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LAN簡介
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無線局域網,使用的是 IEEE 802.11 標準系列。
標準版本 | 發布年份 | 最大傳輸速率 | 頻段 | Wi-Fi代數 | 特點/描述 |
IEEE 802.11 | 1997 | 1–2 Mbps | 2.4 GHz | Wi-Fi 0 | 最早的無線局域網標準,傳輸速率低,主要用于基本的無線連接。 |
IEEE 802.11b | 1999 | 1–11 Mbps | 2.4 GHz | Wi-Fi 1 | 引入的第一個廣泛應用的標準,采用直接序列擴頻(DSSS)技術,主要用于家庭和小型辦公室網絡。 |
IEEE 802.11a | 1999 | 6–54 Mbps | 5 GHz | Wi-Fi 2 | 使用5 GHz頻段,避免了2.4 GHz頻段的干擾,但設備成本較高,應用較少。 |
IEEE 802.11g | 2003 | 2–54 Mbps | 2.4 GHz | Wi-Fi 3 | 支持MIMO技術,提高了多設備連接的能力,顯著提升了無線網絡性能。 |
IEEE 802.11n | 2009 | 6.5–600 Mbps | 2.4 GHz, 5 GHz | Wi-Fi 4 | 支持MIMO技術,提高了多設備連接的能力,顯著提升了無線網絡性能。 |
IEEE 802.11ac | 2013 | 6.5–6933 Mbps | 5 GHz | Wi-Fi 5 | 引入MU-MIMO和波束賦形技術,專注于高效的數據傳輸,適合高清視頻流和大規模帶寬需求。 |
IEEE 802.11ax | 2021 | 0.4–9608 Mbps | 2.4 GHz, 5 GHz | Wi-Fi 6 | 引入OFDMA、MU-MIMO等技術,提升了網絡容量,減少了延遲,適合高密度環境。 |
IEEE 802.11ax(Wi-Fi 6E) | 2021 | 0.4–9608 Mbps | 2.4 GHz, 5 GHz, 6 GHz | Wi-Fi 6E | 在Wi-Fi 6基礎上新增6 GHz頻段,進一步提高了網絡容量,減少了干擾,支持更多設備連接。 |
IEEE 802.11be | 預計2024 | 0.4–23,059 Mbps | 2.4 GHz, 5 GHz, 6 GHz | Wi-Fi 7 | 支持多鏈路操作(MLO),大幅提升帶寬和吞吐量,適合高帶寬和低延遲應用,如AR/VR、4K視頻流等。 |
IEEE 802.11bn | 預計2028 | 100,000 Mbps | 2.4 GHz, 5 GHz, 6 GHz | Wi-Fi 8 | 預計提供超高速率,支持大規模設備接入和低延遲應用,成為未來無線通信的主力技術。 |
-
Wi-Fi代數:這些代號通常是指Wi-Fi品牌化后的版本。例如,“Wi-Fi 6”指的是基于IEEE 802.11ax的標準,而“Wi-Fi 5”則基于IEEE 802.11ac。
-
最大傳輸速率:表示標準支持的最高數據傳輸速率,實際速度會受到信道帶寬、信號質量和網絡擁堵等因素的影響。
-
頻段:顯示標準支持的無線頻段,不同的頻段適用于不同的環境和國家法規。
-
MIMO(多輸入多輸出):從802.11n開始,支持多天線技術,使得數據傳輸更加高效,尤其在網絡密集的環境中表現突出。
-
MU-MIMO(多用戶MIMO):在Wi-Fi 5(802.11ac)和Wi-Fi 6(802.11ax)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可以同時處理多個設備的連接請求,大大提高了網絡的并發能力。
-
OFDMA(正交頻分多址):Wi-Fi 6(802.11ax)引入的技術,能夠更加高效地分配頻譜,提高了多設備環境中的性能。
-
波束賦形技術:Wi-Fi 5及以后的標準支持波束賦形,通過動態調整信號方向,提高了無線信號的覆蓋范圍和穩定性。
-
6 GHz頻段:Wi-Fi 6E和未來的Wi-Fi 7將利用6 GHz頻段,減少與現有設備的干擾,增加帶寬和網絡容量。
在早期,WiFi 技術主要是按照 IEEE 802.11 標準的字母來命名,這些標準代表了不同的技術特性。WiFi聯盟在2018年將下一代WiFi技術802.11ax更名為WiFi 6,并將前兩代技術802.11ac更名為WiFi 5?,802.11n更名為WiFi 4,至于WiFi 1 2 3并沒有進行追封。下一代WiFI 7的標準協議是IEEE 802.11be。
【考點解析】各個協議的頻率范圍,調制技術和吞吐量。
二、IEEE 802.11體系
定義:IEEE 802.11是由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于1997年制定的無線局域網(WLAN)通信協議標準,涵蓋物理層(PHY)與介質訪問控制層(MAC)規范。
? 802.11無線局域網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無線局域網之一,人們更多地將其簡稱為Wi-Fi(Wireless Fidelity,無線保真度)。
??命名規則:802.11
后綴表示具體版本(如802.11a/b/g/n/ac/ax/be
)。
??核心目標:用于?短距離、高速率、無線上網?場景,實現2.4GHz/5GHz/6GHz頻段下的無線設備互聯與數據傳輸。
??最新標準:802.11be
(Wi-Fi 7,2024年草案),支持4K-MIMO與16QAM調制。
IEEE 802.11協議棧如下表所示。
