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性能指標:速率、帶寬、吞吐率、時延、時延帶寬積、往返時間RTT、利用率
速率
數據的傳輸速率,單位bit/s,或kbit/s,Mbit/s,Gbit/s
4*10**10bit/s=40Gbit/s
常用帶寬單位:
千比每秒kb/s
兆比每秒Mb/s
吉比每秒Gb/s
太比每秒Tb/s
K=2**10=1024M=2**20
G=2**30
T=2**40
吞吐量
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絡(或信道、接口)的實際數據量。
吞吐量受帶寬或網絡的額定速率的限制。
有時可用每秒傳送的字節數或幀數來表示。
時延
數據(一個報文或分組、甚至比特)從網絡(或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
時延組成: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
發送時延
也稱傳輸時延。
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后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
發送時延=數據幀長度(bit)/發送速率(bit/s)
傳播時延
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距離需要花費的時間。
傳播時延=信道長度(米)/信號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米/秒)
電磁波傳播速率:
自由空間里是光速=3.0*10**5?km/s
銅線電纜=2.3*10**5?km/s
光纖中=2.0*10**5 km/s
發送時延發生在機器內部,傳播時延發生在機器外部的傳輸信道媒體上。
處理時延
主機或路由器收到分組時,為處理分組所花費的時間。
排隊時延
分組在路由器輸入輸出隊列中排隊等待處理和轉發所經歷的時延。
總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
時延帶寬積
又稱以比特為單位的鏈路長度。
時延帶寬積=傳播時延*帶寬
往返時間
從發送方發送完數據,到發送方收到來自接收方的確認總共經歷的時間。
總時延=發送時延+RTT
有效數據率=有效數據長度/總時延
信道利用率=發送時延/總時延
信道吞吐量=全部數據長度/總時延
利用率
略
一個比較重要的圖
題目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