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設計,即夢AI繪圖,剪映成片。
DeepSeek的熱度還在高開瘋走。
用戶對于各個場景下DS應用的探索也還在持續,各種DS+的模式被挖掘出來,超級個體們開始給手下的大模型團隊進行分工,實踐出各種場景下最佳的排列組合方式。
很多網友調侃:當領導排兵布陣也是件頭疼的事。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個人也在嘗試DS+模式的使用,最多的就是DS輸出文本,再把信息提交給其它大模型,去解決對應的場景需求。
常用的案例:小紅書爆款筆記生成,制作圖片和視頻的提示詞工程,基于效果圖編寫產品頁面的代碼。
幾句簡單的提示詞工程,可以非常輕松且高效的拿到基本符合預期效果,這就是當下人工智能賽道的魅力所在。
【1】小紅書筆記,在DS模型內即可完成,耗時1分鐘/篇。
以3:4的比例,使用HTML寫一個web頁面,制作小紅書爆款筆記的背景圖,參考XX風格,并提供頁面導出為圖片的按鈕。
下面兩個場景,都是由DeepSeek寫文,即夢AI完成繪圖,最后剪映制作成短片。
【2】寫給打工人的詩,耗時1小時左右。
1、給春節回歸職場,身心俱疲的打工人寫一首詩,既要理解牛馬的難處,又要鼓勵牛馬們再接再厲。
2、為上面這首詩的每句話寫一個圖片生成的提示詞,盡量契合這首詩的主題,圖片要求使用相同的風格。
【3】短片打工人的一天,耗時30分鐘左右。
1、假設你是一個短片導演,現在要為打工人制作一個短片,記錄忙碌的一天,請你給出12個值得記錄的場景。
2、為每一個場景選出一張經典的畫面,并為每一個畫面寫一段AI繪圖的提示詞,適當考慮12組畫面之間的連貫性。
相關成品已發布在視頻號中,網友可以自行查看點評。
這三個場景的提示詞工程,個人覺得都平白直敘比較簡單,而對于像繪圖和短片場景描述,則直接讓DS模型代寫,不考慮成品效果上的瑕疵,在熟悉各種工具用法的前提下,效率出奇的高。
在體驗的過程中,自己一直在思考個問題。
假設AI足夠了解用戶,并且能力迭代到足夠商用的情況下,再去針對性的為個體量身定制信息化的內容,比如文本圖片和視頻等,會產生一種怎樣震撼的效果?
這個思考的來源,是出自廣告營銷的產品場景。
廣告這個行業,過去這些年有個熱門的詞叫數字營銷,就是基于廣告和用戶的各自特征進行匹配,根據曝光和轉化的效果,再去分析營銷鏈路是否合理。
上網時刷到廣告不是迎面相撞,是處心積慮的制造偶遇。
進一步解釋就是,廣告的內容可以使用多維度標簽來描述,比較常見的就是行業和內容本身,以及廣告想要推送的用戶群體,同樣一套標簽也可以標記在用戶身上。
標簽是廣告和用戶間,匹配度的計算依據。
在進行廣告投放時,會先通過幾次小規模的人群測試,驗證廣告和人群之間的匹配度是否契合,效果好則具備大面積推廣的價值,效果差則需要重新考慮廣告設計或者目標人群的設定。
這種手段和策略,在推薦流媒體和廣告行業十分常見。
反復的分析用戶和廣告之間的轉化效果,從而不斷的發現和總結客觀的規律,然后持續迭代算法和營銷策略,這也就是過去幾年常說的算法模式。
不少用戶感慨:自己訓練的算法,反過來會壓榨更多的時間。
這種先匹配再營銷的手段,雖然策略五花八門但是原理并不復雜,在具備足夠數據樣本的前提下,也稱得上是有理有據,非常客觀的營銷邏輯。
不過模式缺點也很明顯,標簽的方式雖然可以洞察人群的宏觀特征,從而計算和廣告的匹配度,但是標簽體系是相對固定的,也會在無形之中約束著人群和廣告。
對于標簽來說,明確的喜歡和討厭都是有價值的數據。
推薦用戶不感興趣的內容,未必是算法不懂你,可能是做必要的內容分發,或者是對用戶的喜好做試探性的猜測,再根據效果分析,迭代用戶的標簽庫。
復雜鮮活的個體,善變才是永恒的標簽。
傳統的標簽匹配算法,是無法精準洞察和預測這種變化的,在信息爆炸的當下,算法能薅出來20%的內容或廣告,未必就符合用戶的心血來潮,這也導致很多用戶懂得反向訓練算法。
這種個性化推薦機制,在人工智能的趨勢下極有可能會被重構。
在個性化推薦中,有幾個常用的策略。
第一種基于算法做內容篩選。
以內容行業來說,用戶瀏覽、點擊、查看,或是標記喜歡和收藏,正向流程就是告訴算法喜歡的內容,反向流程推導就是告訴算法不感興趣的內容。
反復分析用戶行為,不斷提煉內容的標簽,這樣可以把用戶和標簽進行深度綁定。
第二種相似人群洞察。
