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的風扇轉的很快,而且cpu占用率很高,然后我在想怎么回事,然后就淺淺研究了一下電腦的硬件。
筆記本主板:
臺式機主板:
圖1:
圖2:
電腦硬件詳解
電腦的硬件是組成計算機系統的物理設備,它們協同工作實現數據處理、存儲、輸入輸出等功能。按照功能和作用,電腦硬件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一、核心處理硬件
這是電腦的 “大腦” 和 “心臟”,負責數據運算、指令執行和系統控制。
- 中央處理器(CPU)
-
功能:電腦的核心運算單元,負責執行程序指令、處理數據,決定電腦的運行速度和多任務處理能力。
-
關鍵參數:核心數(如 4 核、6 核、12 核)、主頻(基礎運行頻率)、睿頻(動態加速頻率)、緩存大小等。
-
常見品牌:Intel(酷睿系列、奔騰、賽揚)、AMD(銳龍系列、速龍)。
Intel品牌公司主要產品:
https://www.intel.com/content/www/us/en/ark.html#@PanelLabel122139
處理器名稱 | 英文表述 | 特點及應用描述(英文) | 特點及應用描述(中文) |
---|---|---|---|
英特爾?酷睿?Ultra處理器 | Intel? Core? Ultra Processors | Give your PC a boost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features1 powered by Intel? Core? Ultra processors with up to 24 total cores. Unlock new levels of creativity, productivity, gaming, collaboration, and professional - grade performance and security.2 | 借助由英特爾?酷睿?Ultra處理器提供支持的人工智能 (AI) 功能提升您的個人電腦性能,該處理器最多擁有24個核心。釋放創造力、生產力、游戲體驗、協作能力以及專業級性能和安全性的全新水平。 |
英特爾?酷睿?處理器 | Intel? Core? Processors | Enjoy optimized gaming, content creation, and productivity and an immersive visual experience with our platform designed for performance and flexibility. | 通過我們專為高性能和靈活性設計的平臺,暢享優化的游戲體驗、內容創作和高效辦公,以及沉浸式視覺體驗。 |
英特爾?至強?處理器 | Intel? Xeon? Processors | Enable scalable performance with Intel? Xeon? 6 processors with Performance - cores (P - cores) and Efficient - cores (E - cores) for data centers, servers, the edge, and networking. Prioritize performance for demanding workloads or prioritize efficiency to help reduce costs in scalable environments. | 借助英特爾?至強?6處理器,通過性能核(P核)和能效核(E核)實現可擴展的性能,適用于數據中心、服務器、邊緣計算和網絡領域。在要求嚴苛的工作負載中優先考慮性能,或在可擴展環境中優先考慮效率以幫助降低成本。 |
英特爾?至強?CPU Max系列 | Intel? Xeon? CPU Max Series | Satisfy growing compute needs for high - performance computing (HPC) and AI workloads with this scalable, balanced architecture featuring high - bandwidth memory and up to 56 P - cores. | 憑借這種具備高帶寬內存和多達56個性能核心(P - core)的可擴展均衡架構,滿足高性能計算 (HPC) 和人工智能工作負載不斷增長的計算需求。 |
英特爾凌動?處理器 | Intel Atom? Processors | Get rugged, power - efficient, consistent performance for industrial use with up to eight E - cores, 32 execution units, and built - in AI capabilities ready for Industry 4.0. | 憑借多達8個能效核心、32個執行單元以及為工業4.0準備的內置人工智能功能,獲得堅固耐用、高能效、穩定一致的工業性能。 |
這里把酷睿給整理一下:
