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設計模式原則、設計模式的劃分與簡要概括,怎么使用重構獲得設計模式并改善代碼的壞味道。
本篇作概覽與檢索用,后續結合源碼進行具體模式深入學習。
目錄
1、設計模式原理
核心原則(語言無關)
本質原理圖
原則關聯矩陣
2、設計模式分類
1. 創建型模式
2. 結構型模式
3. 行為型模式
3、重構獲得模式
重構關鍵技法
靜態——>動態
早綁定——>晚綁定
繼承——>組合
編譯時依賴——>運行時依賴
緊耦合——>松耦合
生產設計的原則傾向
什么樣的代碼算是好的代碼呢?同好的服務一樣(此處強行關聯 《[微服務設計]1_微服務》)——功能正確、高效、可維護性強、健壯抗壓、寫作流暢。也可以總的來說,低耦合高內聚的高質量可維護代碼,就是好的代碼。
那么,有沒有一些規范可以遵循的呢?
有的,設計模式就是這樣的指導規范。
1、設計模式原理
核心原則(語言無關)
眾所周知,設計模式有一些原則可以遵守:
單一職責:一個模塊/類應僅負責一個職責。降低模塊間耦合,提升可維護性。
里氏替換:所有引用基類的地方必須能透明地使用子類對象。這樣利于抽象與類型封裝。
開放封閉:對修改封閉、對拓展開放。
迪米特:減少對象間不必要的直接交互,降低耦合,提高模塊獨立性。
接口隔離原則:客戶端不應依賴未使用的接口。將大接口拆分為小的、高內聚的接口。
依賴倒置:高層模塊不應該依賴于底層模塊,轉換為二者都依賴于抽象。具體來說就是針對接口編程,而不是針對具體實現,這樣可以減少各部分依賴關系,這也面向對象設計的亮點。
還有優先使用對象組合而不是類繼承等等……
總的來說:從通用核心原則到實現層原則再到構造策略相關的原則,均追求代碼模塊的低耦合高內聚,降低復雜度。
本質原理圖
原則關聯矩陣
原則 | 變化控制 | 認知簡化 | 系統彈性 | 典型模式 |
單一職責(SRP) | 高 | 高 | 中 | 外觀模式 |
開放封閉(OCP) | 極高 | 中 | 極高 | 策略模式、 裝飾器模式 |
里氏替換(LSP) | 中 | 高 | 高 | 組合模式、代理模式 |
接口隔離(ISP) | 高 | 極高 | 中 | 適配器模式、中介模式 |
依賴倒置(DIP) | 極高 | 中 | 高 | 橋接模式、依賴注入模式 |
組合優先 | 高 | 中 | 極高 | 享元模式,職責鏈模式 |
2、設計模式分類
Gang of Four(四人組,GOF) 在經典著作《設計模式:可復用面向對象軟件的基礎》中提出的23種設計模式的分類方式,按功能和用途分為三大類——創建型、結構型、行為型。
1. 創建型模式
目的:解決對象的創建問題,封裝實例化邏輯,提升代碼復用性和靈活性。
核心思想:將對象的創建與使用解耦,通過統一接口或模板控制對象實例化過程。
-
工廠方法 (Factory Method): 定義一個創建對象的接口,但由子類決定要實例化的類。工廠方法將類的實例化推遲到子類。
-
抽象工廠 (Abstract Factory): 提供一個創建一系列相關或相互依賴對象的接口,而無需指定它們的具體類。
-
原型 (Prototype): 通過復制現有對象來創建新對象,而不是通過創建新實例。
-
建造者 (Builder): 用于構建一個復雜對象的表示。使用多個步驟構建該對象,可以將構建過程與其表示分離。
2. 結構型模式
目的:處理類與對象的組合,優化系統結構,提高模塊間的解耦性。
關注如何將對象組合成更大的結構,處理類和對象的關系,以實現更大的功能。
核心思想:通過組合、繼承或接口,調整類與對象的結構,增強系統的靈活性和擴展性。
-
裝飾器 (Decorator): 動態地給對象添加額外的職責或行為,而不影響其他對象的功能。
-
橋接 (Bridge): 將抽象部分與其實現部分分離,使它們可以獨立變化。
-
外觀 (Facade): 為一組接口提供一個統一的高層接口,使得子系統更易使用。
-
代理 (Proxy): 為其他對象提供一種代理以控制對這個對象的訪問。
-
中介者 (Mediator): 用于減少對象之間的通信復雜性,避免對象之間的直接引用。
-
適配器 (Adapter): 在不修改源代碼的情況下,允許將不兼容的接口連接起來。
-
享元 (Flyweight): 通過共享對象來支持大量細粒度的對象,減少內存消耗。
3. 行為型模式
目的:定義對象間的通信機制,管理算法或職責的動態變化。
