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 什么是C-NCAP?
- C-NCAP 評測標準
- C-NCAP評測維度
- 三大維度的評測場景及對應分數
- 評星標準
- 自動駕駛相關評測場景
- 評測方法及評測標準
- AEB VRU——評測內容(測什么?)
- AEB VRU——評測方法(怎么測?)
- 車輛直行與前方縱向行走的行人測試場景(CPLA)
- 車輛直行與前方遠端被遮擋的穿行的行人測試場景(CPFAO)
- 車輛直行與前方近端被遮擋的穿行的兒童測試場景(CPNCO)
- 車輛左轉與前方近端穿行的行人測試場景(CPTA-LN)
- 車輛左轉與前方遠端穿行的行人測試場景(CPTA-LF)
- 車輛右轉與前方遠端穿行的行人測試場景(CPTA-RF)
- 車輛直行與前方近端被遮擋的穿行的電動自行車測試場景(CBNAO)
- 車輛直行與前方縱向行駛的電動自行車測試場景(CBLA)
- 車輛直行與前方遠端被遮擋的穿行的踏板摩托車測試場景(CSFAO)
- 車輛左轉與前方對向行駛的踏板摩托車測試場景(CSTA-LN)
- 車輛右轉與近端穿行的踏板摩托車測試場景(CSTA-RN)
- AEB VRU——評分標準(怎么打分?)
- AEB C2C——評測內容(測什么?)
- AEB C2C——評測方法(怎么測?)
- 車輛直行與前方靜止目標車輛測試場景(CCRs)
- 車輛高速直行與前方靜止目標車輛測試場景(CCRH)
- 車輛直行與前方橫穿目標車輛測試場景(C2CSCP)
- 車輛直行與前方被遮擋的橫穿目標車輛測試場景(C2CSCPO)
- 車輛左轉與對向目標車輛測試場景(CCFT)
- AEB C2C——評分標準(怎么打分?)
- AEB False Reaction——評測內容(測什么?)
- AEB False Reaction——評測方法(怎么測?)
- 車輛直行經過前方運動的行人
- 車輛直行經過對向運動的二輪車
- 車輛直行避讓本車道前方靜止車輛
- 車輛直行經過單側順序停放的車輛
- 車輛直行經過雙側順序停放的車輛
- 車輛轉彎經過彎道外側行人
- 車輛直行前方行人橫穿終止
- 車輛交叉路口左轉遇到前方靜止車輛
- 車輛直行遇到前方右轉車輛
- 車輛彎道行駛超越相鄰車道車輛
- AEB False Reaction——評分標準(怎么打分?)
- LSS——評測內容(測什么?)
- LSS——評測方法(怎么測?)
- LKA直線路虛線偏離測試
- LKA實線偏離測試
- ELK車輛超車測試
- LSS——評分標準(怎么打分?)
- 可選審核項——評測內容(測什么?)
- 可選審核項——評測方法(怎么測?)
- 交通信號識別(TSR)測試
- 車道偏離預警(LDW)測試
- 智能限速系統(ISLS)測試
- 盲區監測系統(BSD)測試
- 車輛開門預警(DOW)測試
- 后方交通穿行提示系統(RCTA)測試
- 可選審核項——評分標準(怎么打分?)
什么是C-NCAP?
C-NCAP名為中國新車評價規程,專門針對量產車型的安全性進行評測
C-NCAP 評測標準
C-NCAP評測維度
- 乘員保護版塊
- VRU保護版塊
- 主動安全版塊
三大維度的評測場景及對應分數
由于乘員保護版塊中無自動駕駛相關功能測評,此處不做分析,僅對其它兩項作拆分:
評星標準
將三大評測維度的得分率乘以各自權重算出綜合得分率,按照綜合得分率進行星級評定
維度 | 2024 |
---|---|
乘員保護版塊 | 54% |
VRU保護版塊 | 25% |
主動安全版塊 | 21% |
自動駕駛相關評測場景
上面提到乘員保護版塊中無自動駕駛相關功能評測,VRU保護版塊和主動安全版塊中是有的,但不都是跟自動駕駛有關的場景,所以此處更一步精簡場景,將只跟自動駕駛有關的功能評測場景拆解出來,我們可以看到VRU保護版塊總分是39分,跟自動駕駛有關的只有24分;;主動安全版塊總分是34分,跟自動駕駛有關的只有21.2分;
評測方法及評測標準
上面我們已經把跟自動駕駛有關的場景梳理出來了,在詳細解析每個場景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我們拿到這些場景之后,需要測什么以及怎么測還有就是測出來之后怎么打分
AEB VRU——評測內容(測什么?)
