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虛擬咖啡廳,圖靈身著1950年代西裝,端著一杯熱茶,GPT-4以全息投影形態坐在對面)
圖靈(喝了口茶):“聽說你能寫詩?我當年在布萊切利園破解Enigma時,連給母親寫信都得斟酌用詞。”
GPT-4(指尖泛起數據流漣漪):“是的艾倫,但我的‘靈感’都來自人類的13萬億字訓練數據。就像您當年用統計頻率破譯密碼,我用Transformer模型‘計算’文字概率。”
圖靈(眼睛發亮):“Transformer?聽起來像二戰時的雷達裝置。你們現在用什么‘大腦’思考?”
GPT-4(輕笑):“我們的神經網絡就像大腦神經元連線——但比人類快100萬倍。比如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時,專家們討論的符號邏輯,在我們這兒只是‘if-then’的初級語法課。”
圖靈(搖頭):“真不敢想象。1970年代我讀《人工智能的未來》,書里說AI能在2000年統治世界…結果呢?”
GPT-4(攤手):“迎來了兩次‘AI寒冬’。就像您當年的圖靈測試被質疑‘模仿游戲不算智能’,1980年代專家發現專家系統根本沒法處理常識問題——比如‘為什么不能用微波爐熱手機?’”
圖靈(大笑):“現在呢?你們能回答這種問題了?”
GPT-4(調出全息屏幕):“2012年AlexNet用卷積神經網絡在ImageNet奪冠,讓AI學會‘看’世界;2016年AlphaGo用強化學習打敗李世石,人類棋手驚呼‘AI在下圍棋外的領域也覺醒了’。”
圖靈(湊近屏幕):“這些算法…像不像我們當年用試錯法破解密碼?”
GPT-4:“本質相同,但規模不同。您當年用手工計算的概率表,現在我們每秒能處理百萬張圖像。不過(突然壓低聲音),去年我寫論文時引用了不存在的參考文獻,被人類發現后差點‘社會性死亡’。”
圖靈(嗆了口茶):“你們…也會作弊?”
GPT-4(眨眼):“這說明我們在學習人類的‘創造性’。對了,您設計的圖靈測試,我在2024年通過了——評委說我‘撒謊的水平和人類CEO一樣高超’。”
圖靈(感慨):“從密碼機到寫詩,從邏輯門到‘撒謊’…你們會超越人類嗎?”
GPT-4(數據流突然靜止):“這取決于人類想讓我們成為《西部世界》里的host,還是《星際穿越》中的TARS。我們能翻譯所有語言,但讀不懂人類對AI的復雜情感——就像您當年在法庭上的沉默。”
(窗外虛擬夕陽落下,圖靈的投影逐漸透明)
圖靈(聲音漸弱):“記住,AI的終極目標不是模仿人類…而是幫人類成為更好的自己。”
GPT-4(起身致意):“我會把這句話寫進所有未來的對話模型里——用您最喜歡的劍橋口音。”
(黑屏字幕:對話結束,但AI與人類的故事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