存在時(如VPN或流量工程),此標志指明是否為最后一層標簽。
- TTL(生存時間):
- 初始值為IP頭TTL的一部分,或直接賦值。每經一跳減1,防止環路。
三、MPLS標簽棧(多層標簽)
在實際場景中(如VPN或跨域流量),數據包可能攜帶多層MPLS標簽,形成 標簽棧。
示例結構:
[ 以太網頭 | 外層MPLS標簽頭 | 內層MPLS標簽頭 | IP頭 | 數據 ]
- 外層標簽(S=0)標識轉發路徑,交換機根據外層標簽轉發。
- 內層標簽(S=1)標識應用場景(如VPN實例)。
流程示意圖:
四、MPLS網絡中的操作
- 壓入(Push):入口路由器為數據包添加標簽。
- 交換(Swap):核心路由器根據標簽轉發表修改標簽值。
- 彈出(Pop):出口路由器刪除標簽,還原原始IP包。
五、MPLS vs 傳統IP路由對比
特性 | MPLS標簽交換 | 傳統IP路由 |
---|---|---|
轉發依據 | 標簽值 | 目的IP + 路由表 |
效率 | 硬件快速匹配固定長度標簽 | 逐跳匹配IP地址(較慢) |
功能擴展 | 支持流量工程、VPN、QoS | 功能有限 |
4.9.3新一代的MPLS
新一代MPLS的核心改進方向
現代MPLS演進的主要方向:
- SR-MPLS(Segment Routing MPLS)
通過引入段路由技術,簡化傳統MPLS的標簽分配流程,原生支持流量工程和快速故障恢復。 - SDN與MPLS的結合
通過SDN控制器集中化管理標簽路徑,提高網絡靈活性。 - 服務增強
支持更細粒度的QoS、低延遲轉發(如5G承載網中的uFRR)。 - 虛擬化支持
以MPLS為基礎構建靈活疊加的網絡架構(如EVPN over MPLS)。
新一代MPLS的關鍵技術細節
1. SR-MPLS的工作原理
SR通過“路徑分段”代替傳統的LDP/RSVP協議,標簽由控制器或頭節點統一分配:
- Segment(段):分為前綴段(Node/Adjacency Segments)、綁定段(Binding Segments)。
- 標簽生成:由入口節點(Ingress)直接指定路徑的段列表(Label Stack)。
- 優勢:避免分布式協議的開銷,支持短路徑和顯式路徑。
流程圖示例(SR-MPLS標簽分配與轉發):
2. MPLS與SDN的融合架構
通過集中控制取代傳統分布式信令協議(如LDP)的標簽分配:
- SDN控制器:計算最優路徑,下發Flow Rule到LSR(標簽交換路由器)。
- 轉發表簡化:僅需按控制器指示匹配標簽,無需維護復雜的路由協議狀態。
架構圖示例(SDN+MPLS):
3. 流量工程(MPLS-TE)的優化
新一代MPLS在流量工程中的改進:
- 動態帶寬調整:根據實時流量需求重優化路徑。
- 低延遲路徑:通過顯式路徑配置。
流程示意圖(動態流量調整):
4. MPLS在虛擬化網絡中的應用(如EVPN)
通過MPLS構建疊加網絡,支持多租戶虛擬化(如云計算數據中心互聯):
- EVPN over MPLS:BGP協議分發MAC地址+MPLS標簽。
- 標簽代表VXLAN VNI,實現跨數據中心的二層互通。
轉發邏輯圖(EVPN over MPLS):
與傳統MPLS的核心對比
特性 | 傳統MPLS | 新一代MPLS |
---|---|---|
標簽分發協議 | LDP/RSVP-TE | Segment Routing/SDN |
控制平面 | 分布式協議 | 集中式SDN控制器 |
故障恢復速度 | 秒級(依賴協議收斂) | 毫秒級(快速重路由) |
流量工程能力 | 靜態路徑配置 | 動態實時優化 |
編程靈活性 | 僅支持預定義策略 | 可編程路徑(P4/OpenFl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