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語言模型發展歷程
當前國內外主流LLM模型
?一、國外主流LLM?
-
?LLaMA2?
- Meta推出的開源模型,參數規模涵蓋70億至700億,支持代碼生成和多領域任務適配?57。
- 衍生版本包括Code Llama(代碼生成優化)和Llama Chat(對話場景)?56。
-
?GPT系列(GPT-3.5/GPT-4)?
- OpenAI開發的閉源模型,以多模態能力和長文本生成為核心優勢,廣泛應用于對話、代碼生成等場景?38。
-
?BLOOM?
- 由Hugging Face聯合多國團隊開發,1760億參數,支持46種自然語言和13種編程語言,強調透明度和開源協作?5。
-
?PaLM & Claude?
- Google的PaLM和Anthropic的Claude均為閉源模型,前者側重科學計算,后者強化了推理和多模態能力?37。
-
?BERT?
- Google早期基于Transformer架構的模型,雖參數較小(約3.4億),但在自然語言理解任務中仍具影響力?5。
?二、國內主流LLM?
-
?文心一言(ERNIE Bot)?
- 百度研發的知識增強模型,融合萬億級數據和千億級知識圖譜,支持復雜問答和創意生成?37。
-
?通義千問?
- 阿里巴巴推出的開源模型(7B版本),基于Transformer架構,優化中英文混合任務處理?36。
-
?ChatGLM系列?
- 包括ChatGLM-6B(62億參數)和ChatGLM2-6B,支持雙語對話,通過量化技術降低部署成本?14。
- 衍生模型VisualGLM-6B(78億參數)整合視覺與語言模態,實現圖文交互?46。
-
?盤古大模型?
- 華為開發的多模態模型,覆蓋自然語言處理(NLP)、計算機視覺(CV)及科學計算領域?7。
-
?MiLM-6B?
- 小米研發的64億參數模型,在C-Eval和CMMLU中文評測中表現優異,尤其擅長STEM科目?1。
-
?MOSS?
- 支持中英雙語的開源對話模型,通過強化學習優化生成質量,適用于通用問答場景?14。
?三、其他特色模型?
- ?CodeFuse-13B?:專精代碼生成,預訓練數據覆蓋40+編程語言,HumanEval評測準確率達37.1%?1。
- ?鵬程·盤古α?:中文預訓練模型,參數規模達千億級,側重長文本生成和領域適配?6。
- ?LaWGPT?:基于中文法律知識微調的模型,適用于法律咨詢和文書生成?6。
大模型不足
當前大模型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技術架構缺陷
-
?數據與算力依賴過高?
大模型訓練需消耗海量多模態數據及算力,萬億級參數規模導致資源投入呈指數級增長?12。此外,海量小文件存儲面臨元數據管理挑戰,需平衡擴展性與訪問延時?1。 -
?邏輯推理能力薄弱?
在處理需邏輯推理、數值計算的復雜問題時表現較差,尤其在多步驟推理場景中準確率顯著下降?23。例如20步推理后準確率可能低于36%?4。 -
?災難性遺忘與無記憶性?
訓練新任務會損害原有任務性能,且在推理階段無法記憶歷史數據或場景(如自動駕駛需反復重新計算路況)?23。多數大模型不具備持續記憶能力,依賴有限上下文窗口?38。
二、知識與應用局限
-
?知識時效性與領域局限?
大模型知識庫僅覆蓋訓練數據截止時間點內容,無法實時更新?5。同時缺乏特定領域(如企業私有數據)的專業知識,影響垂直場景應用效果?5。 -
?幻覺問題頻發?
生成內容存在事實性錯誤或虛構信息,例如偽造參考文獻、錯誤解答數學題等。這與基于概率預測的Transformer架構特性直接相關?45。
三、模型可控性不足
-
?自我糾錯能力缺失?
無法識別錯誤來源(如訓練數據缺陷或算法漏洞),更缺乏自主修正機制。典型案例包括GPT-4算術錯誤后無法定位問題根源?23。 -
?黑箱模型可解釋性差?
決策過程不透明,導致醫療、法律等關鍵領域應用受限。調試困難進一步加劇優化挑戰?46。
四、資源與安全風險
-
?計算成本高昂?
訓練與部署需超大規模算力支持,對普通機構形成技術壁壘?16。 -
?數據偏見與標注錯誤?
訓練數據隱含社會偏見可能被放大,人工標注錯誤易導致模型認知偏差?6。
AIGC產業解析
AIGC基礎層
算力基礎 數據基礎 算法基礎
AIGC大模型層
通用基礎大模型? 行業垂直型基礎大模型 業務垂直基礎大模型
AIGC工具層
AI Agents 模型平臺 模型服務 AutoGPT LangChain
AIGC應用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