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數據官高鵬律師團隊
在虛擬主播行業蓬勃發展的表象之下,潛藏著一場關乎法律邊界的隱形戰爭。當一位虛擬偶像的3D模型被非法拆解、面部數據被批量復制,運營方驚訝地發現——傳統的肖像權保護體系,竟難以完全覆蓋這具由代碼與數據構成的“數字軀體”。
這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而是現實中的法律挑戰。虛擬主播的肖像權,早已超越傳統意義上的“面容相似性”,演變為一種復雜的數據資產綜合體。它的保護,不僅涉及《民法典》的肖像權條款,更橫跨著作權、數據產權、商業秘密乃至AI生成物的法律定性等多個法律領域。
一、虛擬肖像權的法律本質:不止于“臉”
在法律視角下,虛擬主播的“肖像”至少包含三層結構:
1. 基礎建模(美術著作權)——角色原畫、3D模型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美術作品;
2. 動態數據(肖像權延伸)——中之人的表情、聲紋、動作習慣構成可識別的人格要素;
3. 訓練資產(商業秘密)——AI驅動的虛擬主播,其訓練數據集可能涉及企業的核心資產。
2023年國內首例“虛擬形象侵權案”中,法院首次認定:非法使用動作捕捉數據的行為,可構成對肖像權的侵害。這一判決突破了傳統肖像權“靜態面容”的局限,將法律保護延伸至動態數據維度。
二、權利迷宮:誰擁有虛擬主播的“臉”?
虛擬主播的權屬關系,往往比現實藝人更加復雜:
中之人主張其表情、聲線構成人格權;
建模師主張角色設計屬于著作權;
運營公司則可能將AI訓練數據視為商業秘密。
若合同未明確約定,各方極易陷入法律糾紛。例如,某虛擬主播解約后,原公司繼續使用其聲紋訓練AI合成新內容,是否構成侵權?答案取決于數據來源的合法性、合同條款的精細度,以及法律對AI生成內容的定性。
此時,數據律師的作用不僅是事后維權,更在于事前架構權利體系——通過協議明確數據歸屬、設定使用邊界,避免未來陷入法律泥潭。
三、合規前瞻:虛擬IP的長線價值保護
虛擬主播的商業壽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數據資產的法律安全性。成熟的運營方已開始采取以下策略:
分層確權:將美術著作權、動態肖像權、AI訓練數據分別約定權屬;
數據脫敏:對中之人的生物特征進行技術處理,降低人格權糾紛風險;
智能合約:利用區塊鏈技術記錄數據使用痕跡,便于侵權溯源。
這些措施并非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法律與商業的交叉設計。例如,某知名虛擬偶像團體在融資過程中,因其完善的數據資產合規架構,估值提升30%——這印證了法律合規不僅是風險防控,更是資產增值的關鍵。
在數字與法律的交匯處虛擬主播的肖像權問題,本質是新技術對傳統法律框架的挑戰。當AI能自主生成表情、聲音甚至表演風格時,法律必須回答:誰的“權利”在真正被保護?
在這一背景下,數據律師的價值,不僅在于解決糾紛,更在于幫助客戶預見風險、塑造規則。畢竟,在虛擬經濟的浪潮中,唯有法律與商業智慧并重,才能讓數字形象的價值真正長久存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