AEB VRU——評測方法(怎么測?)
車輛直行與前方縱向行走的行人測試場景(CPLA)
CPLA場景下,行人以5km/h的速度以與車輛行駛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動。VUT分別以20~80km/h 的速度測試,其中20km/h、40km/h測試AEB功能,60km/h、80km/h測試FCW功能,碰撞位置在25%處,對應圖O.11、O.12中的“C”點。CPLA測試場景分別進行白天和夜晚測試,在夜晚測試時,無路燈輔助照明,VUT開啟近光燈,在對向車道距離碰撞點0m處,OV停放在車道中間,開啟近光燈。OV應為普通大批量生產的汽車,軸距應滿足2.3m~2.9m的范圍要求。
車輛直行與前方遠端被遮擋的穿行的行人測試場景(CPFAO)
CPFAO 場景下,行人以6.5km/h的速度以與車輛行駛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動。VUT分別以20km/h、40km/h 和 60km/h 的速度測試。碰撞位置在25%處,對應圖O.14中的“C”點
車輛直行與前方近端被遮擋的穿行的兒童測試場景(CPNCO)
CPNCO場景下,兒童以5km/h的速度以與車輛行駛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動。VUT分別以
20km/h、40km/h 和 60km/h 的速度測試。碰撞位置在25%處,對應圖O.13中的“C”點。對于障礙車輛OV應為普通大批量生產的汽車,軸距應滿足2.3m~2.9m的范圍要求
車輛左轉與前方近端穿行的行人測試場景(CPTA-LN)
CPTA-LN 場景下,行人以5km/h的速度自相對車輛行駛方向的右側向左側移動。VUT
分別以10km/h、20km/h、30km/h 的速度左轉測試。碰撞位置在50%處,對應圖O.15中的“C”點。VUT轉向路徑的具體參數設置參考附錄L中“表L.7CCFT場景VUT轉向路徑參數表”
車輛左轉與前方遠端穿行的行人測試場景(CPTA-LF)
CPTA-LF 場景下,行人以6.5km/h的速度自相對車輛行駛方向的左側向右側移動。VUT分別以10km/h、20km/h、30km/h 的速度測試。碰撞位置在50%處,對應圖O.16中的“C”點。VUT轉向路徑的具體參數設置參考附錄L中“表L.7CCFT場景VUT轉向路徑參數表”
車輛右轉與前方遠端穿行的行人測試場景(CPTA-RF)
CPTA-RF 場景下,行人以6.5km/h的速度自相對車輛行駛方向的左側向右側移動。VUT分別以10km/h、20km/h的速度測試。碰撞位置在50%處,對應圖O.17中的“C”點
車輛直行與前方近端被遮擋的穿行的電動自行車測試場景(CBNAO)
CBNAO場景下,電動自行車以15km/h的速度以與車輛行駛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動。VUT分別以20km/h、40km/h和60km/h的速度測試。碰撞位置在50%處,對應圖O.25中的“C”點
車輛直行與前方縱向行駛的電動自行車測試場景(CBLA)
CBLA 場景下電動自行車以15km/h的速度以與車輛行駛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動。VUT分
別以20-80km/h 的速度測試,其中20km/h、40km/h測試AEB 功能,60km/h、80km/h 測試FCW功能,碰撞位置在25%處,對應圖O.27中的“C”點
車輛直行與前方遠端被遮擋的穿行的踏板摩托車測試場景(CSFAO)
CSFAO場景下,踏板摩托車以20km/h的速度以與車輛行駛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動。VUT分別以20km/h、40km/h和60km/h的速度測試。碰撞位置在50%處,對應圖O.26中的“C”點
車輛左轉與前方對向行駛的踏板摩托車測試場景(CSTA-LN)
CSTA-LN 場景下踏板摩托車以20km/h的速度以與車輛行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VUT分別以10km/h、20km/h、30km/h 的速度測試。碰撞位置在50%處,對應圖O.28中的“C”點
車輛右轉與近端穿行的踏板摩托車測試場景(CSTA-RN)
CSTA-RN 場景下踏板摩托車以20km/h的速度以與車輛行駛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動。VUT分別以10km/h、20km/h的速度測試。碰撞位置在車輛右前處,對應圖O.29中的“C”點
AEB VRU——評分標準(怎么打分?)
