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引言
二、核心原理
2.1 心電 HRV 疲勞關聯原理
2.2 腦電 EEG 疲勞關聯原理
2.3 疲勞綜合指數
三、數據處理流程
四、結果展示與分析
參考文獻
一、引言
????????針對作業安全(如駕駛、精密操作)場景下的疲勞狀態實時監測需求,本文提出一種基于心電(ECG)心率變異性(HRV)?與腦電(EEG)頻段特征融合的疲勞檢測方法。該方法通過 MATLAB 實現信號預處理、特征提取與綜合評分,結合 PWelch 功率譜估計、Pan-Tompkins R 波檢測等經典算法,量化分析 HRV 中的 LF/HF 比值與 EEG 中的 θ/α 比值,最終通過加權融合得到 0-1 區間的疲勞指數。實驗表明,該系統可有效區分清醒、輕度疲勞、中度疲勞與嚴重疲勞四種狀態,為多模態生理信號疲勞檢測提供可復用的工程化方案。
- ECG-HRV:通過分析心跳間期(RR 間期)的波動,反映自主神經系統(交感神經 / 迷走神經)平衡,疲勞狀態下 HRV 特征(如 LF/HF 比值)會發生顯著變化;
- EEG 頻段:腦電信號的不同頻段(θ、α、β 波)對應大腦不同活動狀態,疲勞時 θ 波(4-8Hz)能量增強、α 波(8-13Hz)能量減弱,θ/α 比值可作為疲勞核心指標。
????????本文基于 Eoh et al. (2005) 與 Borghini et al. (2014) 的研究成果,實現 ECG 與 EEG 多模態融合的疲勞檢測系統。
二、核心原理
2.1 心電 HRV 疲勞關聯原理
????????心率變異性(HRV)是指連續心跳間 RR 間期(相鄰兩個 R 波的時間間隔)的微小波動,其本質是自主神經系統對心臟的動態調節。HRV 的頻域分析(功率譜密度,PSD)是提取疲勞特征的核心手段。
????????心電信號中的 R 波檢測 可得到 RR 間期序列(相鄰心跳間的時間)。通過功率譜密度 (PSD) 分析,可分解為不同頻段:
- 低頻段(LF):0.04-0.15Hz,主要受交感神經與迷走神經共同調節,反映交感神經興奮性;
- 高頻段(HF):0.15-0.4Hz,僅受迷走神經調節,反映迷走神經活性。
????????疲勞狀態下,人體自主神經平衡被打破:交感神經興奮性相對升高,迷走神經活性降低,導致LF/HF 比值升高。
2.2 腦電 EEG 疲勞關聯原理
????????腦電信號按頻率可分為多個頻段,其中與疲勞最相關的三個頻段為:
頻段名稱 | 頻率范圍(Hz) | 生理意義 | 疲勞狀態下的變化 |
---|---|---|---|
θ 波(theta) | 4-8 | 大腦抑制、困倦狀態 | 能量增強 |
α 波(alpha) | 8-13 | 大腦放松、清醒靜息 | 能量減弱 |
β 波(beta) | 13-30 | 大腦興奮、注意力集中 | 能量變化不顯著 |
????????疲勞時 θ 波能量增加、α 波能量減少,因此θ/α 相對功率比值是衡量疲勞的關鍵指標:比值越高,疲勞程度越嚴重。
????????某頻段的相對功率為該頻段功率與總功率(θ+α+β)的比值。
2.3 疲勞綜合指數
????????為了同時考慮心電和腦電信息,本文基于參考文獻定義一個加權綜合疲勞指數:
????????其中 Norm() 表示歸一化到 [0,1][0,1][0,1] 區間,權重根據文獻與實驗經驗設定。
指數區間含義如下:
-
0 – 0.3:清醒狀態
-
0.3 – 0.6:輕度疲勞
-
0.6 – 0.8:中度疲勞
-
0.8 – 1.0:嚴重疲勞
三、數據處理流程
整體流程如下:
-
數據讀取: 提取心電(ECG)與腦電(EEG)信號。
-
預處理:
-
ECG:高通 + 帶通 + 陷波 + 其他噪聲濾波
-
EEG:高通 + 帶通 + 陷波 + 低通
-
-
特征提取:
-
ECG:R 波檢測 → RR 間期 → HRV 頻域分析 (LF, HF, LF/HF)
-
EEG:PSD 分析 → θ, α, β 相對功率 → θ/α 比值
-
-
綜合指數計算: 歸一化指標并加權求和
-
可視化與報告生成: 輸出圖表與表格
四、結果展示與分析
(1)心電信號分析
-
R 波檢測結果 清晰標記心跳周期。
-
RR 間期變化 呈規律波動,可見自主神經調節。
(2)腦電信號分析
-
經過濾波處理后,腦電信號清晰可分。
-
功率譜分析 顯示 θ、α、β 三個頻帶能量分布。
(3)疲勞分析
????????心電分析:正常狀態下,LF/HF比值通常維持在1.5-2.0之間。疲勞狀態下,交感神經活動增強,副交感神經活動減弱,表現為LF成分增加,HF成分減少,LF/HF比值升高。
? ? ? ? 腦電分析:清醒狀態下,α波占主導地位;疲勞狀態下,θ波活動增加,α波活動減少,θ/α比值升高。這一變化反映了大腦皮層活動減慢,警覺性下降。
? ? ? ? 綜上所述:本文實現了一種基于心電和腦電信號多模態融合的疲勞檢測方法,通過分析HRV特征和腦電頻段特征,構建了綜合性的疲勞評估模型。實驗結果表明,該方法能有效區分不同疲勞狀態,為疲勞監測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手段。
參考文獻
[1] Eoh, H. J., Chung, M. K., & Kim, S. H. (2005).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study of drowsiness in simulated driving with sleep depriv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35(4), 307-320.
[2] Borghini, G., Astolfi, L., Vecchiato, G., Mattia, D., & Babiloni, F. (2014). Assessment of mental fatigue during car driving by using high resolution EEG.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125(11), 2130-2142.
Tips:下一講,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心電信號處理與應用的其他部分。
以上就是基于ECG和EEG信號的多模態融合疲勞分析的全部內容啦~
我們下期再見,拜拜(?v?) ~
(Ps:有代碼實現需求,請見主頁信息,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