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幫助初學者建立起計算機網絡的基礎認知,從網絡的發展背景到網絡協議的分層模型,再到IP與MAC地址的基本概念,全面覆蓋第一階段學習重點。
📌 本節重點
- 了解計算機網絡的發展背景,掌握局域網(LAN)與廣域網(WAN)的基本概念;
- 初識網絡協議及其重要意義,理解 TCP/IP 五層模型;
- 理解網絡傳輸的基本流程,掌握封裝與分用的機制;
- 認識 IP 地址與 MAC 地址的作用與區別。
🌐 一、計算機網絡發展背景
1.1 從獨立到互聯
- 獨立模式:早期的計算機相互獨立,無法通信;
- 網絡互聯:多臺計算機通過網絡連接,實現數據共享與協作。
1.2 局域網(LAN)與廣域網(WAN)
- 局域網(LAN):通常用于學校、公司內部,通過交換機或路由器實現互聯;
- 廣域網(WAN):連接地理上相隔甚遠的主機,如互聯網本身;
- 實際上,“局域”和“廣域”的劃分是相對的。例如,中國的“局域網”可以看作某種程度上的“廣域網”。
📡 二、網絡協議初識
2.1 什么是“協議”?
“協議”就是通信時大家要遵守的規則和格式,就像人類語言中的語法。
?? 舉例:
計算機通過光信號和電信號傳遞 0 和 1,為了表達復雜數據,就必須約定好通信雙方的數據格式,這種“約定”就是協議。
2.2 為什么需要統一協議?
- 各廠商設備、操作系統各異;
- 為了實現不同設備之間的兼容通信,需要統一標準,這就是網絡協議的重要性。
🧱 三、網絡協議分層模型
3.1 為什么要“分層”?
通過“分層”的方式,復雜問題被拆分成多個層級,每層負責不同功能,具有模塊化、可替換、可維護性強等優點。
3.2 OSI七層模型(理論模型)
層級 | 名稱 | 功能概述 |
---|---|---|
7 | 應用層 | 為應用軟件提供網絡服務 |
6 | 表示層 | 數據格式轉換、加密、解密 |
5 | 會話層 | 管理會話連接 |
4 | 傳輸層 | 確保可靠的數據傳輸(如TCP) |
3 | 網絡層 | IP地址、路由選擇 |
2 | 數據鏈路層 | 數據幀傳輸、MAC地址識別 |
1 | 物理層 | 信號傳輸,如電纜、網卡 |
?? OSI模型理論完整,但在實踐中使用較少。我們更常用 TCP/IP 模型。
3.3 TCP/IP 五層模型(實用模型)
層級 | 名稱 | 功能簡述 | 示例設備 |
---|---|---|---|
5 | 應用層 | 提供服務如 HTTP/FTP/SMTP | 瀏覽器、客戶端 |
4 | 傳輸層 | TCP/UDP 協議,負責端到端通信 | |
3 | 網絡層 | IP協議,提供尋址與路由 | 路由器 |
2 | 數據鏈路層 | MAC地址識別、差錯檢測 | 交換機 |
1 | 物理層 | 物理媒介傳輸,如網線、電磁波 | 集線器(Hub) |
很多文獻中將物理層不單獨劃分,稱為 TCP/IP 四層模型。
🚀 四、網絡傳輸基本流程
4.1 數據傳輸路徑
- 同一網段:兩臺主機通過交換機互聯;
- 跨網段:數據經過路由器轉發到其他網段的主機。
4.2 封裝與分用
網絡通信中,每層協議為上層數據添加自己的首部信息(Header),這一過程稱為封裝。目標主機收到數據后,各層依次去除首部并交給上層處理,這叫分用。
🔍 數據命名對照:
協議層 | 數據單位名稱 |
---|---|
應用層 | 數據(Data) |
傳輸層 | 段(Segment) |
網絡層 | 數據報(Datagram) |
數據鏈路層 | 幀(Frame) |
物理層 | 比特流(Bits) |
📬 五、網絡地址管理
5.1 IP地址(邏輯地址)
- IPv4地址是 32 位的數字,通常用“點分十進制”表示,例如:
192.168.1.1
; - 每臺主機在網絡中都擁有唯一的IP地址;
- IPv6(128位)是未來趨勢,但目前課程主要講IPv4。
5.2 MAC地址(物理地址)
- 由網卡廠商分配,全球唯一;
- 通常格式如:
08:00:27:03:fb:19
; - MAC地址工作于數據鏈路層,識別網絡節點;
- 一些虛擬機或設備支持用戶修改MAC地址(可能引發沖突)。
📖 參考鏈接
- TCP/IP四層模型與OSI七層模型
📌 總結
本文通過對網絡基本概念、協議分層模型、數據傳輸流程和地址體系的介紹,幫助你構建計算機網絡的初步認知結構。建議在今后的學習中深入理解每一層協議的作用,并動手搭建簡單網絡或編寫應用層程序來鞏固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