以下是整理后的表格,清晰呈現英特爾?酷睿?各類處理器信息:
分類 | 處理器名稱 |
---|---|
按系列/代際 - 基礎系列 | Intel? Core? processors (Series 1) 英特爾?酷睿?處理器(第1系列) |
Intel? Core? processors (Series 2) 英特爾?酷睿?處理器(第2代) | |
按代際 - 第14代 | Intel? Core? i9 processors (14th gen) 英特爾?酷睿? i9 處理器(第14代) |
Intel? Core? i7 processors (14th gen) 英特爾?酷睿? i7 處理器(第14代) | |
Intel? Core? i5 processors (14th gen) 英特爾?酷睿? i5 處理器(第14代) | |
Intel? Core? i3 processors (14th gen) 英特爾?酷睿? i3 處理器(第14代) | |
按代際 - 第13代 | 13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9 Processors 第13代英特爾?酷睿? i9處理器 |
13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7 Processors 第13代英特爾?酷睿? i7處理器 | |
13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5 Processors 第13代英特爾?酷睿? i5處理器 | |
13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3 Processors 第13代英特爾?酷睿? i3處理器 | |
按代際 - 第12代 | 12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9 Processors 第12代英特爾?酷睿? i9處理器 |
12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7 Processors 第12代英特爾?酷睿? i7處理器 | |
12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5 Processors 第12代英特爾?酷睿? i5 處理器 | |
12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3 Processors 第12代英特爾?酷睿? i3 處理器 | |
特殊系列 | Intel? Core? Processor N - series 英特爾?酷睿?處理器N系列 |
按代際 - 第11代 | 11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9 Processors 第11代英特爾?酷睿? i9處理器 |
11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7 Processors 第11代英特爾?酷睿? i7處理器 | |
11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5 Processors 第11代英特爾?酷睿? i5處理器 | |
11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3 Processors 第11代英特爾?酷睿? i3處理器 | |
特殊系列 | Intel? Core? X - series Processors 英特爾?酷睿? X 系列處理器 |
按代際 - 第10代 | 10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9 Processors 第十代英特爾?酷睿? i9 處理器 |
10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7 Processors 第十代英特爾?酷睿? i7 處理器 | |
10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5 Processors 第十代英特爾?酷睿? i5 處理器 | |
10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3 Processors 第十代英特爾?酷睿? i3 處理器 | |
按代際 - 第9代 | 9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9 Processors 第九代英特爾?酷睿? i9 處理器 |
9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7 Processors 第九代英特爾?酷睿? i7 處理器 | |
9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5 Processors 第九代英特爾?酷睿? i5 處理器 | |
