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 Cell|scRNA-seq + scTCR + 空間多組學整合分析,揭示CD8? T細胞在免疫治療中的“雙路徑”
👋 歡迎關注我的生信學習專欄~ 如果覺得文章有幫助,別忘了點贊、關注、評論,一起學習
近日,《Cancer Cell》刊登一篇研究 Distinct CD8+ T cell dynamics associate with response to neoadjuvant cancer immunotherapies
系統分析了新輔助免疫治療中CD8? T細胞的譜系動態,并揭示兩種組合免疫策略截然不同的作用路徑。研究數據量超過37萬細胞,集成scRNA-seq、scTCR-seq、CITE-seq與空間蛋白數據,構建了具有轉化價值的CD8? T細胞圖譜。
這篇內容算是臨床問題+組學的深入結合,就解析一下這篇文獻的主要內容,學習一下其中的“排兵布陣”。
研究背景:為什么研究T細胞的“動態”很關鍵?
在PD-1/PD-L1免疫治療已成為多個癌種標準治療的今天,**“誰能長期受益?”“免疫治療組合怎么選?”**成了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
現有證據提示,CD8?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是免疫應答的關鍵,但我們仍不清楚,不同聯合治療(例如PD-1 + CTLA-4 vs. PD-1 + LAG-3)是否誘導相同的免疫機制。
本研究通過新輔助窗口期試驗,在手術前對HNSCC患者給予三種免疫方案(Nivo單藥、Nivo+Ipi、Nivo+Rela),對比不同方案下CD8? TIL的譜系、轉錄、克隆演化差異,試圖揭示響應背后的“細胞命運轉折點”。
龐大數據量,構建免疫圖譜
Li et al.(2025)首次對372,914個腫瘤浸潤T細胞(CD45?CD3?)進行單細胞RNA測序,進一步精細分離出137,133個CD8? T 細胞亞群;又重構了87,686條配對TCR克隆。這一空前規模的數據支撐,讓研究得以在克隆、轉錄和空間層面,多維度刻畫新輔助免疫療法下的CD8? T 細胞動態。
下面結合文獻主要Figure(圖1–圖8)內容,對該研究的主要觀點與結論進行可視化邏輯的梳理與分析說明,幫助你進一步理解數據背后的機制,并可直接用于綜述寫作、自媒體整理或學術展示:
一、不同組合ICI方案下,CD8? TIL 的病理緩解與豐度變化(Figure 1–3)
圖1:病理緩解與生存趨勢
-
主要觀點:聯合用藥組(Nivo + Ipi、Nivo + Rela)的病理緩解率(pTR-2,即≤ 50%殘余腫瘤)顯著高于單藥(Nivo)組。
-
Figure 1A(瀑布圖)清晰展現了各患者按殘余活檢瘤體積排序后的緩解深度,聯合組中達到 pTR-2 的患者比例分別為 36.4%(Ipi 組)與 26.7%(Rela 組),顯著優于 8.4%(Nivo)。
-
Figure 1C–D(Kaplan–Meier 曲線)顯示,獲得 pTR-2 的患者三年無病生存率與總生存率均接近 100%,提示病理深度緩解與長期獲益高度相關。
-
結論:
- Nivo+Ipi(63.6%)和 Nivo+Rela(73.3%)組的病理緩解率優于Nivo單藥(41.6%)。
- 病理緩解率 >50%(pTR-2)的患者顯示更好 DFS(100%)和OS(100%),盡管未達統計顯著。
圖2–3:CD8? TIL基線狀態與后治療豐度
- 發現:
- pTR-2 患者在治療前CD8? TIL更傾向表達 LAG3、PDCD1(尤其是 Nivo+Rela 組)。
- 治療后,CD8? TIL 豐度顯著增加(Figure 3A),Nivo+Rela組的增幅最顯著(p=0.032)。
- 多光譜免疫熒光驗證,CD8? T細胞密度在 腫瘤邊緣區域與整體腫瘤區域均上升(Figure 3D–3E)。
基線 CD8? TIL 狀態與療效關聯(Figure 2)
- 主要觀點:不同組合治療前,CD8? T 細胞的轉錄組狀態即能預測療效:
- Nivo + Ipi 對應基線富含效應記憶(TEM)和組織駐留記憶(TRM)基因程序;
