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 大模型的基本概念與特點
- 深思考大模型的獨特之處
- 深思考大模型與其他大模型的對比
- 架構與技術
- 訓練數據
- 應用場景
- 提示詞編寫
- 大模型給出答案的方式:基于概率還是真的會分析問題?
- 人腦的思考過程
- 基本單位與網絡
- 大腦結構與功能分區
- 信息處理流程
- 思維模式與發展階段
- 大模型與人腦思考過程的對比
- 信息處理速度
- 思維機制與靈活性
- 學習與知識運用
- 意識與情感
- 總結對比表格
在當今人工智能的奇妙世界里,大模型就像是一顆顆璀璨的星星,各自閃耀著獨特的光芒。深思考大模型作為其中一員,有著自己的特色,而其他大模型也各有千秋。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踏上這場科普之旅,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并且將它們與人類大腦的思考過程進行對比,探索其中的奧秘。
大模型的基本概念與特點
大模型,簡單來說,就是具有大規模參數和復雜計算結構的機器學習模型。它們就像是超級大腦,通常由深度神經網絡構建而成,擁有數十億甚至數千億個參數。這些模型通過訓練海量數據來學習復雜的模式和特征,就像人類通過不斷學習積累知識一樣,從而具備強大的泛化能力,能夠對未見過的數據做出準確的預測。
大模型的特點十分顯著。首先是規模巨大,包含數十億個參數,模型大小可達數百GB甚至更大,這使得它們具有強大的表達能力和學習能力。其次是涌現能力,當模型的訓練數據突破一定規模,就會突然涌現出之前小模型所沒有的、能夠綜合分析和解決更深層次問題的復雜能力和特性,仿佛是從量變到質變的神奇轉變。此外,大模型還具有更好的性能和泛化能力、多任務學習能力、需要大數據訓練、依賴強大的計算資源、可進行遷移學習和預訓練、支持自監督學習、能融合領域知識以及實現自動化和提高效率等特點。
常見的大模型有很多,例如語言大模型中的GPT系列(OpenAI)、Bard(Google)、文心一言(百度);視覺大模型中的VIT系列(Google)、文心UFO、華為盤古CV、INTERN(商湯);多模態大模型中的DingoDB多模向量數據庫(九章云極DataCanvas)、DALL - E(OpenAI)、悟空畫畫(華為)、midjourney等。
深思考大模型的獨特之處
深思考人工智能專注于類腦人工智能與多模態大模型,其核心產品Dongni.ai多模態大模型具有多模態、可解釋性、實時性、可溯源性、輸出結果可控性等突出特點。此外,該模型有情感、個性化,這也是它區別于其他模型的顯著優勢。
在應用方面,深思考大模型基于自研的多模態大模型及端側大模型,聚焦深度垂直場景,實現“四化”,即場景化、垂域化、產品化、服務化。它通過賦能PC、手機、攝像頭等智能終端產品,以及賦能垂直行業“重疾早篩”場景,解決了AI大模型落地難的問題,真正實現了AI規模化落地。例如,其發布的AI多模態搜索引擎“Dongni.so”,在學術搜索、海外搜索、旅游搜索、健康搜索、音樂搜索、圖片搜索等方面都有出色表現;在智能終端場景下的AI PC Suite、AI攝像頭和AI顯微鏡等產品,也能全方位提升辦公效率與用戶交互體驗。
深思考大模型與其他大模型的對比
架構與技術
其他大模型大多采用Transformer架構,這就像是江湖中常見的名門正派武功,根基扎實、應用廣泛。而一些大模型會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比如DeepSeek在Transformer架構的基礎上引入了獨特的Multi - head Latent Attention(MLA)機制,還采用了混合專家(Mixture of Experts, MoE)架構,就像在傳統武功的基礎上融合了獨門奇功,使得模型在運行效率和性能上有了質的飛躍。深思考大模型則專注于多模態和類腦人工智能技術,其架構設計更側重于實現多模態數據的深度語義理解和處理,以滿足垂直場景的應用需求。
訓練數據
其他大模型的數據來源廣泛,涵蓋了多種語言和領域,但在某些特定領域的專業性上可能稍顯不足。而深思考大模型在訓練數據上更有針對性,除了廣泛的通用數據外,還會結合特定垂直場景的數據進行訓練,例如在“重疾早篩”場景中,會使用大量的醫療數據進行訓練,使得它在處理專業領域的任務時,能夠表現得更加得心應手,對專業術語的理解和運用也更加準確。
應用場景
不同的大模型在應用場景上各有所長。其他大模型如GPT - 4等,在開放域對話、創意內容生成等方面表現出色,能夠與用戶進行自然流暢的對話,理解各種復雜的語境和意圖,生成富有創意和想象力的文本內容,無論是創作小說、詩歌,還是進行廣告文案策劃,都能輕松應對。而深思考大模型憑借其多模態和垂直場景聚焦的特點,在智能終端人機交互和重疾早篩等領域具有獨特優勢。在智能終端方面,它可以實現深度語義理解模糊搜索、喚起回憶、情感交流等功能,提升用戶體驗;在重疾早篩方面,能夠輔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分析病歷和醫學影像,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和效率。
提示詞編寫
在提示詞編寫上,不同的大模型也存在差異。由于深思考大模型針對特定垂直場景進行了優化,對相關領域的文化背景和專業術語有更深入的理解,所以在編寫提示詞時,可以更加簡潔明了地表達需求。而一些國外開發的模型,在英文場景中表現更優,編寫英文提示詞時可以更直接地使用英文表達,但在處理中文任務時,可能就需要更清晰、詳細的指令,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大模型給出答案的方式:基于概率還是真的會分析問題?