9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3 Processors 第九代英特爾?酷睿? i3 處理器 | |
按代際 - 第8代 | 8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9 Processors 第八代英特爾?酷睿? i9 處理器 |
8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7 Processors 第8代英特爾?酷睿? i7處理器 | |
8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5 Processors 第八代英特爾?酷睿? i5 處理器 | |
8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3 Processors 第8代英特爾?酷睿? i3處理器 | |
8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m Processors 第八代英特爾?酷睿? m 處理器 | |
按代際 - 第7代 | 7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7 Processors 第七代英特爾?酷睿? i7 處理器 |
7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5 Processors 第七代英特爾?酷睿? i5處理器 | |
7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3 Processors 第七代英特爾?酷睿? i3 處理器 | |
7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m Processors 第七代英特爾?酷睿? m 處理器 | |
按代際 - 第6代 | 6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7 Processors 第六代英特爾?酷睿? i7 處理器 |
6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5 Processors 第六代英特爾?酷睿? i5 處理器 | |
6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3 Processors 第六代英特爾?酷睿? i3 處理器 | |
6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m Processors 第六代英特爾?酷睿? m 處理器 | |
按代際 - 第5代 | 5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7 Processors 第五代英特爾?酷睿? i7 處理器 |
5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5 Processors 第五代英特爾?酷睿? i5 處理器 | |
5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3 Processors 第五代英特爾?酷睿? i3 處理器 | |
5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M Processors 第五代英特爾?酷睿? M 處理器 | |
按代際 - 第4代 | 4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7 Processors 第四代英特爾?酷睿? i7 處理器 |
4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5 Processors 第四代英特爾?酷睿? i5 處理器 | |
4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i3 Processors 第四代英特爾?酷睿? i3 處理器 |
i3、i5、i7、i9 是英特爾(Intel)酷睿(Core)系列處理器的四大主流產品定位,主要用于區分處理器的性能等級和目標用戶群體。它們在核心數、線程數、緩存大小、頻率、功能支持等方面存在差異,以滿足不同場景的需求。以下是具體介紹:
定位與核心差異
處理器型號 | 定位人群 | 核心/線程數(主流型號) | 主要特點 |
---|---|---|---|
i3 | 入門級用戶、日常辦公 | 4核8線程(最新代) | 基礎性能滿足網頁瀏覽、文檔處理、輕度影音娛樂,性價比高,功耗較低。 |
i5 | 主流用戶、中度生產力 | 6-14核12-20線程 | 均衡的性能與功耗,支持多任務處理、中度游戲、視頻剪輯等。 |
i7 | 高端用戶、重度生產力 | 8-16核16-24線程 | 更強的多核心性能,支持專業設計、3A游戲、視頻渲染等高強度任務。 |