分析少量目標用戶的共同標簽,根據這些特征再去找其它相同標簽的人群,通過標簽的精細化檢索,可以實現用戶群體的放大或縮小。
比如用戶1具備ABC三個標簽,用戶2具備BC兩個標簽,可以推測用戶2可能也具備A標簽,基于這個策略做驗證,自然可能會事半功倍。
畢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第三種是混合策略,會基于上面兩種邏輯做設計。
比如空白用戶需要用復雜全面的標簽內容做興趣試探,從而不斷完善用戶自身的標簽庫,如果用戶興趣標簽已經固定,反而會在推薦算法中加入少量的新標簽內容,不斷的挖掘和豐富標簽體系。
傳統推薦算法受限于標簽,不過AI技術已然具備重構的能力。
廣告還是那個廣告,用戶還是那個用戶,交易還是那個交易。
雖然營銷的內容可能還是那些內容,比如常見的文本和圖片以及視頻和音頻,但是多模態信息的底層存儲邏輯是一致的,對于大模型來說是機器理解的通用語言。
那么大模型對于廣告和用戶的理解,可以更加的細膩和靈活,假設模型在具備足夠的能力之后,甚至可以為用戶量身定制即時的廣告信息。
這不止是千人千面了,效率上更是朝夕太久只爭當下。
電商平臺的推薦算法中,當發現用戶有明顯的購買意向時,動作上可能是采集到多次搜索、加購物車、點擊喜歡和收藏等行為。
特定或類似的商品,就會在多個應用的顯眼位置多次展示,這不是偶遇。
但是在AI加持的推薦業務中,大模型可以更加細致的理解多模態的信息,對于廣告和用戶能做到更加的知根知底,自然可以給廣告定位精準的用戶群體,也可以給用戶推薦更及時準確的內容。
有句老話叫做: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不過這需要更加詳細的數據采集機制,在標簽模式下,只需要分析用戶行為并加工為標簽體系即可,從而粗略的完成用戶畫像分析。
如果希望AI更加準確的理解用戶,則需要盡可能詳細的采集用戶多模態信息。既包括用戶的行為,也需要行為所涉及的內容,比如文本圖片和視頻等,這就不是畫像能描清楚的事了。
傳統的標簽算法在當下略顯粗糙了,AI加持下的推薦必然更加精準和高效。
大模型的能力,可不止理解信息這么單調,完全不要忽視它的創意能力。
DeepSeek爆火的真正意義,在算力成本上的突破并不是最重要的,其核心還是在于文本信息的處理,模型出色的語言能力,才讓低成本的算力更加有價值。
在DS給打工人寫詩的交互中,來看一下模型的思考推理能力。
春節后回歸職場、身心疲憊的打工人。需要既理解他們的難處,又要鼓勵他們繼續努力。首先,我得確定這首詩的基調,不能太消極,也不能太雞湯。要真實,有共鳴。
接下來,考慮打工人的日常。他們常自嘲為“牛馬”,所以用這個比喻比較貼切。春節剛過,可能還在懷念家的溫暖,突然回到忙碌的工作中,這種反差需要表現出來...
然后,身心俱疲的狀態怎么體現?螺絲釘、齒輪這些意象不錯,能表現機械重復的工作,以及個體在系統中的渺小...
鼓勵的部分,不能只是空洞的打氣。要找到工作中的小確幸...
... 寫詩的基本手法 ...(成品見蝴蝶號)
完整嚴密的思維鏈路,加上DS出色的語言能力,其最終成品的效果也非常不錯,這只是對于DS語言的簡單體驗。
如果在提示詞中添加更多精確的描述,那么DS輸出的文本內容,可能會更加的高級有質感。
然后讓DS為每一句詩,寫一段圖片生成的提示詞,交給即夢AI進行繪圖,從繪圖中選出符合審美習慣的圖片高清處理,再將圖片轉換為視頻,最后剪映加工做成短片。
當然也可以由文本直接轉視頻,只是效果會略微差一些。
前后不過1小時,如果交給人工處理,成本投入和耗時都會高許多。
受限于AI在圖片和視頻方面的能力水平,整個流程還是有多次人工介入,這里也可以考慮智能體和程序處理,只是自動化流程的策略需要設計。
簡單的流程,已然展現出AI在內容和創意方面的多模態能力。
在傳統的營銷模式中,大部分的廣告內容,都是預先制作好的模板信息或者成片,自然無法應對善變的市場和用戶。
AI能力的加持下,理論上可以重構數字營銷。
通過對廣告和用戶的細致理解,不僅能提高兩者間的匹配精準度,甚至可能實現推理預測維度的提升,自然也能提高轉化效率。
媒體內容已經有大量AI創作的聲明,在很多內容中都直接或間接的植入廣告導向。
如果AI的多模態能力持續突破和迭代,再結合前幾年熱了一陣的元宇宙技術,不排除有一天能實現所想即所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