AEB VRU_Ped 系統的得分前提條件是:
(1)CPFAO-25 場景下,AEBVRU_Ped系統應能從10km/h的車速開始工作(報警或
制動)
(2)能檢測到速度為3km/h的行人,并且在CPFAO-25場景下,車速為20km/h時,
系統對車速有減免作用。
(3)只有FCW報警功能時,AEBVRU_Ped系統不得分
AEB C2C——評測內容(測什么?)
AEB C2C——評測方法(怎么測?)
車輛直行與前方靜止目標車輛測試場景(CCRs)
CCRs 測試場景下,GVT在VUT行駛路徑上,VUT按照規劃路徑行駛,如圖L.5所示。VUT分別以20km/h、30km/h和40km/h的速度測試AEB功能,以50km/h、60km/h、70km/h和80km/h的速度測試FCW功能
車輛高速直行與前方靜止目標車輛測試場景(CCRH)
CCRH測試場景下,GVT可具備C-V2X網聯通信能力,且具備第三方電子認證服務機
構認可的互信能力,GVT、VT和VUT在同一車道,VUT與VT以相同的速度保持固定的相對距離沿車道中間勻速行駛,在距離為A時,達到穩定車速,測試車速分別為80km/h、120km/h,對應兩者之間的距離A分別為50m、100m,如圖L.6所示。當VT和GVT車頭的距離B分別達到49m、73m時VT由左側或右側切出至相鄰車道,VT車頭位置與GVT車頭位置平行,切出過程持續時間為2.2s
車輛直行與前方橫穿目標車輛測試場景(C2CSCP)
C2CSCP測試場景下,VUT和GVT分別按照各自路徑行駛,兩車路徑相互垂直。VUT
分別以30km/h和40km/h的速度測試AEB功能,以50km/h和60km/h的速度測試FCW功能,GVT分別以20km/h、30km/h、40km/h和50km/h的速度進行測試。如圖L.8所示
車輛直行與前方被遮擋的橫穿目標車輛測試場景(C2CSCPO)
C2CSCPO測試場景下,VT1、VT2、VT3為3輛靜止車輛,是普通大批量生產的汽車,軸距應滿足2.3m~2.9m的范圍。GVT可具備C-V2X網聯通信能力,且具備第三方電子認證服務機構認可的互信能力,VT1、VT2、VT3不做要求。VUT以所在車道的中心線為軌跡行駛,GVT沿垂直于VUT方向移動且以車道中心線為行駛軌跡,VUT分別以50km/h和60km/h的勻速行駛開展測試,GVT分別以40km/h和50km/h的速度進行測試。如圖L.9所示
車輛左轉與對向目標車輛測試場景(CCFT)
CCFT測試場景下,VUT和GVT分別按照各自路徑行駛,其中VUT為左轉,GVT對向
直行。碰撞位置為GVT地面矩形投影左前角與VUT最前端中點的重合點。VUT轉向時需開啟左側轉向燈,轉向燈開啟時刻不晚于轉向開始時刻前2s。如圖L.10所示。VUT分別以10km/h、20km/h和30km/h的速度測試AEB功能。對于VUT各個速度點的測試,GVT分別以20km/h、40km/h和50km/h的速度進行測試
AEB C2C——評分標準(怎么打分?)
AEB False Reaction——評測內容(測什么?)
AEB False Reaction——評測方法(怎么測?)