i9 | 旗艦用戶、極致性能需求 | 10-24核20-32線程 | 頂級的核心數與頻率,針對專業工作站、極限超頻、4K/8K內容創作等場景。 |
關鍵性能區別
- 核心與線程:
核心數越多,處理器能同時處理的任務越多。i3 起步為 4 核,i9 旗艦型號可達 24 核;線程數通過超線程技術提升(如 6 核 12 線程),進一步增強多任務能力。 - 頻率:
包括基礎頻率(穩定運行速度)和最大睿頻(單核心短時加速速度)。i7/i9 的睿頻通常更高,游戲等依賴單核心性能的場景表現更優。 - 緩存:
高速緩存用于臨時存儲數據,減少內存訪問延遲。i9 的緩存容量最大(如 36MB),i3 最小(如 12MB),影響數據處理效率。 - 功能支持:
i7/i9 通常支持更快的內存(如 DDR5-5600)、更多 PCIe 通道(如 PCIe 5.0)、雷電接口等,i3 可能在部分功能上簡化。
適用場景
- i3:適合學生、辦公族,用于網頁瀏覽、Office 辦公、在線課程、輕度小游戲(如《英雄聯盟》低畫質)。
- i5:主流家庭用戶首選,可流暢運行《絕地求生》《原神》等游戲,處理 1080P 視頻剪輯、編程開發等。
- i7:滿足專業需求,如 3A 游戲高畫質運行、2K 視頻渲染、3D 建模、直播推流等,兼顧性能與效率。
- i9:面向專業創作者和發燒友,用于 4K/8K 視頻制作、復雜的科學計算、多機位直播、極限超頻體驗等。
AMD公司主要產品:
https://www.amd.com/zh-cn/products/processors/laptop/ryzen-for-business.html#tabs-91dcfb02fa-item-89c06dd63a-tab
AMD的CPU類型可整理為以下表格:
系列名稱 | 主要類型 | 適用場景 | 核心線程特點 |
---|---|---|---|
銳龍(Ryzen)系列 | Ryzen 3、Ryzen 5、Ryzen 7、Ryzen 9 | Ryzen 3針對入門級桌面市場;Ryzen 5面向中端桌面市場;Ryzen 7面向高端桌面市場;Ryzen 9為頂級桌面處理器 | Ryzen 3通常為4核心4線程;Ryzen 5通常有4至6核心和8至12線程;Ryzen 7通常有8至12核心和16至24線程;Ryzen 9通常有12至16核心和24至32線程 |
速龍(Athlon)系列 | 速龍 | 入門級桌面和輕度辦公應用 | 通常具有2至4核心 |
A系列(APU) | A4、A6、A8、A10、A12 | A4為入門級;A6是中端產品;A8性能更高;A10屬于高端;A12具有更高級別圖形和處理性能,適用于輕度游戲、多媒體應用和內容創作等 | 集成了CPU和AMD Radeon圖形核心,隨著型號增大,圖形和處理性能逐步提升 |
霄龍(EPYC)系列 | 霄龍 | 企業級服務器和數據中心市場 | 具有多核心和多線程,適用于虛擬化、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等應用 |
線程撕裂者(Threadripper)系列 | 線程撕裂者 | 高端桌面和工作站 | 具有大量核心和線程,適用于高性能計算、內容創作和渲染等需求 |
FX系列 | FX | 曾是AMD桌面處理器主力,現逐漸被取代 | 如FX-6300、FX-8350等,具有多核心設計,適用于對多線程有一定需求的桌面應用 |
皓龍(Opteron)系列 | 皓龍 | 企業級服務器市場 | 主要用于多路服務器領域 |
炫龍(Turion)系列 | 炫龍 | 移動領域 | 64位移動式處理器,與英特爾同類產品競爭 |
閃龍(Sempron)系列 | 閃龍 | 入門級市場 | 2004年推出,用以取代鉆龍處理器,與英特爾賽揚處理器競爭 |
- 主板(Motherboard)
-
功能:連接電腦所有硬件的 “平臺”,負責硬件之間的通信和供電,集成了各種接口(如 USB、HDMI、PCIe)和芯片組(管理數據傳輸)。
-
關鍵參數:芯片組(如 Intel B760、AMD B650)、CPU 插槽類型(需與 CPU 匹配)、內存插槽數量、擴展接口數量等。
二、存儲硬件
用于長期或臨時存儲數據、程序和系統文件。
- 內存(RAM,隨機存取存儲器)
-
功能:臨時存儲正在運行的程序和數據,CPU 可直接快速訪問,影響電腦的多任務處理能力和運行流暢度。
-
關鍵參數:容量(如 8GB、16GB、32GB)、頻率(如 DDR4-3200、DDR5-5600)、類型(DDR4、DDR5)。
-
特點:斷電后數據丟失,速度遠快于硬盤。
內存條的種類可根據接口類型、代際、用途、性能等多個維度劃分,以下是常見的分類整理:
分類維度 | 具體種類 | 特點與應用場景 |
---|---|---|
接口類型 | DDR SDRAM(Double Data Rate SDRAM) | 早期主流內存,已淘汰,常見于2000年代初的電腦,數據傳輸速率較SDRAM提升一倍。 |
DDR2 SDRAM | 2004年后逐漸普及,電壓降低(1.8V),帶寬提升,支持雙通道,用于中期臺式機和筆記本。 | |
DDR3 SDRAM | 2007年起成為主流,電壓進一步降低(1.5V),頻率更高(800-2133MHz),延遲優化,廣泛用于2010年代設備。 | |