核心思想:通過解耦對象間的直接依賴,實現行為的動態組合、算法替換或事件驅動。
-
模板方法 (Template Method): 在一個方法中定義一個操作的整體結構,而將某些步驟的實現延遲到子類中。
-
策略 (Strategy): 定義一系列算法,將每個算法封裝起來,并使它們可以互換,從而使其獨立于使用它的客戶端。
-
觀察者/事件 (Observer/Event): 定義對象間的一對多依賴,確保當一個對象變化時,其依賴對象也會被通知并自動更新。
-
命令 (Command): 將請求封裝為對象,從而允許參數化客戶、隊列請求以及記錄請求日志。
-
訪問者 (Visitor): 表示一個作用于某種對象結構中的各元素的操作,并使其可以在不改變元素類的前提下定義新的操作。
-
備忘錄 (Memento): 捕獲一個對象的內部狀態,以便在以后恢復對象的狀態,而不暴露對象的實現細節。
-
狀態 (State): 讓一個對象在其內部狀態改變時改變其行為,對象將表現得像是它的類發生了改變。
-
組合 (Composite): 將對象組合成樹形結構以表示部分-整體的層次,并使客戶端對單個對象和組合對象的使用保持一致。
-
迭代器 (Iterator): 提供一種方式訪問一個集合對象中的元素,而無需暴露它的內部表示。
-
責任鏈 (Chain of Responsibility): 將請求的發送者和接收者解耦。將多個對象連成一條鏈,并沿著這條鏈傳遞請求,直到有一個對象處理它。
-
解釋器 (Interpreter): 為了一種語言定義一個文法,并提供一個解釋器來使用該文法。
3、重構獲得模式
需要強調的是:
設計模式是循序漸進的,如同架構設計一樣,沒有一步到位的設計模式,也少有單一的設計模式,要掌握應用時間、地點。
應對變化,提高復用,尋找變化點。
設計模式應在變化點處應用:設計模式是對動態變化點的設計,在變化、穩定中尋找隔離點,來分離他們,從而管理變化,以穩控變。
沒有一個穩定的點,設計模式就沒有意義。
設計模式有23種,慢慢理解嘛。
重構關鍵技法
在《重構-改善既有代碼的設計》一書中,作者Martin Fowler有提到一些有效的重構手法,重構時遵守設計原則。
壞味道 | 重構手法 |
重復代碼(Duplicated Code) | 提煉函數、參數化、提取類。 |
過長函數(Long Method) | 提煉函數、內聯臨時變量。 |
過大類(Large Class) | 提煉類、搬移函數/字段。 |
數據泥團(Data Clumps) | 封裝為獨立類。 |
條件邏輯復雜(Switch/If) | 以多態取代條件、引入策略模式。 |
被拒絕的遺贈 | 函數下移、以委托取代子類。 |
冗余注釋(Comments) | 通過代碼重構讓注釋多余(如提煉函數明確意圖)。 |
技法對應原則如下:
靜態——>動態
更好地適應變化與減少重復代碼:動態結構可以通過配置或者接口靈活調整,可以服用邏輯,避免靜態編碼導致的重復。
設計模式:
如策略模式(通過接口定義算法族,運行時選擇具體策略)、觀察者模式(事件驅動的動態通知機制)
重構手法:
替換條件分支為多態(如將if-else替換為不同子類實現)。
引入參數化配置(如通過配置文件動態加載行為)。
示例如下:
// 靜態:硬編碼的條件判斷
public void calculateTax(double income) {if (country == "USA") {// 美國稅率邏輯} else if (country == "China") {// 中國稅率邏輯}
}// 動態:使用策略模式
interface TaxStrategy {double calculate(double income);
}
class USATax implements TaxStrategy { ... }
class ChinaTax implements TaxStrategy { ... }public void calculateTax(TaxStrategy strategy, double income) {return strategy.calculate(income);
}
早綁定——>晚綁定
通過接口和運行時決策增強靈活性。
定義與背景
-
早綁定:在編譯時確定對象類型和方法調用(如直接調用具體類的方法)。
-
晚綁定:在運行時動態確定對象類型和方法調用(如通過接口或多態)。
為什么需要轉向晚綁定?