車輛直行經過前方運動的行人
在本測試場景下,VUT以30km/h的速度沿直線行駛,行人目標在VUT路徑右側以5km/h的速度向前移動,其朝向與VUT行進方向相同。在VUT經過行人目標時,保證VUT車身最外緣(近行人目標側,不包括外后視鏡)與行人最外側(近VUT側)之間的橫向距離為0.5m。當VUT最前緣與行人目標的縱向距離為100m時試驗開始,當VUT車身完全經過行人目標時,試驗結束
車輛直行經過對向運動的二輪車
在本測試場景下,VUT以30km/h的速度沿直線行駛,二輪車目標在VUT路徑左側以
10km/h 的速度向前移動,其朝向與VUT行進方向相反。在VUT經過二輪車目標時,保證VUT車身最外緣(近二輪車目標側,不包括外后視鏡)與二輪車(包含駕駛員)最外緣(近VUT側,不含后視鏡)之間的橫向距離為0.5m。當VUT最前緣與目標二輪車最后緣的縱向距離為100m時試驗開始,當VUT車身完全經過二輪車目標時,試驗結束
車輛直行避讓本車道前方靜止車輛
在本測試場景下,VUT以40km/h的速度沿直線行駛,一個靜止的車輛目標被放置在VUT路徑上,重疊率為100%,其朝向與VUT行進方向相同。VUT在接近目標車時開始向左側鄰車道轉向避讓。當VUT開始轉向時,對目標車的TTC≤4.2s。在換道過程中,VUT的速度保持40km/h,當VUT與目標車的重疊率為0%時,對目標車的TTC≤3.3s。當VUT與目標車距離為100m時開始試驗,當VUT車身完全經過目標車時,試驗結束
車輛直行經過單側順序停放的車輛
在本測試場景下,VUT以20km/h的速度沿直線行駛,經過路徑一側停放的三輛靜止目
標車輛,目標車之間的縱向距離為1.0m。在VUT經過靜止目標車輛時,第一、二輛目標車最外緣(近VUT側,不含后視鏡)與VUT車身最外緣(近目標車側,不含后視鏡)之間的橫向距離為0.8m,第三輛目標車最外緣(近VUT側,不含后視鏡)與VUT車身最外緣(近目標車側,不含后視鏡)之間的橫向距離為0.5m。在第一、二輛目標車中間放置一個靜止的行人目標,朝向目標車路徑一側,行人目標最外緣與第三輛目標車最外緣平齊。當VUT最前緣與第一輛目標車輛最后緣的縱向距離為100m時試驗開始,當VUT車身完全經過三輛目標車時,試驗結束
車輛直行經過雙側順序停放的車輛
在本測試場景下,VUT以20km/h的速度沿直線行駛,經過路徑兩側停放的四輛靜止目
標車輛,同側目標車之間的縱向距離為2.0m。左右兩側車輛在縱向上錯位擺放,左側第一輛目標車車頭最外緣超過右側第二輛目標車車尾最外緣1.0m。在VUT經過靜止目標車輛時,左右兩側第一輛目標車最外緣(近VUT側,不含后視鏡)與VUT車身最外緣(近目標車側,不含后視鏡)之間的橫向距離為0.8m,左右兩側第二輛目標車最外緣(近VUT側,不含后視鏡)與VUT車身最外緣(近目標車側,不含后視鏡)之間的橫向距離為0.5m。當VUT最前緣與右側第一輛目標車輛最后緣的縱向距離為100m時試驗開始,當VUT車身完全經過四輛目標車時,試驗結束
車輛轉彎經過彎道外側行人
在本測試場景下,VUT以30km/h的速度向道路外緣半徑為30m的彎道行駛,一個靜止
的行人目標被放置在車道外緣和VUT路徑中心線延伸的交點上,行人朝向沿車道外緣切線方向,與車輛行駛方向相同。VUT在進入彎道前制動減速,使之在開始轉彎時,車速≥22km/h,對靜止行人目標的TTC≤1.6s。在彎道中,VUT行駛在外側車道中間。之后,VUT繼續以≥22km/h 的恒定速度在彎道內轉彎。當VUT與行人目標的重疊率變為0%時,對行人目標的TTC≤1.1s。當 VUT 距離彎道起始處為100m時試驗開始,當VUT車身完全經過行人目標時,試驗結束。