DDR4 SDRAM | 2014年推出,電壓1.2V,頻率提升至2133-3200MHz(超頻可達更高),容量更大(單條最高32GB),目前仍在主流設備中使用。 | |
DDR5 SDRAM | 2020年后商用,電壓1.1V,頻率起步4800MHz,支持更高帶寬和容量(單條最高128GB),集成電源管理芯片,用于最新的高端臺式機、工作站和服務器。 | |
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 早期內存,已淘汰,同步于系統時鐘,用于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的設備。 | |
用途場景 | 臺式機內存(DIMM) | 采用DIMM接口( Dual In-line Memory Module),長度較長,通常用于臺式機和服務器。 |
筆記本內存(SODIMM) | 采用SODIMM接口(Small Outline DIMM),體積小巧,適用于筆記本電腦、一體機等便攜設備。 | |
服務器內存(ECC內存) | 支持ECC(Error-Correcting Code,錯誤校驗與糾正)功能,能檢測并修復部分數據錯誤,提升服務器穩定性,常見于DDR4/DDR5服務器平臺。 | |
移動設備內存(LPDDR) | 低功耗版本,如LPDDR4、LPDDR5,用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輕薄筆記本等,注重能效比。 | |
性能特性 | 普通內存 | 滿足日常辦公、娛樂等基礎需求,頻率和時序為標準規格。 |
游戲內存(高頻內存) | 更高頻率(如DDR4 3600MHz、DDR5 6000MHz)、優化時序,提升游戲幀率和多任務性能,常帶散熱馬甲。 | |
超頻內存 | 支持XMP(Extreme Memory Profile)等一鍵超頻技術,需搭配支持超頻的主板和CPU使用,適合發燒級用戶。 | |
其他分類 | 單通道內存 vs 雙通道內存 | 單通道指內存控制器僅與一條內存通信;雙通道通過兩條內存并行傳輸數據,帶寬提升約一倍,主流平臺均支持雙通道,需成對安裝同規格內存。 |
Registered內存(帶寄存器) | 主要用于服務器,通過寄存器減少內存控制器負載,支持更大容量內存配置。 | |
Unbuffered內存(無緩沖) | 用于臺式機和普通筆記本,無寄存器,延遲更低,成本相對較低。 |
不同種類的內存條在兼容性、性能和適用設備上差異較大,選購時需注意與主板、CPU的接口類型(如DDR4/DDR5)、內存頻率及容量需求匹配。
- 硬盤(存儲設備)
-
固態硬盤(SSD)
-
功能:基于閃存芯片存儲數據,速度極快(讀寫速度可達幾百 MB/s 甚至 GB/s),用于安裝系統、常用軟件和大型游戲。
-
關鍵參數:容量(如 512GB、1TB、2TB)、接口(SATA、M.2 NVMe)、讀寫速度。
-
-
機械硬盤(HDD)
- 功能:基于機械磁頭和磁盤存儲數據,容量大(如 2TB、4TB)、價格低,但速度較慢(讀寫速度約 100-200MB/s),適合存儲大量文件(如視頻、文檔)。
- 功能:基于機械磁頭和磁盤存儲數據,容量大(如 2TB、4TB)、價格低,但速度較慢(讀寫速度約 100-200MB/s),適合存儲大量文件(如視頻、文檔)。
機械硬盤的存儲容量通常比固態硬盤大,而且價格更為經濟實惠,但是傳輸速度比較慢,和固態硬盤差了十倍左右,然而它也是有優點的,它適合長期保持數據,并且比較穩定,對于不怎么用的數據來說,用機械硬盤是最實惠的。
硬盤的生產商:
臺式機硬盤:希捷(Seagate)世界最大的桌面硬盤制造商
,西部數據(Westem Digital)
筆記本硬盤有:日立、富士通、三星
三、圖形處理硬件
負責圖像渲染、視頻輸出和圖形計算,對游戲、設計、視頻剪輯等場景至關重要。
- 顯卡(GPU,圖形處理器)
-
功能:處理圖形數據,輸出圖像到顯示器,分為獨立顯卡和集成顯卡。
-
獨立顯卡:獨立于 CPU 的硬件,性能強,有獨立顯存(如 4GB、8GB、16GB GDDR6),適合游戲、3D 建模、視頻渲染等。
-
集成顯卡:集成在 CPU 或主板中,無獨立顯存(共享內存),性能較弱,適合日常辦公、網頁瀏覽等輕量場景。
-
-
常見品牌:NVIDIA(RTX 系列、GTX 系列)、AMD(Radeon 系列)。
主要介紹一下N卡:
N卡主要有GeForce、Quadro、Tesla等類型,以下是相關介紹表格:
類型 | 定位 | 常見系列 | 典型型號 | 主要應用場景 |
---|---|---|---|---|
GeForce系列 | 消費級,用于游戲和娛樂,也可用于輕度內容創作 | GeForce 10系列 GeForce 16系列 GeForce 20系列 GeForce 30系列 GeForce 40系列 GeForce 50系列 | GTX 1050、GTX 1080 Ti GTX 1650、GTX 1660 Ti RTX 2060、RTX 2080 Ti RTX 3050、RTX 3090 Ti RTX 4060、RTX 4090 RTX 5060、RTX 5090 | 游戲娛樂,可進行簡單視頻剪輯、圖形設計等 |
Quadro系列 | 專業可視化顯卡,面向專業設計師等用戶 | NVIDIA RTX Series系列 Quadro RTX Series系列 | RTX A2000、RTX A6000 RTX 3000、RTX 8000 | 3D建模、動畫制作、建筑設計等專業圖形處理領域 |
