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有什么區別
// 圖片加載完成后淡入$img.on('load', function () {$img.css('opacity', '1');});// 處理圖片緩存情況if ($img[0].complete) {$img.css('opacity', '1');}
要理解這兩段代碼的區別,需要先明確它們的核心作用場景和執行時機差異—— 本質是解決 “圖片加載完成后顯示” 的問題,但分別覆蓋了 “圖片未緩存” 和 “圖片已緩存” 兩種不同狀態,避免顯示異常。以下從多個維度詳細對比:
1. 核心功能與作用場景
兩段代碼的最終效果一致(都將圖片的?opacity
?設為?1
,實現 “淡入顯示”),但針對的圖片加載狀態完全不同:
代碼片段 | 核心作用 | 針對的場景 |
---|---|---|
$img.on('load', function () { ... }) | 監聽圖片 “加載完成” 事件,事件觸發時執行顯示邏輯 | 圖片未被瀏覽器緩存(首次加載):此時圖片需要從服務器下載,加載有延遲,必須等下載 + 渲染完成后再顯示 |
if ($img[0].complete) { ... } | 主動檢查圖片當前是否已加載完成,若已完成則立即執行顯示邏輯 | 圖片已被瀏覽器緩存:緩存的圖片會直接從本地讀取,加載速度極快,“load” 事件可能在代碼綁定前就已觸發,導致事件監聽失效,需主動判斷 |
2. 執行時機差異(關鍵區別)
這是兩段代碼最核心的不同,根源在于 “緩存圖片的?load
?事件觸發時機”:
(1)load
?事件監聽:“被動等待”
- 代碼邏輯:給圖片元素綁定一個?
load
?事件處理器,只有當圖片真正完成加載(下載 + 渲染)時,瀏覽器才會觸發這個事件,進而執行?opacity: 1
。 - 適用場景:未緩存的圖片(首次加載)。因為未緩存的圖片加載需要時間,代碼綁定事件時,圖片還在加載中,后續加載完成后會正常觸發?
load
?事件。 - 問題:如果圖片已緩存(本地直接讀取),加載會在瞬間完成 —— 可能在代碼綁定?
load
?事件之前就已經加載完成,此時?load
?事件永遠不會觸發,圖片會一直處于透明狀態(opacity: 0
)。
(2)complete
?屬性檢查:“主動兜底”
- 代碼邏輯:
$img[0]
?是從 jQuery 對象($img
)中獲取的原生 DOM 元素,原生圖片 DOM 有一個?complete
?屬性:- 若圖片已完全加載(無論是否緩存),
complete
?為?true
; - 若圖片正在加載或加載失敗,
complete
?為?false
。
- 若圖片已完全加載(無論是否緩存),
- 作用:專門解決 “緩存圖片?
load
?事件不觸發” 的問題 —— 代碼執行時,主動檢查圖片是否已加載完成,若已完成(complete: true
),則直接設置?opacity: 1
,無需等待?load
?事件。 - 本質:是對?
load
?事件的 “兜底邏輯”,確保兩種加載狀態(緩存 / 未緩存)下圖片都能正常顯示。
3. 總結:為何需要同時寫兩段代碼?
單獨使用任何一段都會有問題:
- 只寫?
load
?事件:緩存圖片因?load
?事件未觸發,會一直透明; - 只寫?
complete
?檢查:未緩存圖片因加載未完成(complete: false
),會一直透明,直到加載完成后也不會再顯示。
兩段代碼結合后,形成 “全覆蓋邏輯”:
- 對于未緩存圖片:
complete
?為?false
,不執行即時顯示;后續加載完成后,load
?事件觸發,執行顯示; - 對于已緩存圖片:
complete
?為?true
,立即執行顯示;無需依賴?load
?事件。
最終實現 “無論圖片是否緩存,加載完成后都能正常淡入顯示” 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