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概念
?編輯?二、網際層和數據鏈路層的關系?
三、IP地址的基礎認識
四、IP地址的分類
五、無分類地址CIDR?
六、子網掩碼
七、為什么要分離網絡號和主機號?
八、公有IP和私有IP?
?編輯?九、IP地址與路由控制
十、IP分片和重組?
十一、IPv6?
十二、IP協議相關技術
?1、DNS
?2、 ARP
3、DHCP
4、NAT
一、概念
TCP是進程與進程之間的
進程是跑在主機上的,所以我們也要知道主機地址,網際層是解決主機與主機之間的通信
IP的作用: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把數據包發給最終的目標主機
?二、網際層和數據鏈路層的關系?
IP(網絡層)和MAC(數據鏈路層)之間的區別和關系:
- IP的作用是主機之間的通信。
- MAC的作用是實現「直連」的兩個設備之間通信,比如主機C與左下路由器。
- IP負責在「沒有直連」的兩個網絡之間進行通信傳輸,比如主機C和主機B。
每一個網絡設備都有唯一的MAC物理地址
三、IP地址的基礎認識
IP地址(IPv4地址)采用32位正整數來表示,IP地址在計算機上是以二進制的方式處理的
為了方便記憶,采用點分十進制標記方式,分為4組,8位一組,用「.」隔開,再將每組轉換為十進制
那么IP地址的最大值也就是2的32次方,也就是允許最多43億個設備連接
實際上現實中IP不是根據主機來分配的,而是網卡,像服務器、路由器就不止一個網卡,也就是2個以上的IP地址
四、IP地址的分類
A、B、C、D、E的分類可以根據前面的0、1分類
(1) 對于A、B、C類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網絡號和主機號
最大主機個數就要看主機位數,比如C類8位,所以C類的最大主機數:
減去2是因為有兩個特殊的地址:全0和全1地址
?(2)對于D、E類
D、E類是沒有主機號的,所以不可用于主機IP,D類適合多播,E類預留使用
五、無分類地址CIDR?
32位地址之間被分為了網絡號+主機號
表示形式a.b.c.d/x,/x之前的屬于網絡號,x的范圍是0~32,比如10.100.122.2/24,/24表示前24位是網絡號,后面8位是主機號
六、子網掩碼
還有一種劃分網絡號和主機號的方式:子網掩碼?
子網掩碼:掩蓋掉主機號,剩余的就是網絡號
IP地址+子網掩碼——AND運算——>網絡號
七、為什么要分離網絡號和主機號?
兩臺設備之間要通信,首先要看是不是在同一個廣播內,也就是網絡地址是不是相同,如果相同就可以發送數據包到目標主機,
八、公有IP和私有IP?
在A、B、C類是分有公有IP和私有IP的,私有IP是可以重復的
平時在家里、學校、公司這種用的IP地址,只允許內部訪問就是私有IP
?九、IP地址與路由控制
路由控制:
- ??路由表(Routing Table)??:每個路由器或主機維護一張表,記錄“目標網絡”和“下一跳”的對應關系。例如:
目標網絡:203.0.113.0/24 → 下一跳:192.168.1.1
- ??路由選擇算法??:根據跳數、帶寬、延遲等指標選擇最優路徑(如OSPF、BGP協議)。
- ??默認網關(Default Gateway)??:當目標IP不在本地網絡時,數據包會發送到默認網關(通常是路由器)。
IP地址??:邏輯尋址的核心,確保數據包能跨網絡到達目標主機。
??路由控制??:IP網絡的“導航系統”,通過路由表和協議動態選擇路徑。
兩者協作實現互聯網通信:IP決定“最終去哪”,路由決定“怎么走”。
路由表和轉換表:
??特性?? | ??路由表?? | ??轉換表?? |
---|---|---|
??所屬層?? | 網絡層(IP層) | 跨層(NAT在傳輸層,ARP在鏈路層) |
??功能?? | 選擇數據包的傳輸路徑 | 轉換地址或協議(如IP地址 ? MAC地址、 私有IP ? 公有IP、域名 ? IP地址) |
??是否改地址?? | 不修改IP地址 | 可能修改IP/MAC/端口 |
??典型應用?? | 路由器、三層交換機 | NAT網關、ARP緩存、DNS解析 |
十、IP分片和重組?
IP分片 ?
當IP層收到要發送的數據時,若數據長度超過網絡的最大傳輸單元(MTU),就會把這個IP數據包分割成若干個較小的分片,每個分片包含原數據包的部分數據、標識該分片屬于哪個原數據包的編號等信息,以便后續能重組。
IP重組 ?
數據包到達目的地主機后,主機的IP層會收集屬于同一個原始數據包的所有分片,依據分片里的編號等標識信息,把這些分片重新組合成原來完整的IP數據包,從而恢復出原始的數據內容。
十一、IPv6?
IPv6是IPv4的升級版本,旨在解決IPv4地址枯竭問題,并提升網絡性能、安全性和擴展性。
關鍵對比??
??特性?? | ??IPv4?? | ??IPv6?? |
---|---|---|
??地址長度?? | 32位(約42億個地址) | 128位(約3.4×103?個地址) |
??地址表示?? | 點分十進制(如?192.168.1.1 ) | 冒號分隔十六進制(如?2001:0db8:85a3::8a2e:0370:7334 ) |
??地址分配?? | 2011年已耗盡 | 近乎無限(地球每粒沙子可分到多個IP) |
??安全性?? | 依賴附加協議(如IPSec) | 原生支持IPSec加密 |
??配置方式?? | 手動或DHCP | 支持自動配置(SLAAC) |
??分片處理?? | 由路由器和主機分片 | 僅允許發送端分片 |
十二、IP協議相關技術
?1、DNS
域名解析為ip地址,只指路不帶路
?2、 ARP
在局域網(LAN)中,將??IP地址??解析為對應的??MAC地址??,實現數據鏈路層通信
解析方式:通過ARP廣播詢問:“誰是?192.168.1.2
?請告訴我你的MAC地址!”
可以通過ARP協議得到下一跳的MAC地址
3、DHCP
動態主機配置協議,采用UDP廣播通信
自動為設備分配IP地址、子網掩碼、網關、DNS等網絡參數,避免手動配置。
工作流程(DORA過程)??
- ??Discover??:客戶端廣播“我需要IP地址!”(目標IP=
255.255.255.255
)。 - ??Offer??:DHCP服務器響應“可用IP是?
192.168.1.100
,租期24小時”。 - ??Request??:客戶端確認“我要用這個IP”。
- ??Acknowledge??:服務器最終確認分配
如果不是在同一個局域網下,路由器不會轉發廣播包,難不成每個網絡都要配DHCP?其實不是,只需要中繼代理
對于不同網段的IP地址由同一個DHCP服務器統一管理
4、NAT
網絡地址轉換
將私有IP(如?192.168.1.100
)轉換為公有IP(如?203.0.113.5
),解決IPv4地址不足問題
工作流程:
- 內網主機(
192.168.1.100
)訪問公網服務器(如Google)。 - 路由器將源IP替換為公網IP(
203.0.113.5
),并分配臨時端口(60000
)。 - 服務器響應返回到?
203.0.113.5:60000
,路由器根據NAT表轉發回內網主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