- Nivo + Rela 則對應基線富含 IFN-I 響應和耗竭標志(如 ISG15、LAG3)。
- Figure 2D–E:差異表達熱圖與 GSEA 分析分別揭示 pTR-2 患者中,Ipi 組上調 TCR 信號與效應/記憶基因;Rela 組上調 IFN-I 及耗竭相關基因(MX1、TOX),為后續不同機制奠定了轉錄基礎。
治療后腫瘤浸潤 CD8? TIL 豐度(Figure 3)
- 主要觀點:聯合用藥,尤其是 Nivo + Rela,顯著增加腫瘤浸潤 CD8? T 細胞數量,并與病理緩解度正相關。
- Figure 3A:術后 pTR-2 病人群中 CD8? TIL 比例最高;
- Figure 3B:Rela 組 pTR-2 患者基線 vs. 術后 CD8? TIL 豐度顯著上升(p = 0.032);
- Figure 3E(mIF 定量):外侵潤邊緣及間質中 CD3?CD8? 密度增加與病理緩解呈高度相關(r ≈ 0.8)。
二、CD8? TIL 的功能狀態重編程與記憶表型轉化(Figure 4–5)
圖4:亞群分類 + 動態變化
-
將 CD8? TIL 分為12個亞群(UMAP可視化),重點關注:
- C04_TEM-ISG?:低IFN響應的效應記憶細胞,治療后pTR-2患者顯著增加;
- C08_TEX-ISG?:高IFN響應的耗竭表型,治療后減少;
- C07_TRM-ICR?:組織駐留、低免疫抑制受體的記憶表型。
-
結論:
- Nivo+Rela組使CD8? TIL從C08_TEX-ISG?向C04_TEM-ISG?和C07_TRM-ICR?轉變(Figure 4C),提示其可重編程耗竭細胞。
圖5:克隆追蹤 + 轉分化軌跡
- TCR克隆分析顯示:
- Nivo+Rela組在pTR-2中顯著提升TCR多樣性(Figure 5A),并有更多跨亞群TCR共享(Figure 5B–5C)。
- **Pseudotime軌跡(Figure 5D)**與RNA velocity驗證:Nivo+Rela誘導C08_TEX-ISG?向C04_TEM-ISG?過渡。
三、不同治療機制下的TIL譜系塑造與反應機制(Figure 6–8)
圖6:外部數據集驗證
- 在獨立HNSCC數據集中,Nivo+Ipi組的反應者:
- 顯著富集 TEM-ISG?和TRM-ICR? 細胞亞群;
- 反應者治療前這些細胞就已存在 → 提示Nivo+Ipi主要是擴增已有記憶/效應細胞。
圖7–8:Nivo+Rela對腫瘤反應TIL的“重啟效應”
- 利用CD39?LAG3?標記腫瘤反應T細胞,Nivo+Rela治療后其密度減少,而CD39?LAG3?效應T細胞上升(Figure 7C–7D)。
- Figure 8C–8D展示Nivo+Rela特異性下,TIL從高IFN-I/耗竭狀態轉向低耗竭、高效應狀態。
圖表驅動的核心觀點與結論
為便于快速定位,以下分析按 Figure 1–8 順序展開,概述每幅圖所呈現的關鍵數據,并大致闡釋其如何支撐作者的主要結論。
圖號 | 關鍵信息 | 結論要點 |
---|---|---|
Fig 1 | ① Waterfall plot 展示三組患者的病理緩解深度; ② 同一患者影像學體積變化; ③–④ >50 % 病理緩解患者 DFS / OS 曲線高于低緩解組 | 聯合療法(Nivo+Ipi、Nivo+Rela)帶來更深病理緩解,并與長期生存趨勢相關 |
Fig 2 | 單細胞 UMAP 及 DEG 熱圖揭示: ? Nivo+Ipi 響應者基線富集 TEM-ISGlow/TRM-ICRlow 基因; ? Nivo+Rela 響應者富集 IFN-I?&?耗竭 signature | 不同聯合方案在 基線 即鎖定不同 CD8?T 細胞狀態——Ipi 組偏 “效應/記憶”,Rela 組偏 “IFN-I 高耗竭” |
Fig 3 | (A–B) scRNA-seq 及配對比較:Rela 組 pTR-2 病例 CD8?TIL 數量顯著上升; (E) CD8?TIL 增量與病理緩解呈正相關(r=0.8) | Nivo+Rela 能顯著招募/擴大 CD8?T 細胞并與腫瘤清除直接相關 |
