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堅持二十年如一日地積極試錯嗎?先說一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人物:克里斯托弗·哥倫布,他被稱為新大陸的發現者,是具有極高歷史地位的偉大航海家。
但是新大陸本來就不是所謂的“新”大陸,而是在4萬年前從白令海峽遷徙過去的亞洲人最先發現并在那片大陸上生活到了近代;即便是按照西方的記載來看,新大陸也并不是哥倫布最先發現的,而是被一個叫萊夫·埃里克斯的歐洲探險家所發現。
哥倫布之所以被稱為美洲大陸的發現者,是因為他第一次帶來了歐洲與美洲的持續接觸,并開創了大航海與殖民時代,因而被載入史冊。
馬可·波羅寫過一本《馬可·波羅游記》,這是一本從馬可·波羅的個人視角出發所看到或臆想到的一些道聽途書的旅行雜記。這本書在歐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對亞洲大陸文明富饒的描述讓一些充滿了冒險精神的冒險家或者“賭徒”們對東方的巨大財富充滿了向往,于是到東方國家如中國、印度、日本去“淘金”,變成了那個時代的航海家與冒險家們的夢想。著名的哥倫布與麥哲倫等,都是奔著這個目標來組織航海活動的,可見,“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所言不虛。
當時奧斯曼帝國已經把拜占庭帝國滅了,獨霸了地中海通往東方的商路,徹底堵住了歐洲國家從東方陸路到達中國的可能性,于是他們便向海洋擴張,使得從海上到達中國成為一種可能。
哥倫布最開始想合作的對象并不是西班牙,而是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實力較為雄厚的國家,但是當時的科學科普并不發達,地圓說還只是猜想。其他國家覺得哥倫布的這個想法和“地圓說”的理論并不完善,因此覺得哥倫布的這種想法過于冒險;同時哥倫布還提出了一些“私欲”——擔任“航海司令”,要求分給哥倫布10%的冒險收益,以及要求將哥倫布發現的國家的總督權賞賜給他的后代,所以他們一一拒絕了哥倫布。
哥倫布為此游說奔波了十幾年,終于,西班牙女王在哥倫布的游說下,兼之對來自東方的香料、瓷器與絲綢的向往,使得她說服了西班牙國王裴迪南二世同意為這次活動投入資源并承擔風險。但是,即使這樣,航海活動也沒有馬上進行,而是由于各種原因被延遲了6年之久,直到1492年,哥倫布才帶領3條百十來噸的船只開始他的航行。也就是前前后后哥倫布花費了二十多年堅持自己的夢想,不停游說才得以成行,毅力驚人。
哥倫布這次航行的首次登陸地點如果在理論上沒有錯誤的話,應該是在亞洲的最東方——日本,因為哥倫布從《馬可·波羅游記》中推算出來的數據是日本在中國東方30度,其次分別是中國和印度,哥倫布甚至帶著兩份西班牙女王的國書,一份是給《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的當時中國元朝的君主(此時中國已進入明朝中期),另一份則是帶給印度人的。
歷經70個晝夜的航行,哥倫布終于到達了第一塊陸地——古巴群島,哥倫布堅定地認為,這就是亞洲大陸。隨后哥倫布繼續航行,來到了今天的海地島。在對島的北岸進行了考察后,哥倫布決定返航,向西班牙國王報告他的發現。
在有了初步的收獲之后,西班牙王室對通過航海尋找東方有了更大的興趣。第二次出行的西班牙艦隊有了大幅增加,參加航海的人數超過1500人,包括各類技術人員甚至王室成員,而他們此行的目的則是要去印度建立新的殖民地。由于諸多原因,他們并沒有到達目的地,但是又發現了更多的島嶼。終于在第三次,他們發現了美洲大陸。
哥倫布的航海完全是依據“錯誤”的目標,“錯誤”的動機,“錯誤”的航向,到達了“錯誤”的大陸上。但是自此以后,歐洲開始進入了大航海時代,隨后又開始了罪惡的殖民時代與黑奴貿易以及“三角貿易”。貿易的發展、財富的積累、航海的需求都推動了西方科學技術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最終徹底推動西方擺脫中世紀的黑暗時代,先于其他地區和國家進入現代文明,奠定了今日西方國家主導世界的格局。
我們無從了解哥倫布他們在進行開創式的探索時經歷過什么,畢竟那時候大多數認為世界是有盡頭的,地球是圓的還只是猜測,大洋彼岸是什么誰都不知道。據說在初次航海時,對于巨大的未知,他們艦隊的船員們都充滿了極大的恐懼,甚至認為他們的船隊終將行駛到世界盡頭,進入深淵或者地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肯定同樣充滿了希望、失望與絕望,充滿了挫折、風雨雷暴與大潮。他們雖然沒有到達中國,但最終實現了他們錯誤的目標——發現了美洲大陸,整個西方也因此而獲益巨大。
任何一種開創性的工作,或許都避免不了“錯誤”,有很多發現甚至就是從“錯誤”開始的,因為你無法預料最終將到達哪里。這其實也是馬斯克所謂的第一性原理,普通人僅僅試錯一次就放棄了,他可能試錯至少二十次,從不放棄。在這個“試錯”的過程中,你將收獲到一些你可能從未預料過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