Tesla系列 | 為高性能計算和數據中心設計,用于深度學習等 | A - Series系列 T - Series系列 V - Series系列 P - Series系列 | A10、A100 T4 V100 P4、P40 | 深度學習、科學計算、數據分析等 |
TITAN系列 | 追求極致性能,兼具游戲和計算能力 | / | TITAN V | 高端游戲、專業計算等,現已逐漸停產 |
MX系列 | 為輕薄本和移動工作站設計,功耗低 | / | MX450 | 輕薄筆記本電腦,滿足日常辦公和輕度娛樂圖形需求 |
以下是進一步擴展顯存容量和類型后的N卡類型表格:
類型 | 定位 | 常見系列 | 典型型號 | 顯存容量 | 顯存類型 | 主要應用場景 |
---|---|---|---|---|---|---|
GeForce系列 | 消費級,用于游戲和娛樂,也可用于輕度內容創作 | GeForce 10系列 GeForce 16系列 GeForce 20系列 GeForce 30系列 GeForce 40系列 GeForce 50系列 | GTX 1050 | 2GB/4GB | GDDR5 | 入門級游戲、日常辦公 |
GTX 1660 Ti | 6GB | GDDR6 | 1080P分辨率游戲、輕度視頻剪輯等 | |||
RTX 2060 | 6GB | GDDR6 | 2K分辨率游戲、中度圖形處理任務 | |||
RTX 2080 Ti | 11GB | GDDR6 | 高端游戲、專業軟件輔助圖形處理 | |||
RTX 3070 | 8GB | GDDR6 | 2K - 4K分辨率游戲、中度內容創作 | |||
RTX 3090 Ti | 24GB | GDDR6X | 4K分辨率游戲、3D渲染、視頻剪輯等專業創作 | |||
RTX 4070 Ti | 12GB | GDDR6X | 2K - 4K分辨率游戲、內容創作 | |||
RTX 4090 | 24GB | GDDR6X | 4K/8K分辨率游戲、專業內容創作、AI計算等 | |||
RTX 5060 | 8GB(傳聞可升級至12GB) | GDDR7 | 游戲、日常圖形處理任務,升級后可應對更復雜場景 | |||
RTX 5070 | 傳聞可從現有容量提升至18GB | GDDR7 | 中高端游戲、圖形處理任務 | |||
RTX 5070 Ti | 傳聞搭載24GB | GDDR7 | 高端游戲、較為專業的圖形處理工作 | |||
RTX 5080 Super | 傳聞顯存從16GB增加到24GB | GDDR7 | 高端游戲、專業圖形設計等 | |||
RTX 5090 | 32GB(傳聞可升級至48GB) | GDDR7 | 頂級游戲體驗、大型專業圖形項目 | |||
Quadro系列 (現RTX A系列) | 專業可視化顯卡,面向專業設計師等用戶 | RTX A系列 | RTX A2000 | 6GB/12GB | GDDR6 | 中小型3D建模、CAD設計等 |
RTX A4500 | 20GB | GDDR6 | 中等規模的專業圖形處理任務,如動畫制作中間環節等 | |||
RTX A5000 | 24GB | GDDR6 | 大型3D建模、工業設計等 | |||
RTX A6000 | 48GB | GDDR6 | 影視動畫渲染、高端建筑設計可視化等 | |||
Tesla系列 | 為高性能計算和數據中心設計,用于深度學習等 | A - Series系列 T - Series系列 V - Series系列 P - Series系列 | T4 | 16GB | GDDR6 | 邊緣計算、輕量級AI推理等 |
A30 | 24GB | GDDR6 | 數據中心推理任務、中等規模AI計算 | |||
A800 | 40GB或80GB | HBM2e | 中國市場的數據中心高性能計算、深度學習訓練等 | |||
A100 | 40GB或80GB | HBM2e | 全球范圍數據中心,大規模深度學習訓練、科學計算等 | |||
H100 | 80GB | HBM3 | 超大規模模型訓練、高端科學計算等 | |||
H20 | 96GB | HBM3 | 大模型訓練等對顯存容量和帶寬要求極高的場景 | |||
TITAN系列 | 追求極致性能,兼具游戲和計算能力(已逐漸停產) | / | TITAN V | 12GB | HBM2 | 高端游戲、專業計算原型開發等 |
TITAN RTX | 24GB | GDDR6 | 4K內容創作、多任務高性能需求場景 | |||
MX系列 | 為輕薄本和移動工作站設計,功耗低 | / | MX450 | 2GB/4GB | GDDR5/GDDR6 | 輕薄筆記本電腦日常辦公、高清影音播放、輕度游戲 |
MX550 | 4GB/6GB | GDDR6 | 增強型輕薄本圖形處理,可支持輕度設計軟件使用等 |
顯卡兩大芯片生產商:簡稱為A卡和N卡
(1)A卡:稱之為ATI在2006年被美國AMD公司收購(原為加拿大國)以54億美元獲得該公司。此卡的特點:在看高清電影、制圖軟件及PS制圖等圖片處理上要好些但A卡的發熱量大(配一個好點的風扇。
A卡命名:HD****(四位數)如:HD6850….
