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5 TCP/IP 網絡模型有哪幾層?(二)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網絡模型有四部分構成,有應用層、傳輸層、網絡層、網絡接口層。
生成了 IP 頭部之后,接下來要交給網絡接口層(Link Layer)在 IP 頭部的前面加上 MAC 頭部,并封裝成數據幀(Data frame)發送到網絡上。
IP 頭部中的接收方 IP 地址表示網絡包的目的地,通過這個地址我們就可以判斷要將包發到哪里,但在以太網的世界中,這個思路是行不通的。
什么是以太網呢?電腦上的以太網接口,Wi-Fi接口,以太網交換機、路由器上的千兆,萬兆以太網口,還有網線,它們都是以太網的組成部分。以太網就是一種在「局域網」內,把附近的設備連接起來,使它們之間可以進行通訊的技術。
以太網在判斷網絡包目的地時和 IP的方式不同,因此必須采用相匹配的方式才能在以太網中將包發往目的地,而 MAC 頭部就是干這個用的,所以,在以太網進行通訊要用到 MAC 地址。
MAC 頭部是以太網使用的頭部,它包含了接收方和發送方的 MAC 地址等信息,我們可以通過 ARP 協議獲取對方的 MAC 地址。
所以說,網絡接口層主要為網絡層提供「鏈路級別」傳輸的服務,負責在以太網、WiFi 這樣的底層網絡上發送原始數據包,工作在網卡這個層次,使用 MAC 地址來標識網絡上的設備。
四層的封裝格式
網絡接口層的傳輸單位是幀(frame),IP層的傳輸單位是包(packet),TCP 層的傳輸單位是段(segment),HTTP 的傳輸單位則是消息或報文(message)。但這些名詞并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分,可以統稱為數據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