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 1. 概述
- 1.1 因特網及技術催生新時代
- 1.1.1 信息化時代
- 1.1.2 關鍵技術
- 1.1.3 國家戰略
- 1.2 網絡互聯的動機和技術
- 1.2.1 網絡互聯的動機
- 1.2.2 網絡互聯技術
- 1.3 因特網的形成和發展
- 1.3.1 國際因特網發展軌跡
- 1.3.2 中國互聯網發展
- 1.4 有關因特網的組織機構
- 1.5 請求注解(RFC)
- 1.5.1 RFC 文檔類型與需要等級
- 1.5.2 標準化過程
- 1.5.3 RFC 獲取與狀態變化
- 1.6 下一代因特網
- 1.6.1 國際計劃
- 1.6.2 中國計劃
- 1.6.3 關鍵技術方向
- 本章要點
1. 概述
1.1 因特網及技術催生新時代
本節圍繞 “信息社會” 背景,介紹了推動時代變革的關鍵技術及各國相關國家戰略,強調因特網及 TCP/IP 協議的核心地位。
1.1.1 信息化時代
- 技術社會形態演變:漁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以信息為基礎,依賴信息基礎設施)。
- 信息社會相關峰會:
- 2003 年、2005 年分兩階段舉辦 “信息社會世界峰會”,聚焦縮小數字鴻溝和互聯網管理改革,通過《日內瓦原則宣言》《突尼斯議程》等文件。
- 聯合國將每年 5 月 17 日定為 “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
- 中國信息化進程:2015 年信息社會指數 0.4351,處于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階段;2020 年前后整體進入信息社會初級階段。
- 三網融合:電信網、計算機網、有線電視網融合為統一信息基礎設施。
1.1.2 關鍵技術
技術 | 定義與特征 | 核心要點 |
---|---|---|
物聯網(IoT) | 由 ITU 2005 年提出,實現人 - 人、人 - 物、物 - 物互聯,通過感知、網絡、應用層架構實現物理世界的智能化管理 | 架構:感知層(感知識別)、網絡層(傳輸互聯)、應用層(計算處理) |
移動互聯網 | 以移動網絡為接入的互聯網,三要素為移動終端、移動網絡、應用服務 | 涉及六大技術領域:應用服務平臺、網絡平臺、終端軟硬件、原材料、安全控制 |
大數據 | 規模巨大到無法用主流工具在合理時間處理的數據集合,具有 5V 特征(Volume、Variety、Velocity、Value、Veracity) | 核心是從海量數據中提取價值,支撐決策 |
云計算 | 2006 年谷歌提出,通過網絡按需訪問可配置計算資源池(網絡、服務器、存儲等) | 服務模式: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SaaS(軟件即服務) |
1.1.3 國家戰略
- 數字鴻溝:因 ICT 發展不平衡導致的國家 / 群體間差距,本質是創造財富能力的差距。
- 各國戰略舉例:
- 美國:1993 年 “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1994 年 “全球信息基礎設施(GII)”、2009 年 “智慧地球”、2012 年大數據國家戰略。
- 歐盟:2009 年《物聯網 —— 歐洲行動計劃》、2010 年云計算框架計劃。
- 中國:2013 年《“寬帶中國” 戰略》、2015 年 “互聯網 +” 行動計劃(11 項重點行動,如互聯網 + 協同制造、現代農業)、《中國制造 2025》、2015 年《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等。
1.2 網絡互聯的動機和技術
本節解釋網絡互聯的核心需求及實現技術,強調 TCP/IP 協議的關鍵作用。
1.2.1 網絡互聯的動機
- 分布式系統需求:源于軍事需求(如 ARPANET),確保局部破壞不導致全局癱瘓。
- 資源共享需求:局域網因獨立性、硬件技術差異、應用目的不同,需互聯實現跨網絡資源共享。
1.2.2 網絡互聯技術
- 概念區分:
- 網絡互連(interconnecting):物理層面的連接(底層)。
- 網絡互聯(internetworking):物理 + 邏輯連接,使多網絡形成有機整體,實現跨網絡互操作。
- 核心問題:解決網絡異構性(硬件、協議、應用差異)。
- TCP/IP 協議:
- 是因特網協議簇的總稱,核心為 TCP(傳輸控制協議)和 IP(因特網協議)。
- 功能:支持不同硬件、操作系統、分組交換網絡的通信,既可用于網絡互聯,也可用于局域網內部聯網。
1.3 因特網的形成和發展
本節按國際和中國兩條線,梳理因特網從起源到成熟的關鍵歷程。
1.3.1 國際因特網發展軌跡
- 起源(1960s):
- 1957 年蘇聯發射首顆人造衛星后,美國成立 ARPA(高級研究項目署),推動 “分時計算機合作網絡” 研究。