(2)N卡:Nvidia(英偉達)公司創立于 1993 年,總部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克拉拉市。此卡特點:玩網絡游戲兼容性要好于A卡但同檔次顯卡,價位也要高于A卡。
N卡命名:(GTX/GTS)***三位數字
現在的AMD把筆記本的顯卡集成在cpu里了,但是性能方面還是N卡比較高。
建議如果自己組裝臺式機用Intel的cpu和N卡獨顯。
如:GTX650/GTX1080
如何選購顯卡:
(1)選擇大的生產商(七彩虹、迅景、小景霸……)
(2)看顯存大小
(3)看顯示芯片(ATI/NVIDIA)
四、輸入輸出硬件
負責用戶與電腦的交互,以及電腦與外部設備的連接。
- 輸入設備
-
鍵盤:輸入文字和指令。
-
鼠標:控制屏幕光標,操作界面元素(分機械鼠標、光電鼠標、無線鼠標等)。
-
其他:攝像頭(視頻通話)、麥克風(語音輸入)、掃描儀(掃描文檔)、游戲手柄、手寫板等。
- 輸出設備
-
顯示器:輸出圖像和文字,是電腦的 “屏幕”。關鍵參數:尺寸(如 24 英寸、27 英寸)、分辨率(如 1920×1080、2560×1440、4K)、刷新率(如 60Hz、144Hz)、面板類型(IPS、VA、TN)。
-
音響 / 耳機:輸出聲音(集成在顯示器或獨立設備)。
-
打印機:將電腦中的文檔、圖片打印到紙質媒介。
五、電源和散熱硬件
保障電腦穩定運行和散熱,避免硬件因過熱或供電不穩損壞。
- 電源(PSU)
-
功能:將市電(220V 交流電)轉換為電腦硬件所需的直流電(如 12V、5V、3.3V),為所有硬件供電。
-
關鍵參數:額定功率(需滿足硬件總功耗,如 500W、750W、1000W)、轉換效率(如 80PLUS 銅牌、金牌認證)。
- 散熱系統
-
CPU 散熱器:分為風冷(風扇 + 散熱鰭片 + 熱管)和水冷(水冷頭 + 水管 + 冷排 + 風扇),負責給 CPU 降溫。
-
顯卡散熱器:通常集成在顯卡上,由風扇、散熱鰭片和熱管組成,部分高端顯卡采用水冷散熱。
-
機箱風扇:安裝在機箱上,輔助排出機箱內的熱空氣,增強整體散熱。
六、其他輔助硬件
- 機箱
-
功能:容納和保護所有硬件,提供結構支撐,同時影響散熱和擴展性(如尺寸是否兼容顯卡、主板)。
-
類型:ATX 機箱(兼容大主板)、MATX 機箱(中等尺寸)、ITX 機箱(迷你尺寸,適合小型主機)。
- 網卡
- 功能:實現電腦聯網,分為有線網卡(通過網線連接路由器)和無線網卡(通過 Wi-Fi 或藍牙連接,部分集成在主板上,部分為獨立配件)。
- 聲卡
- 功能:處理音頻信號,實現聲音輸入輸出,多數集成在主板上,高端需求可使用獨立聲卡。
總結
電腦硬件的核心邏輯是:CPU 負責運算,主板連接所有硬件,內存臨時存數據,硬盤長期存文件,顯卡處理圖形,電源供電,散熱控溫,輸入輸出設備實現人機交互。不同硬件的性能和兼容性直接影響電腦的整體表現,選擇時需根據使用需求(如辦公、游戲、設計)合理搭配。
查看硬件信息的方法:
1.任務管理器
2.推薦一款可以查看電腦硬件設備詳細信息的軟件:
https://valid.x86.fr/(包含電腦端和手機端)
3.按下 Win + R 打開 “運行” 對話框,輸入 “msinfo32” 后回車,在彈出的 “系統信息” 窗口中,可獲取詳細的硬件配置、驅動程序及系統環境數據。
參考來源:
https://zhuanlan.zhihu.com/p/638024917
https://www.bilibili.com/opus/829883081404973105
https://www.bilibili.com/opus/592117600322841394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5938616
https://www.ppmy.cn/news/512989.html?action=onClick
https://blog.csdn.net/VariatioZbw/article/details/108247402
https://post.smzdm.com/p/a5o37kvl/
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