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儲糧罐車運輸油罐混用事件持續發酵,食用油板塊集體躺槍。
消費者憤怒的火,怕是會讓食用油企們一點就著。
今天,我們聊聊“油”茅——金龍魚。
一邊是業內人士指出,油罐混用的現象普遍存在,另一邊是金龍魚回應稱,公司不存在不合規的現象。結果如何不重要,猜疑鏈已經形成,食品安全被再次聚焦,無論你有沒有問題,后續檢測、清洗的成本都要落在每一家行業內企業身上,對金龍魚比紙薄的利潤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數據顯示,2022年,金龍魚食用油市場規模占比為39.0%,一家獨占四成,是當之無愧的食用油龍頭。
遙遙領先的市場份額背后是金龍魚犧牲利潤的業績,歸屬凈利潤、扣非凈利潤連續三年下滑,收入增長也顯現頹勢。
業績不佳也總得找個說辭啊。比如:2022年,金龍魚把“增收不增利”歸咎于原料價格上漲;2023年金龍魚將營收利潤雙降歸咎于原材料價格下跌。
嗯,價格漲跌都是鍋,怎么都得請它給背好嘍。
我們仔細來看金龍魚的盈利能力,發現,金龍魚靠著“量大利薄”的策略,將公司做到了超2000億規模,但代價則是利潤微薄。近三年毛利率低于10%,
凈利率更是在1%-2%徘徊,
且由于上游原材料小麥、大豆都是大宗農作物,金龍魚不具備上游議價能力,上游成本難以控制。
加上近兩年魯花、福臨門、中糧等同行崛起激化行業競爭,各種價格戰搶奪市場份額及傳統食用油市場增長陷入瓶頸,金龍魚穩健增長的營收也在23年開始下滑。
而油這種東西,與飲料酒水等其他消費品不一樣,每個家庭的用量都相對固定,增量幾乎沒有,而中國的人口數量的趨勢擺在眼前。可以說,還想擴大份額,也就是搶別家蛋糕了。
金龍魚緩解困境的舉措主要集中在成本控制,一是用期貨套期保值對沖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但結果是三年大虧46億,
得感嘆一下做了不如不做;二是繼續擴張,通過規模化降低成本。
但是如果銷量沒有上去,量產的產品又會帶高存貨量。
真是感覺怎么做也不對。
毛利率不升反降,還導致公司的資產負債率的攀升,借款總額2023年創下新高達到1156億元,資產負債率超過60%。
老路實在走不下去,那就只能講新故事。目前,金龍魚正將產品線逐漸拓展至調味品、中央廚房等高毛利領域,涵蓋醬油、醋、預制菜、半成品等產品。
但調味品和預制菜的競爭強度絲毫不弱于糧油,即便是金龍魚這樣的巨頭也很難卷的動了。
所以,留給金龍魚突圍的時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