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與日產(含三菱汽車)的合并計劃最終因核心矛盾無法調和而宣告失敗,這一事件揭示了傳統車企在行業變革期的深層困境。以下從合并動機、失敗原因、本質判斷及未來影響等方面綜合分析:
一、合并的初衷:生存壓力主導的被動策略
市場危機與財務困境
中國市場潰敗:日系品牌在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受到比亞迪、特斯拉等品牌的強烈沖擊。2024年,本田在華銷量同比下滑30.9%,日產產能利用率僅64%,被迫削減產能;日系車在華市場份額從2021年的22.6%驟降至13.7%。
財務壓力:日產2024財年預計凈虧損800億日元,現金流僅能維持12個月;本田汽車業務利潤疲軟,全球銷量下滑并關閉泰國工廠。合并被視為緩解資金壓力、避免破產的“救命稻草”。
技術轉型與成本壓力
三家車企在電動化領域起步較晚,特斯拉和比亞迪已占據先發優勢。本田計劃2026年前推出10款純電車型,日產加速e-POWER混動技術商業化,但研發成本高昂且進度滯后。合并旨在共享技術(如本田的混動、日產的電動車平臺、三菱的插混)以降低重復投資。
規模效應目標
合并后年銷量預計超800萬輛,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僅次于豐田和大眾),目標經營利潤率達10%。通過整合供應鏈、裁員(日產已裁9000人)降低成本。
二、合并失敗的核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