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上回咱們聊了神經網絡在第一次寒冬中的“蟄伏”與“萌動”。但別高興太早,AI很快就迎來了它的第二次“寒冬”(大概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這次寒冬啊,比第一次還“冷”,還“漫長”。AI這玩意兒,直接“改頭換面”,從“AI”變成了“機器學習”,才勉強“活”了下來。
1. LISP機器的黃昏:AI的“專屬座駕”被“平民”PC機吊打
在第一次AI寒冬之后,專家系統雖然在某些特定領域“小火”了一把,但它有個致命傷:太依賴LISP機器了。這玩意兒,是專門為LISP語言(當年AI研究的主流語言)定制的,性能是強,但價格也高得嚇人,動輒幾十萬美元。這不就是AI的“專屬座駕”嘛!
然而,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用計算機技術突飛猛進。基于Intel處理器的個人電腦和Unix工作站,性能蹭蹭往上漲,價格卻嘩嘩往下掉。C++等編譯型語言的效率,也把LISP甩了幾條街。結果就是,AI的“專屬座駕”被“平民”PC機給吊打了!AI研究員們發現,在更便宜、更通用的機器上用C++寫程序,跑得更快還便宜。LISP機器公司紛紛倒閉,AI產業直接來了一次“大洗牌”。
2. 專家系統的“幻滅”:定制化再牛,也玩不轉“規模化”
雖然XCON/R1這些專家系統當年很“牛”,但它們都是針對特定、狹窄領域的“定制化”解決方案。專家系統固有的“知識獲取瓶頸”和“脆弱性”問題,始終沒解決。你花大價錢“摳”出來的專家知識,只能在那個小圈子里用,一出圈就“水土不服”。這不就是“定制化再牛,也玩不轉規模化”嘛!
商業界一看,這玩意兒投入大,回報小,還不能“復制粘貼”,熱情立馬就沒了。投資開始撤離,很多AI公司倒閉,AI部門被裁撤,AI研究再次“跌入谷底”。
3. 從“AI”到“機器學習”的更名:為了“活下去”,AI“改頭換面”
在第二次AI寒冬期間,“人工智能”這個詞,在學術界和工業界幾乎成了個“敏感詞”。誰提誰尷尬,誰提誰拿不到錢。為了“活下去”,很多AI研究員們開始“策略性轉型”,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重新“包裝”了一下。他們不再自稱“AI研究員”,而是把重心放在了“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數據挖掘(Data Mining)”、“模式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這些聽起來更“務實”、更“統計學”的領域。
這種“改頭換面”,可不光是換個名字那么簡單。它反映了AI研究范式的悄然轉變:從強調基于規則的“硬編碼”,轉向了更側重于從數據中學習、發現模式的“統計方法”。這不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技術轉型”嘛!為了“活下去”,AI也是拼了。
4. 寒冬中的轉型與積蓄:為下一次“春天”做“鋪墊”
雖然第二次AI寒冬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研究并沒有完全停滯。在低谷中,一些關鍵的技術和思想,正在默默地“積蓄力量”,為下一次“春天”做“鋪墊”:
- 統計學習方法的興起: 隱馬爾可夫模型(HMM)、支持向量機(SVM)等統計學習方法開始嶄露頭角,它們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領域,展現出比傳統符號AI更強的“抗造”能力和“泛化”能力。
- 神經網絡的堅持: 盡管主流不看好,但總有那么幾個“死心眼”的,比如杰弗里·辛頓,還在堅持神經網絡的研究,不斷改進算法,為未來的深度學習革命“攢人品”。
- 互聯網的萌芽: 互聯網的興起,就像給未來的AI準備好了“數據大餐”。海量數據,這不就是機器學習的“糧食”嘛!
結語
第二次AI寒冬,是AI發展史上又一次深刻的“教訓”。它告訴我們,專用硬件再牛,也干不過“通用化”和“性價比”;“定制化”再好,也玩不轉“規模化”。然而,也正是這次寒冬,逼著AI研究員們更加“務實”,把重心轉向了更具統計學基礎和數據驅動的“機器學習”方法。在看似沉寂的低谷中,AI正在悄然“轉型”,為即將到來的第三次浪潮,積蓄著前所未有的能量。
下一篇,咱們就聊聊“機器學習”是怎么“悶聲發大財”,憑借數據和算法的結合,為AI的“復興”鋪平道路的。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