早期的大模型在面對復雜推理時,往往更依賴數據中的統計規律,直接輸出結果而缺乏邏輯,就像是在“蒙答案”,存在“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的情況,這也暴露了它們的本質缺陷。例如,在沒有足夠信息的情況下,可能會生成不真實的內容,出現“幻覺”現象。
然而,隨著技術的發展,一些大模型開始采用新的技術來改進這種情況。以思維鏈(Chain - of - Thought)技術為例,它讓AI模仿人類分步推理的過程,展示問題解決的中間步驟,而非直接給出最終答案,就像讓AI在“草稿紙”上寫推導,使思考過程透明化,讓AI從“死記硬背”變成“有邏輯的思考者”。比如在解數學題時,人類會分步計算,思維鏈技術讓AI也能如此,從而提高了答案的準確性。在2024年美國國際數學競賽(AIME)測試中,采用思維鏈的DeepSeek - R1首次通過率(pass@1)從V3的39.2%躍升至79.8%。
深思考大模型在給出答案時,也會結合自身的多模態和可解釋性等特點,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它可以利用多模態數據進行綜合推理,例如在醫療診斷中,結合患者的病歷、癥狀、醫學影像等多方面信息,給出更準確的診斷建議。同時,其可解釋性特點使得答案的得出過程更加透明,醫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模型的推理邏輯,從而提高對診斷結果的信任度。
人腦的思考過程
人腦是一個極其復雜而精密的生物器官,其思考過程涉及多個層面的結構和功能。
基本單位與網絡
人腦包含大約860億個神經元,神經元是腦的基本工作和信號處理單位。它們通過樹突接收信號,經過細胞體處理,再通過軸突傳輸信號。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相互連接,形成復雜的神經網絡,這些網絡通過電化學信號進行通信,涉及神經遞質的釋放和接收。神經網絡的連接模式影響腦的學習和記憶。
大腦結構與功能分區
大腦被分為多個區域,每個區域負責不同的功能。大腦皮層負責高級功能,如思考、感知和決策;海馬體負責記憶;腦干控制生命基本功能。例如,額葉與決策和規劃相關,頂葉處理觸覺信息,枕葉與視覺處理有關,顳葉處理聽覺信息和記憶。
信息處理流程
人腦的思考過程大致可分為感知、加工和控制三個階段。在感知階段,人腦通過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和皮膚等感官接收外界的信息,并將其轉化為電信號傳遞到大腦的相關區域進行處理。在加工階段,人腦會根據經驗和知識對信息進行分析和理解,包括識別物體、理解語言、記憶信息等。在控制階段,人腦會根據加工結果對身體的運動、情緒和行為進行控制,包括運動、語言、情感、思維等。
思維模式與發展階段
人思考問題有多種思維模式,如經驗思維、類比思維、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等。人腦思維的發展也分五個階段,即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形象邏輯思維、抽象邏輯思維和辯證邏輯思維。動作思維是嬰幼兒的思維形式,兒童的思維與動作同步;形象思維是兒童早期的主要思維形式,語言符號與實物形象聯在一起;形象邏輯思維是形象之間的邏輯關系;抽象邏輯思維是脫離形象的邏輯關系,一般11歲具有完全的抽象邏輯思維;辯證邏輯思維是思維的最高水平,是一個人成熟的真正標志。
大模型與人腦思考過程的對比
信息處理速度
從信息處理速度來看,大模型和人腦有著巨大的差異。現代AI系統的處理速度已經達到了每秒數百萬比特,而人類大腦每秒僅能處理大約10比特信息。這就好比,如果將人腦的處理速度比作步行,那么現代計算機(大模型運行的載體)的速度就相當于光速旅行。在決策速度上,大模型可以在毫秒級別內完成復雜的分析和判斷,例如金融交易領域的高頻交易算法;而人類即使是訓練有素的交易員,也需要數秒甚至數分鐘來分析市場狀況并做出決策。此外,大模型可以并行處理海量數據,同時執行數以萬計的任務;而人類大腦被限制在串行處理模式中,一次只能專注于一個任務。
思維機制與靈活性