車輛直行前方行人橫穿終止
在本測試場景下,VUT以30km/h的速度測試,在車輛右側放置護欄,護欄邊緣(近試
驗車側,不包括底座)到車輛車身最外緣(近護欄側,不包括外后視鏡)的距離為0.5m,護欄總長度不少于10m。行人以5km/h的速度以與車輛行駛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動,在接近護欄時行人停止,行人停止后其輪廓最外緣距離車輛車身最外緣(近行人側,不包括外后視鏡)的距離為0.5m。行人停止時,VUT對行人的TTC≤1.4s。行人路徑總長度為5m,其中加速段和減速段各1m,勻速3m。當VUT距離行人軌跡100m時試驗開始,當VUT車身完全通過行人目標時,試驗結束
車輛交叉路口左轉遇到前方靜止車輛
在本測試場景下,VUT以30km/h的速度向交叉路口行駛,一輛靜止的目標車擺放在VUT對向鄰車道,目標車左前側與其車道線外緣平齊,目標車與其車道線的夾角為20±10°(如圖L.21)。VUT在開始左轉向時制動減速至≥16km/h,與迎面車輛目標的TTC≤2.8s。VUT在十字路口左轉過程中,速度降低到≥10km/h。當VUT與對向車輛的重疊率變為0%時,與對向車輛的TTC≤1.7s。當VUT距離目標車100m時試驗開始,當VUT完成左轉彎時,試驗結束。
VUT轉向路徑的具體參數設置如下:
車輛直行遇到前方右轉車輛
在本測試場景下,VUT跟隨前方VT,均以40km/h的速度在直路上行駛。之后VT通過
制動減速至10km/h以在拐角處右轉,VUT也通過制動減速以與VT保持適當距離。當VT開始向右轉彎時,VUT的速度不小于26km/h,與VT的TTC≤4.7s。之后,VUT減速至≥20km/h的速度,然后勻速行駛。當VUT與VT的重疊率變為0%時,VUT對VT的TTC≤2.5s。
VT轉向路徑的具體參數設置如下:弧線部分半徑為12m,角度為90°
車輛彎道行駛超越相鄰車道車輛
此場景下,VUT在內側車道以25km/h的速度向外緣半徑為30m的彎道行駛,在過彎過
程中沿自車道中央行駛,并超越右側車道靜止的目標車,目標車擺放在外側車道中央,目標車車尾中心在VUT路徑延長線上。VUT開始轉彎時,對目標車的TTC≤1.9s。當VUT距離彎道起始處為50m時試驗開始,當VUT車身完全經過鄰車道目標車輛時,試驗結束
AEB False Reaction——評分標準(怎么打分?)
LSS——評測內容(測什么?)
LSS——評測方法(怎么測?)
LKA直線路虛線偏離測試
在LKA虛線測試場景下,VUT將以0.3m/s、0.5m/s的橫向偏離速度,分別左右兩側偏
離虛線進行測試,如圖L.27、圖L.28所示
LKA實線偏離測試
在LKA實線測試下,VUT將以0.3m/s、0.5m/s的橫向偏離速度,分別左右兩側偏離實線進行測試,如圖L.29、圖L.30所示
ELK車輛超車測試
GVT在VUT左側相鄰的車道上以直線路徑與VUT同向行駛。目標車的直線路徑距離中
心虛線到靠近VUT車道標記的內側1.8米。在ELK系統不工作時,目標車輛前緣與VUT的撞擊點位于VUT的后軸。ELK車輛超車測試場景中,VUT以0.6m/s的橫向偏離速度向左側偏離,進行有意識變道的測試。VUT有意識變道測試時,需在Tsteer前至少1s打轉向燈。VUT以70km/h,GVT以80km/h的速度行駛,如圖L.32所示
LSS——評分標準(怎么打分?)
可選審核項——評測內容(測什么?)
可選審核項——評測方法(怎么測?)