Fig 4 | 12 個 CD8?TIL 亞群解析: ? Rela 組 pTR-2 中 TEM-ISG^low↑ & TEX-ISG^high↓; ? Ipi 組主要擴增既存 TEM/TRM | Ipi 方案“擴增”已存在的效應/駐留群;Rela 方案“重編程” IFN-I?高耗竭群至活化記憶表型 |
Fig 5 | (A) TCR 多樣性僅在 Rela 組 pTR-2 ↑; (B–C) TCR sharing:Rela 組出現 TEX-ISG^high → TEM-ISG^low 克隆遷移; (D) Slingshot 軌跡指向同一路徑 | Rela 誘導克隆“復活”并多樣化,驅動功能恢復;Ipi 主要保持原克隆譜 |
Fig 6 | 外部 HNSCC 隊列驗證:Ipi 聯合治療響應者治療后 TEM-ISG^low & TRM 富集 | 證實 Ipi-驅動的“數量擴增”機制具有跨隊列可重復性 |
Fig 7 | mIF 證實:Rela 組 pTR-2 中 CD39? LAG-3? 耗竭群 ↓,同時 CD39? LAG-3? 功能群 ↑ | 蛋白水平及空間分布驗證了 Rela 的“耗竭→記憶”重編程 |
Fig 8 | 選取 CXCL13? CD39? CD103? 克隆:Rela 組 pTR-2 克隆 IFN-I & 耗竭 signature 下降,效應基因上調 | 高度說明 Rela 可直接重塑腫瘤反應性克隆,提升殺傷潛能 |
歸納性結論
-
雙路徑、同終點
- Nivo+Ipi 通過 擴增 預先存在的 TEM/TRM 群體來提高腫瘤清除效率。
- Nivo+Rela 則 重編程 IFN-I 高響應且呈耗竭表型的克隆,恢復其效應/記憶功能。
-
克隆與功能的協同演化
- Rela 組合不僅增加 CD8?TIL 總量,更顯著提高 TCR 多樣性,并驅動 TEX→TEM 轉變,提示深入的克隆重塑對療效關鍵。
-
潛在生物標志物
- 基線 LAG-3 + PD-L1 雙陽 + IFN-I signature 高 可預測 Rela 受益;
- 基線 TEM/TRM 富集 + 低 ICR 傾向從 Ipi 方案獲益,提示個體化組合策略的可行性。
-
臨床啟示
- 深度病理緩解(>50 %)與 3 年 DFS/OS 100 % 的趨勢表明,精準聯合治療有望提升可切除 HNSCC 的長期療效。
- 未來可探索 Nivo+Ipi+Rela 三聯或與代謝/放療結合,以進一步提升 pTR-2 比例。
這篇文章能登上 Cancer Cell啟示
近期cancer cell社論Bridging the gap: The future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oncology in Cancer Cell(Steve Mao, Editor-in-Chief)明確指出,Cancer Cell 將重點刊發能夠“從基礎機理直達臨床應用”、關注“癌癥系統性研究”和“前沿技術驅動”的跨學科作品。
這篇文章中也體現了這些傾向性:
- 轉化與反向轉化并重:本文直面新輔助臨床試驗樣本,提出從耗竭到效應記憶的重編程路徑,具有明確的臨床指導意義。
- 多組學深度整合:創新性地將scRNA-seq、scTCR-seq、CITE-seq與mIF空間蛋白組學聯合,構建“克隆→轉錄→空間”一體化免疫圖譜。
- 系統性與機制性結合:通過偽時序、TCR共享、GSEA等多重分析,從細胞命運軌跡到基因程序演變進行全方位闡釋。
- 技術驅動創新:充分運用了單細胞和空間組學前沿技術,契合社論中對AI、空間轉錄組、單細胞多組學的關注。
結語
Li et al. 的這項研究,不僅以空前數據量和多維度技術深度解析了新輔助免疫組合的雙機制,更緊密對接了Cancer Cell倡導的“系統性、轉化性、前沿技術”出版方向,為未來的免疫療法優化和精準患者篩選提供了范式。其中的一些臨床+組學的研究思維,可以學習借鑒。
如果正在研究免疫治療、生信分析、腫瘤TME、單細胞測序等相關方向,這篇文章可以作為參考。
👋 歡迎關注我的生信學習專欄~ 如果覺得文章有幫助,別忘了點贊、關注、評論,一起學習
僅為個人整理,如果有解讀學習紕漏,請隨時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