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來,隨著大語言模型(LLM,Large Language Model)的快速發展,提示詞工程(Prompt Engineering)與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逐漸成為 AI 應用開發中至關重要的技術方向。無論是 ChatGPT、Claude、Gemini,還是國內的文心一言、通義千問,這些模型在使用時都依賴 提示詞的設計 和 上下文的管理 來獲得最佳效果。
然而,很多開發者對這兩個概念存在誤區:
提示詞工程并不僅僅是“寫好一句話”,而是 系統化的提示設計與優化過程;
上下文工程也不是單純地“拼接歷史對話”,而是 圍繞模型的上下文窗口和記憶能力,設計有效的上下文組織與管理策略。
本文將從 基礎概念 到 實戰方法,再到 工程實踐與未來趨勢,系統深入地講解提示詞工程與上下文工程,幫助讀者不僅學會“寫提示”,更能掌握“提示背后的邏輯與技術”。
一、提示詞工程基礎
1.1 什么是提示詞工程?
提示詞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是指通過精心設計輸入提示(Prompt),以引導大語言模型產生更符合預期的輸出的技術與方法。
簡單理解:提示詞就是我們給模型的“問題或指令”;
更深層理解:提示詞是 控制模型行為的隱性編程語言,我們通過自然語言而非代碼與模型交互。
比如,一個簡單的提示:
請用中文解釋牛頓第二定律。
模型可能回答:
牛頓第二定律是 F=ma,即力等于質量乘以加速度……
但如果換成:
你是一名物理老師,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并結合生活中的例子,向初中生解釋牛頓第二定律。
那么模型的回答就會更貼近目標受眾。
這就是提示詞工程的作用——通過設計提示,改變模型的回答質量和風格。
1.2 提示詞的基本組成
一個完整的提示詞通常包含以下幾個要素:
角色設定(Role Assignment)
讓模型“扮演某個身份”。
例子:
你是一名資深的 Go 語言后端開發工程師……
任務描述(Task Description)
明確告訴模型要做什么。
例子:
請幫我生成一個基于 Go 語言的 WebSocket 服務端代碼。
輸入信息(Input Data)
提供模型所需的上下文或原始數據。
例子:
已知用戶輸入:“今天天氣很好,我們去哪里玩?”……
輸出格式(Output Format)
要求模型按照指定格式輸出。
例子:
請以 JSON 格式返回,包含字段:topic, summary, keywords。
約束條件(Constraints)
限制模型的回答范圍或風格。
例子:
回答請控制在 200 字以內,并且不要使用專業術語。
1.3 提示詞設計的常見技巧
少樣本學習(Few-Shot Prompting)
在提示中提供少量示例,幫助模型學習模式。
例子:
例子: 問題:2+2 答案:4 問題:3+5 答案:8 問題:7+9 答案:
零樣本學習(Zero-Shot Prompting)
不提供示例,直接給出任務描述。
鏈式思維(Chain of Thought, CoT)
明確告訴模型“逐步思考”。
例子:
請一步一步推理,并給出最終答案。
反向提示(Negative Prompting)
明確告訴模型不要做什么。
例子:
請回答問題,但不要涉及任何敏感政治話題。
提示分層(Prompt Chaining)
將復雜任務拆解成多個提示,逐步引導。
二、上下文工程基礎
2.1 什么是上下文工程?
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是指在大語言模型有限的上下文窗口(Context Window)內,如何組織、裁剪、存儲和動態注入信息,以保證模型輸出的準確性和一致性。
提示詞工程解決的是“說什么”;
上下文工程解決的是“說話的依據從哪里來”。
舉例:
你問模型:“幫我總結一下我上次和你討論的 IM 單聊架構。”
如果沒有上下文管理,模型可能“忘記”之前的對話。
如果有上下文工程,就能通過“檢索”歷史記錄并注入當前提示,讓模型繼續回答。
2.2 上下文的分類
對話上下文(Conversation Context)
記錄用戶與模型的歷史對話。
知識上下文(Knowledge Context)
將外部知識(文檔、數據庫、API結果)注入到提示中。
任務上下文(Task Context)
任務相關的中間結果或狀態。
2.3 上下文窗口的限制
大模型的輸入都有最大 Token 限制:
GPT-3.5:4k ~ 16k tokens;
GPT-4:32k ~ 128k tokens;
Claude 2:100k tokens;
Gemini Ultra:1M tokens(百萬級)。
因此,上下文工程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
如何在有限窗口內,放入最有價值的上下文?
