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個專題——“扣子”開發——未能落地,開始抱著極大的熱情進入,但迅速被稚嫩的架構模型折磨打擊,硬著頭皮堅持了兩周,終究還是感覺不實用不趁手放棄了。今天詢問了下豆包,看看還有哪些比較好的AI開發平臺,回答的結果靠前的是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臺,以及字節跳動豆包大模型(是否可等同于火山引擎平臺、扣子平臺?)。到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臺的官網學習了下,有幾個認識,算是今天的收獲吧!
一、大廠AI平臺的基本結構
其他的不說,僅從字節跳動、百度、阿里這三家來看,他們現在提供的AI平臺服務基本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首先是一個綜合的云平臺作為服務后臺,簡稱云平臺。在云平臺上提供綜合的互聯網服務,形成了它們的互聯網服務門戶,內容包括了CES云服務器租用服務(現在專門擴展出了AI服務器,支持GPU算力選擇)、服務器的各種維護管理服務(包括各種軟件協議、寬帶接入、安全守護等功能)、預訓練通用大模型接入服務(提供API接口,按行業和媒體類型進行側重訓練,如金融大模型、計算大模型、編碼大模型、語音大模型、視頻大模型等等,按消耗tokens計費),如此等等,服務內容和形式繁多。相對應的平臺名稱,字節跳動有火山引擎,百度有百度智能云,阿里有阿里云。
2)除云平臺之外,各大廠都提供了AI大模型的算法研究,基于AI大模型算法并針對不同的功能側重提供預訓練大模型接入服務,以及基于預訓練大模型的用戶自定義模型精調服務,例如字節跳動的豆包大模型(火山大模型)、百度的文心大模型(千帆大模型)、阿里的通義千問大模型等,這些可以簡稱大模型服務。
3)除提供自家研發的大模型之外,大廠相互之間也提供模型接入服務。對于開源大模型,或許它們就可以直接部署在自己的云計算中心了。比如字節跳動的火山引擎云平臺就提供Kimi大模型、DeepSeekV3等很多其他模型的接入服務。這些可以統稱為大模型接入服務。
4)作為大眾化的產品,各大廠紛紛推出智能體app,如字節跳動的豆包app,百度的文小言app,阿里的通義app等。智能體app既可以吸引大眾用戶,擴大市場影響力,同時也是一個平臺,為眾多的AI創業者和創業企業提供了發布和推廣AI智能軟件的平臺和市場。
5)如前一條所說,智能體app本身也是一個市場,吸引了很多開發者,與此同時,各大廠紛紛推出自己的AI應用開發平臺,提供開發AI應用所需要的框架、資源(包括算力、存儲、AI模型接入、數據庫、擴展組件、API等等)和工具,并為AI應用的發布提供便利,如發布到抖音、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社交平臺。像字節跳動的扣子平臺Coze,百度的千帆AppBuilder等,都是這樣的AI開發平臺。
二、字節跳動Coze和百度千帆AppBuilder的簡單對比
之前因為只接觸了字節跳動的AI應用開發平臺——Coze,因為對Coze的失望才搜尋到百度的千帆AppBuilder。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啊!可以說,Coze平臺大規模地“借鑒”了千帆AppBuilder!都包括智能體(自主規劃Agent)和AI應用(工作流Agent)兩種開發模式的區分、對話流和工作流的概念和區分、開場白和推薦問題、智能體角色定義、工作流節點的概念、節點的大部分類型、代碼節點的定義/形式/限制等、數據庫、知識庫、插件、變量等等概念及其功能…幾乎就是一樣的(其實我很想用照搬、雷同等詞語,謹慎起見,還是客氣點~),甚至連官方文檔的基本結構都是類似的!
難怪我覺得Coze平臺怎么那么晦澀呢,這是照貓畫虎,結果卻描得不像啊!我敢說,做Coze平臺的這幫人是沒得理想的一幫人!怎么能這么搞呢?可能有人會問,憑啥我指責Coze模仿而不指責千帆AppBuilder?我只能說,這只是我個人推測,理由一是百度公開發布大模型并提供相關服務的時間確實比字節跳動早,二是,從官方文檔的內容來看,千帆AppBuilder更原始更細節一些,Coze看得出來是對某些接口和概念進行了簡化和包裝,比如開始節點的參數,大模型的配置參數等都進行了弱化,這些顯然是在某種原型基礎上進行的權衡選擇。
當然也不是完全一樣,起碼有幾點我認為Coze是有進步的:
1)對于調試手段的增強。千帆AppBuilder也有預覽和調試模式,但基本只是試運行效果展示,而Coze在調試模式下可以把AI應用的每個執行步驟都揭露出來,每個步驟的消息內容和結果,包括所有的輸入/輸出參數,這樣更便于問題的分析。順便說一句,Coze調試信息的揭露還不夠,比如對數據庫執行的真實動作及其結果就看不到,更底層比如API的調用形式也看不到,可見的東西還是不夠,以致發生了問題還是不知所以,猜不透!
2)提供了界面設計和變量綁定工具。千帆AppBuilder平臺只能千篇一律地以相同的對話方式來實現軟件功能。而Coze可以直接編輯用戶界面,有現成的界面組件可以用,可以和工作流以及系統變量進行綁定,這個確實是個很大的提升,也是剛需吧。只是組件還不夠豐富,組件控制方式還太單薄,變量綁定的局限性還很大,還達不到真正用來開發實用性的AI軟件的期望。
3)對更多的大模型開放。Coze平臺可以很容易的接入目前大部分的大模型,例如Kimi大模型、DeepSeekV3大模型,千問大模型等。相對而言,千帆AppBuilder平臺則以百度自己的Ernie和qianfan大模型為主,少有的幾個其他家的模型也是非主流了。
以上三點應該說是重大的提升,尤其是前兩點為開發人員實現了很大的便利,而開放性也會受到更多開發者的歡迎。希望Coze加快迭代步伐吧!
但是,基于其與千帆AppBuilder的太多的相似性,我懷疑他們對其體系結構的理解程度可能不像原創團隊那么深,而能夠采取這種方式(模仿)來構建平臺,也反映出其團隊成員的水平也有限,未能從底層開始整體性構思和創造,以跟隨仿照的思維,最后很可能會描不下去,但推倒重來又成本高昂,而且重構也要相當高的技術水準,到時候更可能的狀態是騎虎難下!除非,字節跳動的公司高層能更加重視這個平臺,有更多的資源投入,由更牛的技術大佬來領頭。
結論
鑒于Coze平臺跟千帆AppBuilder平臺的相似性,以及幾個明顯的重大提升,而除此之外,千帆AppBuilder平臺卻并沒有其他更突出的功能了,顯然離開Coze平臺后再投入千帆AppBuilder平臺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從這點來說,Coze暫時是贏了?反過來說,先入千帆AppBuilder平臺的開發者,也沒有必要急于轉移到Coze平臺,因為Coze平臺雖有提升但也滿足不了實用性的需求,Coze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待完善,而且暗含很快遇到發展瓶頸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