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擴散模型(Diffusion Models, DMs)迅速崛起,成為計算機視覺領域最令人矚目的生成模型之一。從生成高質量圖像到風格遷移、圖像修復,再到文本驅動圖像生成(如 DALL·E 2、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擴散模型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視覺內容生成的格局。
本文將從原理解析出發,介紹擴散模型的核心機制、與其他生成模型的對比、工程實現要點,以及它在工業界和研究界的應用前景。
一、擴散模型是什么?
擴散模型是一類基于概率反向過程的深度生成模型。其基本思想來源于熱力學中的擴散過程 —— 逐步向數據添加噪聲,直到數據變成純噪聲;然后訓練一個神經網絡反向學習“去噪”過程,以從噪聲中恢復原始數據。
通俗理解:
正向過程:原始圖像 + 多次噪聲 → 白噪聲
反向過程:白噪聲 → 神經網絡一步步去噪 → 原始圖像
這種逐步生成的方式雖然計算上比較昂貴,但能夠產生極高保真度和多樣性的圖像。
二、與 GAN、VAE 的對比
特性 | GANs | VAEs | Diffusion Models |
---|---|---|---|
樣本質量 | 高(但可能不穩定) | 一般 | 非常高 |
訓練穩定性 | 不穩定(對抗訓練) | 穩定 | 穩定 |
多樣性 | 可能存在 mode collapse | 好 | 非常好 |
推理速度 | 快 | 快 | 慢(可優化) |
可控性 | 較差 | 可調 | 易于控制(尤其在條件生成中) |
三、擴散模型的核心機制
1. 正向擴散過程(Forward Diffusion)
將原始圖像 x0x_0x0? 加入高斯噪聲形成一系列樣本 x1,x2,...,xTx_1, x_2, ..., x_Tx1?,x2?,...,xT?,控制每一步加入噪聲的強度,通常是一個小正數序列。
2. 反向生成過程(Reverse Process)
訓練一個神經網絡來預測噪聲,從而一步步將噪聲還原成數據。
四、代表性擴散模型架構
1. DDPM (Denoising Diffusion Probabilistic Models)
由Ho et al. 在 2020 年提出,標志著擴散模型的正式崛起。
2. DDIM (Denoising Diffusion Implicit Models)
一種非馬爾科夫采樣改進方式,可大幅加快推理速度,從原始數百步采樣降低至幾十步甚至十幾步。
3. Stable Diffusion
由 Stability AI 等聯合發布,是一種基于潛空間(Latent Space)擴散模型,在保持生成質量的同時極大地降低了計算開銷,適用于普通硬件運行。
五、工程實現要點
1. 時間編碼方式(Timestep Embedding)
擴散模型通常通過 Sinusoidal Encoding 或 MLP 顯式引入時間步信息 ttt 作為網絡輸入的一部分。
2. UNet 網絡結構
幾乎所有主流擴散模型都采用 UNet 作為去噪網絡,配合殘差塊、注意力模塊(如 Self-Attention)提升效果。
3. 采樣加速策略
-
DDIM / PLMS / DPM++: 提供更高效的推理路徑
-
指導機制(Classifier-free guidance):增強文本-圖像對齊能力
六、應用場景廣泛
? 圖像生成
-
文生圖(Text-to-Image):如 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
-
無條件圖像生成:如 CelebA、ImageNet 上訓練的模型
? 圖像編輯
-
局部修復(Inpainting)
-
風格遷移、圖像變換(Image-to-Image)
? 醫療影像、遙感圖像合成
-
彌補稀缺數據
-
強化訓練集多樣性
? 3D建模、視頻生成(最新進展)
-
如 Google 的 DreamFusion,將擴散模型擴展到 3D 空間
七、發展趨勢與挑戰
🚀 發展趨勢
-
更高效的采樣策略(百步變十步)
-
多模態融合(文本、圖像、音頻共同生成)
-
模型壓縮與邊緣部署
?? 挑戰
-
采樣速度仍是瓶頸
-
訓練成本較高(百萬級 GPU 小時)
-
潛在的生成偏差與濫用風險
八、小結
擴散模型代表了深度生成模型的一個新高峰,以其穩定的訓練過程、出色的生成質量和強大的可控性,正在逐步取代傳統 GAN 模型,成為視覺內容生成的新主力軍。
隨著技術的不斷演進與開源生態的繁榮,未來幾年,擴散模型將在 AI 創意生成、智能設計、虛擬現實等領域釋放更大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