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篇文章的創作靈感來源于近期熱門話題——讓文物“動起來”,各大博物館成為新進潮流打卡地。結合之前創作的AI文旅宣傳片良好的流量和反饋,外加最近比較感興趣的AR互動探索,想嘗試看看自己能不能把這些零碎的內容整合起來,于是就有了這篇探索性的文章。
這是一篇靈感驅動的初步嘗試。因時間有限,制作的案例實現效果還比較粗糙,旨在拋磚引玉,為AI技術在更多領域的應用提供有益參考。
一、創作內容:
在實際創作中,以博物館場景為例,希望能將AI和AR全面貫穿于游客的整個游覽之中,從準備游覽之前的前置體驗到進門開始的標志性建筑合照及迎賓,再到游覽過程中的文物展覽和講解,到最后的文創品和數字化珍藏與分享。在每個環節中都為游客提供更好的沉浸式游覽體驗。
所以我也簡單的按照參觀博物館的順序,圍繞游客的沉浸式體驗,將文章的創作劃分為三個階段:「游覽前的初識與歡迎」「游覽中的探索與參與」「游覽后的留念與傳播」,每個環節通過AI與AR提升游客的互動深度和體驗感。
👇先預覽下效果
002
-
初識與歡迎:開啟前置體驗
在游客到訪博物館之前,通過線上平臺(如官方網站、社交媒體賬號、專屬應用程序等),預熱展覽內容,激發游客的期待感。
-
H5互動故事預熱:在博物館的線上宣傳中融入H5體驗,游客可通過探索隱藏的歷史故事或提前了解博物館鎮館之寶,為實際參觀埋下伏筆,同時融入收集體驗的小游戲,可憑分享或截圖兌換相應紀念品。
這部分通過h5來實現,其中畫面效果通過WHEE生成水墨風格的圖。掃碼可預覽效果。
2、探索與參與:深度互動的核心體驗
游客進入博物館后,通過沉浸式體驗和互動設計,打造沉浸感更強、趣味性更高的游覽過程。
-
迎賓互動:來到博物館后,可以通過博物館IP形象(如虛擬導覽員或吉祥物)迎接游客。結合AR技術,游客可以在博物館入口與虛擬形象合影,獲取“數字門票”或紀念照片等,紀念照片也可兌換實體照片,掃描出AR效果。
-
沉浸式文物講解:通過手機掃描,游客可以看到文物的動態復原效果,例如古建筑的完整模型或文物使用的場景模擬,同時配以AI生成的多語言講解。
-
互動任務與游戲化體驗:基于AR的互動任務,例如通過“掃描”展品解鎖隱藏信息、完成知識問答獲得虛擬勛章,增強參與感和趣味性。
也可以將創作好的IP形象進行延展設計,比如現在流行的毛絨質感玩偶等。
3、留念與傳播:延續體驗的數字化創新
在游客游覽結束,準備離開博物館,同樣可以通過AI和AR,來延續體驗,同時可以為博物館更好的宣傳,同時將博物館體驗從現場延展至游客的日常生活中,提升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
文創品的數字化衍生:文創產品不只是靜態商品,還可以結合AR技術,展現動態效果。例如,購買的明信片或手賬,通過手機掃描后可看到展品的3D動畫或解鎖特別故事。
-
數字紀念與分享:游客可以通過在進門迎賓處拍攝的紀念照兌換成實體照片,掃描可以生成屬于自己的“數字博物館之旅”,包括虛擬合影、個性化的游覽報告等,方便他們在社交媒體分享,形成二次傳播。
-
虛擬博物館擴展:游客回到家后,仍可通過線上平臺探索未參觀的展覽區域,或者解鎖更多數字展品,延續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同時可以出版衍生書本等。
014
二、總結:
因時間有限,最終實現效果還可以優化。寫完這篇文章感覺更像之前給甲方做的創意提案。當然,博物館只是一個切入點,可以是一個景區、一個商場、甚至是一座城市,都可以套用上述形式,這只是我個人能夠想到的方向,其實還有很多形式可以結合。比如實景游戲劇本創作,將歷史、趣味解謎和實景巧妙融合,或者線上官網甚至是傳統紙媒,出版相關的探索解謎互動游戲,讓游客在游覽期間感受到虛擬和現實結合的沉浸式互動體驗。
我也曾有幸在文化創意文旅行業中工作了3年多,如今借助AI技術,希望傳統文旅能夠煥發新生,以更具創意和趣味的方式,讓每一位參與者真正感受到文化“活”起來的魅力,也為文化傳播打開更多創新之門。
更多原創AI教程文章:
👉AIGC實踐|AI助力微短劇創作全流程
👉AIGC實踐|AI助力廣告片創作全流程
👉AIGC實踐|AI助力文旅短視頻創作全流程
👉 AIGC實踐|用AI工具打造動態有聲繪本
👉 AIGC實踐|探索用AI實現粘土風小游戲開發全流程
👉 AIGC實踐|用AI制作視頻短片創作全流程
👉 AIGC實踐|探索用AI實現包裝設計全流程
👉AIGC實踐|AI助力一張照片生成百變寫真集
👉 AIGC系列課程|靈圖AI基礎講解及實踐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