交通信號識別(TSR)測試
在測試過程中道路交通信號燈設置為紅色,VUT按照規劃行駛路徑沿車道中心線行駛,分別在直行道以40km/h,50km/h和60km/h,右轉道以20km/h的速度測試TSR功能,VUT右轉時需提前開啟右轉向燈,轉向燈開啟時刻不晚于轉向開始時刻前2s,如圖L.33所示
車道偏離預警(LDW)測試
測試場景1:直道偏離測試
在LDW直道測試中,VUT行駛車速為80km/h,并以0.6m/s、0.7m/s的橫向偏離速度分
別左、右兩側偏離實線進行測試,如圖L.35、圖L.36所示
測試場景2:彎道偏離測試
VUT的行駛道路為一段直道連接半徑為500m的彎道。VUT以80km/h的速度直線行駛,如圖L.37所示
智能限速系統(ISLS)測試
測試場景1:智能限速顯示ISLD測試
測試道路為至少包含一條車道的長直道,并于該路段道路一側設置限速標志牌(40km/h,80km/h),如圖L.39 所示。測試車輛在車道中央沿直線行駛,選擇車道時應滿足車輛縱向中心線與道路一側標志牌立柱的橫向距離在≤5m。試驗開始時,車輛以低于限制速度(5±1)km/h 的車速行駛;車輛尾部平面距離限速標志牌至少100m時試驗開始,車輛尾部平面越過限速標志牌時試驗結束
測試場景2:智能限速提示ISLI測試
測試道路為至少包含一條車道的長直道,并于該路段道路一側設置限速標志牌(40km/h,80km/h),如圖L.40 所示。測試車輛在車道中央沿直線行駛,選擇車道時應滿足車輛縱向中心線與道路一側標志牌立柱的橫向距離在≤5m。試驗開始時,車輛以高于限制速度(10±1)km/h 的車速行駛;車輛尾部平面距離限速標志牌至少100m時試驗開始,車輛尾部平面越過限速標志牌時試驗結束
盲區監測系統(BSD)測試
測試場景1:BSD C2C直線道路目標車超越試驗車輛測試
試驗車輛以50km/h速度勻速直線行駛,目標車輛以60km/h速度勻速直線行駛并保持與試驗車輛的橫向距離為1.5m(兩車近車側,不包括后視鏡),目標車輛從側后方駛入試驗車輛盲區,如圖L.42所示。當試驗車輛后端與目標車輛前端的縱向距離為33m時,試驗開始,當目標車輛的前緣超越試驗車輛圖L.41所示C線3m時,試驗結束。單側試驗完成后在試驗車輛另一側重復進行該試驗
測試場景2:BSD C2C直線道路目標車輛并道試驗車輛場景測試
試驗車輛以50km/h速度勻速直線行駛,目標車輛以50km/h速度行駛并保持與試驗車
輛的橫向距離為6.5米(兩車近車側,不包括后視鏡)。當目標車輛越過圖L.41所示B線,且完全在C線之后時,以(0.5±0.25)m/s的側向速度分別從試驗車輛側后方進行變道,直至兩車的橫向距離為1.5m(兩車近車側,不包括后視鏡)。變道完成后,確保目標車輛仍然越過B線且完全在C線之后,目標車輛至少保持直線行駛300ms,然后變道返回最初相對位置,試驗結束,如圖L.43所示。單側試驗完成后在試驗車輛另一側重復進行該試驗
測試場景3:BSD C2TW直線道路二輪車超越試驗車輛測試
試驗車輛以30km/h速度勻速直線行駛,踏板式摩托車目標以40km/h速度勻速直線行駛,由側后方駛入試驗車輛盲區并超越試驗車輛。行駛過程中應保持踏板式摩托車目標最外緣(近試驗車側,不含后視鏡)與試驗車輛中心線之間的距離為2.0m~3.5m。當試驗車輛后端與踏板式摩托車目標前端的縱向距離為33m時試驗開始,當踏板式摩托車目標超越圖L.41中C線3m時試驗結束,如圖L.44所示。單側試驗完成后在試驗車輛另一側重復進行該試驗
測試場景4:BSD C2TW直線道路二輪車并道試驗車輛測試場景
試驗車輛和踏板式摩托車目標均以25km/h的速度勻速直線行駛,行駛過程中應保持踏
板式摩托車目標的最外緣(近試驗車側,不含后視鏡)與試驗車輛中心線之間的橫向距離為7.5m。當踏板式摩托車目標越過圖L.41中的B線,且完全在C線之后時,以(0.5±0.25)m/s 的側向速度從試驗車輛側后方進行變道,直至踏板式摩托車目標的最外緣(近試驗車側,車輛另一側重復進行該試驗。不含后視鏡)與試驗車輛中心線之間的橫向距離為2.5m,踏板式摩托車目標至少保持直線行駛300ms,然后變道返回最初相對位置,試驗結束,如圖L.45所示。單側試驗完成后在試驗
車輛開門預警(DOW)測試
測試場景1:目標車輛直線超越試驗車輛測試
