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被邀請審過二區、三區、四區期刊的論文,近期審稿10余篇,分享一下我從一個審稿人的角度出發,如何提升自己寫作的質量。
- 作圖高清和好看,永遠是排第一位。圖中的字要清晰,有的放大200%還看不清字;每幅圖的內容都要有意義和明確指向,而不是為了顯得圖多,搞一些毫無價值的圖占版面。eg:我一般拿到手稿第一眼把圖從前往后看一遍,試圖掌握論文的內容和核心點。只要圖賞心悅目,思路清晰,即使創新弱一些,直接大修,肯定不會拒稿。但是有些手稿,我看完了都不知道它要干什么,自己工作在哪。建議:手稿要有框架圖、流程圖、偽代碼(表格)這三個。
- 摘要或引言部分要講清楚大背景、小背景存在的問題。其次,手稿中提出的每個點都要講清楚解決什么具體或者細節問題,對整體有什么工作。eg:有些文章提出了很多點,如改進1、改進2,…,但是看完之后我都不知道他改進這些點是要干什么?
- 盡可能詳細闡明你的工作。確保即使你不開源代碼,讀者也能復現個80%~90%的樣子,當然越多越好。
- 實驗驗證的細節要詳細交待。我發現大多數人在實驗驗證這一章,先簡單介紹一下實驗裝置和數據采集,然后就立馬給出結果。請問在拿到測試數據之后和出結果圖之前這之間的一系列操作細節呢?
- 不要自創太多的縮寫。好多人喜歡自創縮寫,搞各種縮寫詞,我看著異常難受,也記不住。如果是大家普遍知道的東西,全部用縮寫,完全沒問題。建議:一個手稿自創的縮寫最多不要超過3個,最佳建議1個。如果為了顯示你確實有點東西,你可以在摘要里搞很多縮寫,但是在正文中還是建議用原來的全稱代替或者全稱加縮寫,不然讀你的文章和讀圖異常吃力。
- 摘要和貢獻一定要反復凝練,盡可能簡潔,而不是重復啰嗦。很多手稿,我看了摘要和貢獻之后,還是不知道他要干啥或者它他改進的這些有什么效果,要解決什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