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rnetes 的網絡插件常見的有 Flannel 和 Calico ,這是兩種主流的 CNI(容器網絡接口)解決方案,它們在設計理念、實現方式、性能特征及適用場景上有顯著差異。以下是兩者的綜合對比分析:
一、Flannel 和 Calico
1. 技術基礎與網絡實現
-
Flannel
- 核心機制:基于 Overlay 網絡,默認使用 VXLAN 或 UDP 封裝數據包,跨節點通信通過隧道技術實現。
- 網絡模式:
- VXLAN:適用于跨子網或復雜網絡環境,但引入約 20%-30% 的性能開銷。
- host-gw:依賴節點路由表(要求節點間二層互通),無隧道開銷,性能更高,但僅適合同一子網內的節點。
- 特點:設計簡單,無復雜路由邏輯,適合快速部署。
-
Calico
- 核心機制:支持 純三層路由(BGP 協議)和 Overlay(IPIP/VXLAN)兩種模式。
- BGP 路由:節點作為虛擬路由器,直接通過路由表轉發 Pod 流量,性能最優(無封裝開銷),但要求節點間路由可達。
- IPIP/VXLAN:用于跨子網場景,性能略低于 BGP 模式。
- 特點:支持動態路由反射(RR 模式),適合大規模集群。
- 核心機制:支持 純三層路由(BGP 協議)和 Overlay(IPIP/VXLAN)兩種模式。
2. 性能與資源消耗
-
Flannel
- 優點:資源消耗低,適合資源受限環境。
- 缺點:VXLAN/UDP 封裝導致 CPU 和帶寬開銷較高,跨子網時性能下降明顯。
-
Calico
- 優點:BGP 模式無封裝開銷,網絡延遲和吞吐量優于 Flannel,尤其適合高并發場景。
- 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