- 1969 年 ARPANET 啟動,連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 4 個節點,采用分組交換技術。
- 關鍵節點:
- 1972 年:NCP(網絡控制協議)啟用,電子郵件發明,INWG(國際網絡工作組)成立(Vinton Cerf 任主席)。
- 1974 年:TCP/IP 協議提出(Vinton Cerf 和 Bob Kahn),解決異構系統通信問題。
- 1982 年:TCP/IP 成為 ARPANET 標準,因特網正式誕生。
- 1986 年:NSFNET 建成(主干速率 56kbps),逐步取代 ARPANET 成為主干。
- 1990 年:ARPANET 退役,因特網進入實用階段。
- 1991 年:萬維網(WWW)由 Tim Berners Lee 發明,首個 Web 服務器和客戶機出現。
- 1993 年:NCSA 推出 MOSAIC 瀏覽器,WWW 通信量激增;美國頒布 “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法案”。
- 1995 年:NSFNET 被 VBNS 取代,WWW 成為最大服務;Java 語言推出。
- 1996 年:美國啟動 “下一代因特網(NGI)計劃”;企業網(Intranet)興起。
- 1998 年:Internet2 計劃啟動(UCAID 主導),建設高速試驗床 Abilene。
- 2000 年后:Web 2.0(博客、RSS、Wiki 等)、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相繼興起。
1.3.2 中國互聯網發展
- 起步階段:
- 1987 年: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 “跨越長城,走向世界”。
- 1990 年:錢天白注冊中國頂級域名 “.CN”,開通國際電子郵件服務。
- 1994 年:中關村教育與科研示范網絡(NCFC)通過 64K 專線全功能接入因特網;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設立首個 WEB 服務器。
- 骨干網建設:
- 1995 年: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啟動;中國電信、中科院分別建立接入服務。
- 1996 年: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主干網開通;金橋信息網(CHINAGBN)提供服務。
- 1997 年: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成立,負責.CN 域名管理等。
- 快速發展:
- 2000 年:中國移動互聯網(CMNET)、中國聯通互聯網(UNINET)投入運行。
- 2004 年: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CNGI)核心網 CERNET2 開通(支持 IPv6)。
- 2010 年:“. 中國” 域名納入全球根域名體系;三網融合啟動。
- 2014 年: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召開,永久會址確立。
- 發展數據:截至 2016 年 7 月,中國網民 7.10 億,手機網民 6.56 億,域名總數 3698 萬個,IPv4 地址 3.376 億個,國際出口帶寬 6220764 M。
1.4 有關因特網的組織機構
本節介紹負責因特網管理、標準制定的核心組織及其職能。
組織 | 成立時間 | 主要職能 |
---|---|---|
因特網體系結構委員會(IAB) | 1983 年(前身為 ICCB) | 1992 年成為 ISOC 技術顧問,負責技術建議、標準監管、任命 IETF/IESG 成員等 |
因特網工程任務組(IETF) | 1986 年(IAB 下屬) | 負責中短期技術標準和協議研發,劃分為應用、傳輸、路由等領域,由 IESG 管理 |
因特網研究任務組(IRTF) | 1986 年(IAB 下屬) | 負責長期技術研究,通過小型研究小組聚焦協議、結構等基礎問題 |
因特網協會(ISOC) | 1992 年 | 全球因特網協調組織,推動開放性和有益發展,涵蓋技術、政策、培訓等 |
因特網網絡信息中心(InterNIC) | 1993 年 | 管理.com、.org、.net 等頂級域名注冊;.mil、.gov 由美國政府管理 |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 1997 年 | 管理.CN 域名和中文域名,分配 IP 地址和 AS 號碼,發布互聯網絡統計報告等 |
