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想了很多,主要是想法太超前,有可能顛覆未來機器智能行業甚至是影響世界。
1、計算機的歷史
計算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中葉,最早的電子計算機如ENIAC和EDVAC采用了馮·諾依曼架構(John von Neumann Architecture)。該架構的核心思想是將程序和數據存儲在同一內存中,使得計算機能夠靈活地執行各種任務。這一設計理念奠定了現代計算機的基礎,并引入了中央處理器(CPU)、內存、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等關鍵組件。馮·諾依曼架構的提出使得計算機能夠以更高的效率執行計算任務。當時,其實還有另一個架構:哈佛架構,只不過在當時的環境哈弗架構的優勢沒顯現出來。然而,隨著計算需求的不斷增加,傳統架構在處理速度和存儲能力方面的限制逐漸顯露出來,尤其是面對深度學習的訓練與推理上,馮·諾依曼架構太慢了。于是有人開始研究哈佛架構。因為哈佛架構更關注計算速度,與馮·諾依曼架構相對,哈佛架構將指令存儲和數據存儲分開,允許同時訪問指令和數據,從而提高性能。但是這兩種方式都不能顯著提升計算機性能。
2、量子糾纏
粒子的量子狀態相互依賴,即使它們被分隔得很遠,測量一個粒子的狀態會立即影響到另一個粒子的狀態。
我解釋一下,可以這樣粗略的理解,有兩個粒子,這兩個粒子,無論距離多遠,當一個粒子發生變化,另一個粒子會定向發生變化。比如,粒子A最初的狀態我們記為0,粒子B最初的狀態我們記為1,假如我們通過外力讓粒子A狀態變為了1,那么瞬時粒子B的狀態就會變為0,而粒子B這種變化是無視距離的。其實,想到這里估計你就立刻能想到很多電影橋段都能實現了,比如瞬移。但是我們今天的話題不討論這個,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網上。我今天想提出一種新的概念:量子神經網絡。
3、提出量子神經網絡之前的想法:
量子計算機的架構目前有多種,還在百花齊放的環節,不知道最終會花落誰家。但是,這個我們不關心,我們關心假如量子計算機普及之后的故事。
大模型的顯著缺點是訓練資源和速度。我一直在想,你看我們無論在使用transformer還是之前的深度學習模型,一直都在優化網絡結構和硬件配置,為的是什么,為的是加快神經網絡的訓練速度和推理速度,在設備條件優化到極致的時候,我們都知道一種算法或神經網絡亦或是其他方法論都有一個訓練速度的“上限”,為什么有上限呢?拿神經網絡的訓練舉例,一個模型,為什么訓練時間要那么久?因為訓練是全量調參。為什么不能部分調參?因為用于反向傳播的損失是基于全部的參數的損失,沒法調一部分,這就是神經網絡的限制。簡單一句話概括:深度學習模型在訓練過程中面臨著全量記憶的問題。也正因為神經網絡本身的局限性,所以當參數量足夠大時,訓練時間和訓練資源異常高。
這個訓練、推理時間問題,前人的解決思路一直都是優化算法結構亦或是優化硬件配置。但即便這樣也只能減少時間,不能從本質解決問題。
4、?量子神經網絡的探索
我愿稱之為一種“新興”的探索方式,量子神經網絡我是這樣定義的:結合量子計算的優勢與神經網絡的靈活性,利用量子比特的疊加和糾纏特性,能夠在量子態中存儲和處理信息,從而實現更高效的計算。就目前的神經網絡全部使用量子糾纏技術做一遍,在做的過程中我能考慮到的各個方面:
1. 量子神經網絡的構建
量子比特:量子神經網絡使用量子比特而不是經典比特來存儲和處理信息。每個量子比特可以處于多個狀態的疊加中,可以同時存儲更多的信息。
量子門:在量子神經網絡中,量子門用于執行操作,類似于經典神經網絡中的激活函數。通過量子門的組合,可以實現復雜的量子計算。
2. 量子糾纏的利用
信息傳遞:量子糾纏允許兩個或多個量子比特之間的狀態相互依賴,改變一個量子比特的狀態會瞬間影響到其他糾纏的量子比特。可快速信息交換、并行處理。
量子態的共享:在量子神經網絡中,可通過量子糾纏實現多個神經元(量子比特)之間的狀態共享,提高信息存儲和處理的效率。
3. 量子算法
量子算法的設計:開發專門的量子算法來處理神經網絡的訓練和推理過程。如,量子版本的梯度下降算法可能會利用量子并行性來加速模型的訓練。
量子態的優化:量子神經網絡的訓練過程可能涉及對量子態的優化,而不是傳統的參數更新。需要新的數學工具和優化方法。
4. 量子糾錯和穩定性
量子糾錯:量子計算中的信息容易受到噪聲和干擾,因此需要有效的量子糾錯機制來保持量子態的穩定性。這塊對于構建可靠的魯棒性高的量子神經網絡至關重要。
穩定性和可擴展性:量子神經網絡的設計需要考慮如何在大規模系統中保持穩定性和可擴展性。
5. 量子計算資源
量子計算機的可用性:目前,量子計算機仍處于實驗階段,實際可用的量子比特數量有限。要實現量子神經網絡的應用,需更強大和穩定的量子計算資源。
6. 實現方案的設想
量子態編碼:設計一種方案,將經典神經網絡的權重和激活函數映射到量子態上,使得神經網絡的計算可以在量子計算機上進行。
量子訓練過程:開發量子訓練算法,通過量子算法優化神經網絡的參數,利用量子并行性加速訓練過程。
量子-經典混合系統:考慮將量子計算與經典計算相結合,利用量子計算處理部分復雜的計算任務,同時保持經典計算的靈活性。
長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艱。
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