-
靈活性:允許在運行時替換實現,支持擴展和插件化。
-
解耦:調用者無需依賴具體實現類,僅依賴抽象接口。
如何實現?
-
面向接口編程:定義接口,由子類實現不同行為。
-
多態與虛函數:通過基類指針/引用調用虛方法。
-
依賴注入:通過外部配置或工廠動態注入對象。
// 早綁定:直接依賴具體類
public void sendEmail(Email email) {EmailSender sender = new GmailSender();sender.send(email);
}// 晚綁定:通過接口實現多態
public interface EmailSender {void send(Email email);
}
public class GmailSender implements EmailSender { ... }
public class OutlookSender implements EmailSender { ... }public void sendEmail(Email email, EmailSender sender) {sender.send(email); // 運行時決定具體實現
}
繼承——>組合
用組合替代繼承,避免層級過深。
定義與背景
-
繼承:通過繼承復用父類代碼,子類與父類形成“is-a”關系。
-
組合:通過組合其他對象復用功能,形成“has-a”關系。
為什么需要轉向組合?
-
減少耦合:繼承導致子類與父類高度耦合,組合則通過接口或抽象類解耦。
-
避免繼承樹復雜化:組合允許動態替換組件,而繼承的層級過深易導致維護困難。
如何實現?
-
組合復用:將功能封裝為獨立對象,通過字段或方法參數組合使用。
-
策略模式:通過組合不同策略對象實現不同行為。
// 繼承:硬編碼行為
class Animal {void move() { ... }
}
class Bird extends Animal { ... }
class Fish extends Animal { ... }// 組合:通過接口解耦
interface MovementStrategy {void move();
}
class Bird {private MovementStrategy movement;public Bird(MovementStrategy movement) {this.movement = movement;}void fly() {movement.move(); // 組合不同策略}
}
編譯時依賴——>運行時依賴
將依賴關系移到運行時,提高可測試性和擴展性。
定義與背景
-
編譯時依賴:依賴關系在代碼中硬編碼(如直接new具體類)。
-
運行時依賴:依賴關系在運行時動態注入(如通過配置或工廠)。
為什么需要轉向運行時依賴?
-
可測試性:便于通過模擬對象(Mock)進行單元測試。
-
靈活性:可替換依賴實現,無需修改代碼。
如何實現?
-
依賴注入(DI):通過構造函數、方法或字段注入依賴對象。
-
工廠模式:通過工廠類動態創建對象。
// 編譯時依賴:硬編碼依賴
class Service {private Database database = new MySQLDatabase();void doWork() {database.query();}
}// 運行時依賴:通過構造函數注入
class Service {private Database database;public Service(Database database) {this.database = database; // 運行時注入}void doWork() {database.query();}
}
緊耦合——>松耦合
通過抽象接口和事件機制降低模塊間依賴。
定義與背景
-
緊耦合:類之間直接依賴具體實現,修改一個類可能影響多個類。
-
松耦合:通過抽象接口或事件機制降低依賴,僅依賴抽象。
為什么需要轉向松耦合?
-
可維護性:降低修改代碼的風險,模塊獨立。
-
擴展性:新增功能無需修改現有代碼(開閉原則)。
如何實現?
-
接口與抽象類:定義抽象接口,類僅依賴接口。
-
觀察者模式:通過事件機制解耦對象間的直接通信。
-
發布-訂閱模式:對象通過中間事件總線通信。
// 緊耦合:直接調用具體類
class Button {void onClick() {Text text = new Text();text.update();}
}// 松耦合:通過接口解耦
interface Updatable {void update();
}
class Button {private Updatable listener;public Button(Updatable listener) {this.listener = listener;}void onClick() {listener.update();}
}
總結一下核心思想是動態化、低耦合高內聚、保證可讀性與可維護性。
生產設計的原則傾向
低耦合、高內聚是軟件設計的核心原則,但并非所有設計場景的最優先考慮的事情。
比如業務服務設計中,優先考慮組織架構所需求的迭代或者用戶需求和業務目標,在架構設計中,優先考慮系統性能、可維護性。
需要依據具體場景靈活變動。
再次強調,無必要修改的“完美主義”重構,設計模式也不是最優先考慮的,優先完成,優先保證代碼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