因特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 | 1998 年 | 負責 IP 地址分配、協議標識符指派、頂級域名管理、根服務器管理,2009 年獨立于美國政府 |
WWW 協會(W3C) | 1994 年 | 制定萬維網標準,由麻省理工學院、歐洲信息學與數學研究聯合會等聯合管理 |
1.5 請求注解(RFC)
RFC 是因特網技術文檔的核心,記錄協議、標準、觀點等,是因特網標準制定的基礎。
1.5.1 RFC 文檔類型與需要等級
- 技術規范(TS):描述協議、服務、格式等(如 IP、TCP 定義)。
- 適用性陳述(AS):定義 TS 的使用環境,為 TS 指定 5 個 “需要等級”:
- 必需的(Required):如 RFC 791(IP),所有系統必須實現。
- 建議的(Recommended):如 RFC 793(TCP),經驗證明應實現。
- 可選的(Elective):如 RFC 826(ARP),根據需求選擇。
- 限制使用的(Limited Use):僅特定環境適用。
- 不建議的(Not Recommended):過時或功能有限,不建議實現。
1.5.2 標準化過程
- 前期準備:以 “因特網草案” 形式接受 6 個月非正式評論,未被采納則移除。
- 標準軌跡(RFC 2026):
- 提案標準(Proposed Standards):經審查,可能大幅修改。
- 草案標準(Draft Standards):穩定,可作為實現基礎,需測試驗證。
- 因特網標準(Standards):通過有效實現和運行,獲 STD 編號。
- 修訂后標準軌跡(RFC 6410):合并為 2 個成熟級 —— 提案標準→因特網標準(含原草案和標準)。
- 非標準軌跡:
- 實驗性(Experimental):研究開發記錄。
- 信息性(Informational):一般信息,如指南、FAQ(部分為 FYI)。
- 歷史性(Historic):被取代或過時的規范。
- 其他狀態:當前最佳實現(BCP)、未知性(UNKNOWN,早期文檔)。
1.5.3 RFC 獲取與狀態變化
- 獲取方式:通過 RFC 編輯網站(https://www.rfc-editor.org)以 WWW、FTP 等方式獲取。
- 狀態關系:
- 新 RFC 可能 “廢止(Obsoletes)” 舊 RFC,舊 RFC 編號保留。
- 成為標準的 RFC 獲 “STD XXXX” 編號,成為 BCP 的獲 “BCP XXXX” 編號。
1.6 下一代因特網
針對現有因特網帶寬、安全、QoS 等局限,各國推進下一代網絡研究,核心是高性能、高可靠、高安全。
1.6.1 國際計劃
- 美國 NGI 計劃(1996 年):目標是將網絡速度提高 100-1000 倍,試驗床為 vBNS,推動高速網絡技術研究。
- Internet2(1998 年):由 UCAID 主導,為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高速網絡,支持媒體集成、實時協作等功能。
- 其他國家:加拿大 CA*NET3(首個全國性光因特網)、英國 JANET2、歐盟 GEANT、亞太 APAN 等。
1.6.2 中國計劃
- NSFCNET(1999 年):基于 DWDM 光傳輸技術的高速試驗網絡,研究下一代互聯技術,2000 年接入 Internet2。
- CNGI(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由八部委聯合領導,2003 年啟動,聚焦 IPv6、高速互聯等技術。
- CERNET2(2003 年):納入 CNGI,2004 年開通,是全國性下一代互聯網,支持 IPv6,為科研提供實驗環境。
1.6.3 關鍵技術方向
- 下一代 IP 協議(IPv6,解決 IPv4 地址耗盡等問題)。
- 多協議標簽交換(MPLS,提升路由效率)。
- 組播(高效傳輸多媒體數據)。
- 服務質量(QoS)保證、網絡安全、光因特網(IP over DWDM)等。
本章要點
- 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依賴因特網,是信息社會的核心支撐。
- 網絡互聯的核心是解決異構性,TCP/IP 協議是實現互聯的關鍵。
- 因特網起源于 ARPANET,經 TCP/IP 標準化、WWW 發明等節點發展為全球網絡;中國從 1987 年起步,逐步建成多個骨干網。
- 關鍵組織如 IETF 負責標準制定,ICANN 管理域名和 IP 地址,CNNIC 負責中國互聯網基礎資源。
- RFC 是因特網技術文檔的核心,標準化過程經歷提案、草案(可選)、標準階段,定義了協議的 “需要等級”。
- 下一代因特網聚焦更高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關鍵技術包括 IPv6、光傳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