三、提示詞工程與上下文工程的結合
在實際開發中,提示詞工程與上下文工程往往是 配合使用 的:
提示詞定義 任務與輸出風格;
上下文提供 必要的信息來源;
兩者結合才能讓 AI 既會說,又有內容。
比如一個 企業知識問答系統:
上下文工程:通過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從文檔庫檢索相關內容;
提示詞工程:設計提示告訴模型“請根據提供的文檔回答,不能虛構信息”。
四、工程實踐方法論
4.1 提示詞優化循環
一個好的提示詞不是一次性寫成的,而是通過以下循環優化:
設計初版提示
觀察模型輸出
調整提示結構
加入上下文或示例
迭代優化
4.2 上下文管理的工程實踐
滑動窗口(Sliding Window)
保留最近 N 輪對話,丟棄更早的內容。
摘要化存儲(Summarization Memory)
用模型對歷史對話生成摘要,再注入上下文。
向量數據庫檢索(Vector DB + RAG)
將文檔/對話存儲到向量數據庫(如 Milvus、Pinecone、Weaviate);
使用語義檢索找到與問題最相關的片段,再注入提示。
層次化上下文(Hierarchical Context)
將上下文分為長期記憶、短期記憶,動態調度。
4.3 技術實現案例(Go語言示例)
提示詞注入示例
prompt := ` 你是一名Go語言后端專家。 任務:幫我實現一個WebSocket服務端。 要求:提供完整的代碼示例,并解釋關鍵部分。 `
上下文檢索示例(偽代碼)
func RetrieveContext(query string) string { // 在向量數據庫中檢索 results := vectorDB.Search(query, topK=3) return Combine(results)
}
提示 + 上下文結合
finalPrompt := fmt.Sprintf(` 請根據以下上下文回答問題: %s 問題:%s `, RetrieveContext(userQuestion), userQuestion)
五、提示詞工程的高級技巧
思維鏈提示(Chain of Thought)
讓模型“顯式思考”,提升復雜任務的推理能力。
自一致性提示(Self-Consistency)
讓模型多次生成答案,取多數結果,減少隨機性。
工具調用提示(Tool-Augmented Prompting)
設計提示讓模型學會調用外部 API 或工具。
多模型協作提示(Multi-Agent Prompting)
不同模型/不同角色協作完成復雜任務。
六、上下文工程的進階實踐
知識增強生成(RAG)
檢索 + 生成的經典方案。
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使用數據庫存儲長期上下文,并在必要時檢索。
混合上下文(Hybrid Context)
將對話歷史摘要、檢索片段、用戶畫像結合。
上下文壓縮與選擇
利用模型進行上下文壓縮,避免冗余。
七、工程化落地案例
7.1 智能客服系統
提示詞工程:控制客服語氣(專業、友好、簡潔)。
上下文工程:引入 FAQ 文檔、產品手冊,結合檢索增強。
7.2 AI 編程助手
提示詞工程:設定角色為“Go語言資深開發者”。
上下文工程:引入代碼倉庫內容,做語義檢索。
7.3 企業知識庫問答
提示詞工程:限制回答必須基于文檔。
上下文工程:RAG + 向量數據庫。
八、挑戰與未來趨勢
8.1 挑戰
提示詞效果難以復用和標準化;
上下文窗口仍然有限;
上下文組織策略復雜度高;
存在幻覺問題(Hallucination)。
8.2 未來趨勢
自動提示優化(Auto Prompting)
AI 自動生成和優化提示。
大上下文模型
百萬級上下文窗口成為可能。
提示與上下文的融合
模型本身具備更強的長期記憶與檢索能力。
標準化工具鏈
出現成熟的提示詞管理平臺、上下文管理框架。
九、總結
提示詞工程 是“如何說”的藝術;
上下文工程 是“說什么”的保障;
兩者結合,才能構建強大的 AI 應用。
在未來,提示詞工程與上下文工程會逐漸標準化和自動化,但在當下,掌握這兩項技能,依然是 AI 開發者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