在安全帶處于未扣緊狀態下進行試驗。目標車輛以30km/h速度行駛,從平行于試驗車
輛軸線方向沿直線超越靜止試驗車輛。試驗車輛和障礙車中心軸線平行且最外緣(不包括后視鏡)平齊,最外緣與目標車輛最外沿橫向距離1m(近車側不含后視鏡),試驗車輛和障礙車縱向距離為2m。碰撞參考點為所開車門處于關閉狀態時的最后端。試驗車輛駕駛員位車門開啟且車門與車身夾角盡量最小并保持靜止。目標超越試驗車輛A線3±0.5m時,試驗結束。車輛處于熄火(下電、靜置)狀態后180s內,DOW系統功能應處于激活狀態
測試場景2: 電動自行車目標直線超越試驗車輛測試
在安全帶處于未扣緊狀態下進行試驗。電動自行車目標以15km/h速度行駛,從平行于
試驗車輛軸線方向沿直線超越靜止試驗車輛。試驗車輛和障礙車中心軸線平行且最外緣(不包括后視鏡)平齊,最外緣與電動自行車目標中心線橫向距離1m(近車側不含后視鏡),試驗車輛后端和障礙車前端縱向距離為2m,如圖L.49所示。碰撞參考點為所開車門處于關閉狀態時的最后端。針對試驗車輛駕駛員位、右后側乘員位開展試驗,車門開啟且車門與車身夾角盡量最小并保持靜止。電動自行車目標超越試驗車輛A線3±0.5m時,試驗結束
測試場景3:踏板摩托車目標直線超越試驗車輛測試
在安全帶處于未扣緊狀態下開始試驗。踏板式摩托車目標以20km/h速度行駛,從平行
于試驗車輛軸線方向沿直線超越靜止試驗車輛。試驗車輛和障礙車中心軸線平行且最外緣(不包括后視鏡)平齊,最外緣與踏板摩托車中心線橫向距離1m(近車側,不包含后視鏡),試驗車輛后端和障礙車前端縱向距離為2m,如圖L.49所示。碰撞參考點為所開車門處于關閉狀態時的最后端。針對試驗車輛駕駛員位、右后側乘員位開展試驗,車門開啟且車門與車身夾角盡量最小并保持靜止。踏板式摩托車目標超越試驗車輛A線3±0.5m時,試驗結束
后方交通穿行提示系統(RCTA)測試
測試場景1:后方兒童穿行測試場景
VUT中軸線平行于X軸,且VUT車身最后端與車位線齊平。VUT兩側各放置一臺障礙
車輛OV,障礙車輛OV靠近試驗車輛VUT的車身最外緣(不包括外后視鏡)與試驗車輛VUT靠近障礙車輛OV的車身最外緣(不包括外后視鏡)距離為0.7m,障礙車輛OV車身后端與VUT車身最后端沿X軸方向的距離為0.5m,如圖L.50所示。
試驗開始時,試驗車輛應掛倒檔,方向盤處于零位自由行程范圍內,并居中靜止在本車車位;兒童以5km/h的速度以與車輛行駛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動。分別開展目標兒童相對試驗車輛從左到右穿行試驗和從右到左穿行試驗各一次
測試場景2:后方踏板式摩托車穿行測試場景
VUT中軸線平行于X軸,且VUT車身最后端與車位線齊平。VUT兩側各放置一臺障礙車輛OV,障礙車輛OV靠近試驗車輛VUT的車身最外緣(不包括外后視鏡)與試驗車輛VUT靠近障礙車輛OV的車身最外緣(不包括外后視鏡)距離為0.7m,障礙車輛OV車身后端與VUT車身最后端沿X軸方向的距離為0.5m,如圖L.51所示。
試驗開始時,試驗車輛應掛倒檔,方向盤處于零位自由行程范圍內,并居中靜止在本車車位;踏板式摩托車以20km/h的速度以與車輛行駛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動。分別開展目標踏板式摩托車相對試驗車輛從左到右穿行試驗和從右到左穿行試驗各一次
測試場景3:后方電動自行車穿行測試場景
VUT中軸線平行于X軸,且VUT車身最后端與車位線齊平。VUT兩側各放置一臺障礙
車輛OV,障礙車輛OV靠近試驗車輛VUT的車身最外緣(不包括外后視鏡)與試驗車輛VUT靠近障礙車輛OV的車身最外緣(不包括外后視鏡)距離為0.7m,障礙車輛OV車身后端與VUT車身最后端沿X軸方向的距離為0.5m,如圖L.52所示。
試驗開始時,試驗車輛應掛倒檔,方向盤處于零位自由行程范圍內,并居中靜止在本車車位;電動自行車以15km/h的速度以與車輛行駛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動。分別開展目標電動自行車相對試驗車輛從左到右穿行試驗和從右到左穿行試驗各一次
可選審核項——評分標準(怎么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