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最保險的辦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你想要的那個東西。今天仔細想了想這句話,他其實說的是無數成功人士的心聲 —— “我配得上!”
美劇《絕命毒師》有個導演叫文斯·吉里根(Vince Gilligan),有一次接受GQ雜志的采訪,記者問他你們的成功秘訣是什么?他就說了一段比芒格說的更有意思的話: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把一張紙團成一團,根本不瞄準,隨隨便便往遠處的垃圾桶一扔,就扔進去了?下次你想再這么扔一次,精確瞄準,百般努力,可是怎么都進不了。……我們為了拍這個劇,每個人都付出了全部的努力,我們想讓它是人類所能做到的最好的電視劇……但是你知道嗎?隔壁《老爸說了算》(According toJim)劇組也是這么投入的……那為什么非得是我們這個劇大獲成功了呢?我真想知道為什么,這樣下次我還有機會在電視業再拼一把。可是說實話,現在這個片能成我已經是偷著樂了。
他說的成功經驗,叫運氣。
運氣可以放大
假設存在兩個人,A 與 B 的天賦、努力程度以及見識水平完全相同,只是 A 的運氣要比 B 好上那么一些,大概好 5%左右吧。
那么,若是經過一些時日,A 的個人收入會比 B 高出多少呢?也會是 5%嗎?
事實并非如此。在我看來,更為合理的答案應該是 500%,甚至可能更高。
人類社會屬于非線性的繁雜系統,這也就表明初始條件僅僅好那么一丁點,最終的結果并非是按比例只稍稍好一些,而是極有可能不成比例地將初始的優勢進行大幅度放大。
就好比有一對極其出色的雙胞胎姐妹,高考那日妹妹正常發揮,而姐姐卻不幸因感冒致使發揮失常——那么二十年過后,或許妹妹能夠獲得一個諾貝爾化學獎,而姐姐則可能是某個化工廠的工人。
1998年,吳宗憲舉辦了一場歌唱比賽。
當時年僅19歲的周杰倫參加了比賽,但因為臺風不佳沒有進入決賽。
這本可能是故事的結束,但吳宗憲恰好聽到了周杰倫在后臺彈鋼琴,對他的才華印象深刻。
這個偶然的機會讓吳宗憲決定給周杰倫一個機會,邀請他擔任詞曲創作人。
這可以說是周杰倫職業生涯的起點,也是他的一個小小的"幸運"。
從這個初始的機會開始,周杰倫開始為其他歌手創作歌曲。
他的才華很快得到認可,并在2000年推出了自己的首張專輯《Jay》。這張專輯取得了巨大成功,奠定了他在華語樂壇的地位。
之后,周杰倫不斷創新,融合中西方音樂元素,創造出獨特的"周氏風格"。
他的音樂影響力迅速擴大,不僅在音樂界,還延伸到電影、廣告等多個領域。如今,周杰倫已經成為亞洲流行音樂的標志性人物之一。
在人生的早期,關鍵節點上,好運氣就有這么大的放大效應。
而且這還不是個例,這還有大規模統計的效應。
加拿大心理學家羅杰·巴尼斯利(Roger Barnsley)在20世紀80年代發現。
他注意到加拿大職業冰球聯賽(NHL)中的球員出生日期存在明顯的不均衡分布。
研究發現:
-
在NHL中,將近30%的球員出生在一年的前三個月(1-3月),而只有10%左右出生在年底三個月(10-12月)。
-
這種分布并非偶然。加拿大青少年冰球的年齡分組通常以1月1日為界限。這意味著同一組中,1月出生的孩子比12月出生的孩子大將近一歲。
-
在青少年時期,這種年齡差異往往意味著身體發育和運動能力的優勢。這些"大"孩子更容易被選入精英隊伍,獲得更多的訓練機會和關注。
-
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初始的小優勢被不斷放大。更多的訓練leads to更好的技能,更多的成功經歷leads to更強的自信,最終導致職業生涯的巨大差異。
運氣可以積累
讓我們來瞧瞧運氣在蓋茨早期生涯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
蓋茨恰巧生于 1955 年。倘若他晚出生幾年,其青年時期便會與個人電腦的首輪浪潮擦肩而過;
-
要是早出生幾年,那時候的他就年齡過大了。
-
蓋茨的家庭條件不錯,更為有利的是他所上的那所私立高中,乃是當時全美國唯一一所為學生提供免費的、無限制的、能夠即時看到運算結果的計算機終端的中學 —— 那個時候絕大多數的大學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若沒有這個“即時反饋”的計算機終端,少年時期的蓋茨就無法“刻意練習”出如此出色的編程技術。
-
蓋茨選擇退學創業之時,正巧碰上 IBM 需要個人電腦的操作系統。
-
IBM 原本打算從其他公司購買操作系統,然而十分偶然地未能談妥。
-
蓋茨的公司去收購一個現有的操作系統 —— QDOS,對方公司的那個人不太懂行,竟然以五萬美元的價格就將其賣給他們了 —— 這才有了 MS-DOS,這位未來世界首富的第一桶金。
哪怕以上這些事情中有一件無法成立,蓋茨也必定無法成為世界首富。
這種運氣,相當于連續拋擲 20 次硬幣,每次都正面朝上。
你或許會講這種概率太小了,怎么可能會發生 —— 對于每一個特定的人而言確實很難發生,然而地球上有這么多的人,其中必然能夠找到一個人,在他身上就切實發生了。
這就如同說購買彩票中大獎的概率極其小,但是總歸會有人中大獎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