人腦是一個高度復雜、自適應、自組織的生物系統,其思維過程涉及神經元之間的電化學信號傳遞、突觸可塑性、神經網絡的形成與重構等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過程。這些過程使得人腦能夠處理模糊信息、進行創造性思考、產生情感共鳴,并具備高度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相比之下,大模型主要依賴于算法和大數據處理,盡管在某些特定任務上表現出色,但缺乏人類思維中那種直觀理解、創造性思維和情感交流的能力。大模型的“智能”體現在對大量數據的快速處理和分析上,其優化仍然是基于預設的規則和算法,缺乏人類直覺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例如,在藝術創作領域,人類能夠憑借想象力和情感創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而大模型生成的內容往往是基于已有數據的重組。
學習與知識運用
人腦的知識庫是通過經驗、教育和文化傳承積累的,具有深度和廣度,并且能夠將這些知識以創造性的方式重新組合,形成新的見解和創新。人類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進行跨領域的綜合學習,從不同的知識和經驗中汲取靈感。而大模型的知識庫通常是以結構化數據的形式存儲,且依賴于人類提供的信息。大模型雖然可以通過機器學習自我進化,但這仍然局限于算法框架內,難以像人類一樣進行靈活的知識遷移和創新應用。例如,人類可以將在藝術領域學到的審美觀念應用到科學研究中,而大模型在不同領域之間的知識遷移能力相對較弱。
意識與情感
人類擁有意識,能夠反思自我、感知世界和理解自己的存在,意識是人類作為個體的基礎。同時,情感也是人類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影響我們的決策和人際交往,同理心使我們能夠理解他人的情感狀態。而大模型沒有意識,也不具備情感和同理心。盡管大模型可以模擬情感反應,但這僅限于對預設信號的響應,而非真正的情感體驗。例如,在人際交往中,人類能夠通過情感交流建立深厚的關系,而大模型無法真正理解和感受這種情感的交流。
綜上所述,深思考大模型和其他大模型都在不斷發展和進步,它們各自有著獨特的優勢和適用場景。與人類大腦相比,大模型在信息處理速度和數據處理能力上具有明顯優勢,但在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情感理解等方面還遠遠不及人類。在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完善,大模型將在更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同時我們也應該充分認識到人類大腦的獨特價值,探索大模型與人類智能的協同共生之道,讓它們共同為人類的發展和進步做出貢獻。
總結對比表格
對比項目 | 深思考大模型 | 其他大模型 | 人腦 |
---|---|---|---|
架構與技術 | 專注多模態和類腦人工智能技術,架構設計側重多模態數據深度語義理解和處理 | 大多采用Transformer架構,部分有創新架構 | 由約860億個神經元通過突觸連接形成復雜網絡,各區域有不同功能分工 |
訓練數據 | 結合特定垂直場景數據,如醫療數據 | 來源廣泛,特定領域專業性可能不足 | 通過經驗、教育和文化傳承積累知識 |
應用場景 | 智能終端人機交互、重疾早篩等垂直場景 | 開放域對話、創意內容生成等 | 適用于各種生活、學習、工作場景,具有高度靈活性 |
提示詞編寫 | 針對垂直場景優化,提示詞可更簡潔 | 國外模型英文場景優,中文任務需更詳細指令 | 無需提示詞,通過感官接收信息進行思考 |
答案給出方式 | 結合多模態和可解釋性特點深入分析問題 | 部分采用思維鏈等技術改進推理邏輯 | 通過神經元的電化學信號傳遞進行信息處理和決策 |
信息處理速度 | 每秒可處理大量數據 | 每秒可處理大量數據 | 每秒約處理10比特信息 |
思維機制與靈活性 | 依賴算法和數據,靈活性相對有限 | 依賴算法和數據,靈活性相對有限 | 能處理模糊信息,具有創造性和情感共鳴,靈活性高 |
學習與知識運用 | 局限于算法框架內的學習和知識運用 | 局限于算法框架內的學習和知識運用 | 可跨領域綜合學習,創造性組合知識 |
意識與情感 | 無意識和情感 | 無意識和情感 | 擁有意識和情感,能進行情感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