數據鏈路層 | LLC | 站 管 理 | |
MAC | MAC 管理 | ||
物理層 PHY | PLCP | PHY 管理 | |
PMD |
2.1物理層
IEEE802.11定義了3中PLCP幀來對應種不同PMD子層通信技術,分別是FHSS、DSSS、DFIR。這一部分很少考察。
2.2MAC子層
MAC子層的功能是提供訪問控制機制,定義了3種訪問控制機制:CSMA/CA支持競爭訪問、RTS/CTS、點協調功能支持無競爭訪問。
分布式協調DCF,通過爭用信道來獲取發送權,802.11規定,所有實現必須有DCF功能。CSMA/CA: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避免,采用沖突避免可以解決無線網絡中隱蔽終端問題。IEEE定義了3種幀間隔(IFS),分別是DIFS、PIFS、SIFS。
DIFS(分布式協調IFS):最長IFS,長度128us,優先級最低,用來發送數據幀和管理幀。
PIFS(點協調IFS):中等長度IFS,優先級居中,在PCF中使用。
SIFS(短IFS):最短IFS,長度28us,優先級最高,用來分隔開屬于一次對話的各個幀。
點協調功能PCF,PCF是可選項,接入點AP集中控制整個BSS內的活動。
信道預約:
802.11允許要發送數據的站對信道進行預約,A向B發送數據幀之前,首先發送請求(RTS),A發送RTS之前,必須監聽信道,信道空閑等待DIFS時間后,發送RTS幀。B收到RTS幀,等待SIFS時間后,回應允許發送CTS。A收到CTS幀后,等待一段時間SIFS,A發送確認幀ACK。
三、WLAN組成
3.1 基礎架構組件
組件 | 功能描述 |
STA(Station) | 終端設備(手機/PC/平板) |
AP(Access Point) | 無線接入點,負責信號收發與有線網絡橋接 |
DS(Distribution System) | 無線接入點,負責信號收發與有線網絡橋接 |
路由器/交換機 | 連接Internet與內部網絡 |
3.2 有固定基礎設施的WLAN(Infrastructure WLAN)
定義:基于接入點(AP)構建的集中式網絡,所有終端(STA)通過AP接入核心網絡。核心特點如下:
??星型拓撲:STA ? AP ? 有線網絡/Internet
??集中管理:AP統一分配IP地址、認證用戶、控制流量
??擴展性強:通過多AP部署覆蓋大面積區域(如企業園區)
??典型應用:辦公室網絡、商場/機場公共WiFi、校園宿舍網絡
基于AP的WLAN通過AP有線接入路由設備,結合DHCP地址分配、NAT轉換及安全加密技術,實現終端設備經路由協議與公網互聯,最終通過ISP接入因特網。
3.3 Ad-Hoc網絡(點對點自組織網絡)
定義:無需AP,終端設備直接通過無線鏈路互聯的對等網絡。核心特點如下:
??動態組網:設備開機即自動發現鄰居節點并組網
??去中心化:無單一管理節點,所有節點平等參與路由
??有限覆蓋:適合小范圍臨時組網(如會議討論、無人機編隊)
??典型應用:災害救援臨時通信、智能家居設備間互聯、車載自組網(V2X)
自組織網絡組網方便,不需要基站,并且具有非常好的生存性,這使得自組織網絡在軍用和民用領域都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802.11無線局域網的ad hoc模式允許網絡中的各站點在其通信范圍內直接通信,也就是支持站點間的單跳通信,而標準中并沒有包括多跳路由功能。因此,802.11無線局域網的ad-hoc模式應用較少。
3.4?關鍵組件詳解
組件 | 全稱 | 功能描述 | 場景 |
AP | Access Point | 無線接入點,負責信號發射、用戶認證、數據轉發 | 家庭路由器、企業樓層交換機 |
BSS | Basic Service Set | 基本服務集,由一個AP及其覆蓋范圍內的STA組成 | 單個AP覆蓋的辦公室區域 |
ESS | Extended Service Set | 擴展服務集,由多個BSS(通過DS互聯)組成的大范圍網絡 | 跨樓層/跨建筑的企業WLAN |
DS | Distribution System | 分布式系統,實現AP間數據傳輸(如交換機、控制器) | 企業級網絡中AP通過有線交換機組網 |
SSID | Service Set Identifier | 服務集標識符,用于區分不同無線網絡(ASCII字符串,最長32字符) | "HomeNetwork"、"CompanyWiFi" |
四、WLAN安全
3.1?WEP
WEP(Wired Equivalent Privacy)有線等效保密,是IEEE802.11標準一部分,采用RC4算法進行加密,采用CRC-32校驗保證數據完整性。初期采用24位初始向量加40位字符串,構成64位WEP密鑰,后期使用24位初始向量加上104位字符串,構成128位WEP密鑰。依賴靜態密鑰,在2004年已被WI-FI聯盟淘汰。
3.2WPA
WPA(Wi - Fi Protected Access)?Wi-Fi保護接入,設計中包含了認證、加密和數據完整性校驗共3個組成部分。采用802.1X對用戶MAC地址進行認證;其次增加中WEP協議使用的密鑰長度,采用128位密鑰和48為初始向量用于RC4加密。WPA還采用TKIP(Temporary Key Integrity Protocol)臨時密鑰完整性協議,通過頻繁更換密鑰保證較少安全風險。WPA使用報文完整性編碼來檢測偽造數據包,并在報文認證碼中包含計數器,還可以防重放攻擊。
3.3WPA2
WPA2是對WPA協議的全面升級,稱為IEEE802.11i標準的一部分,與WPA對比,WPA2制定新的加密協議,稱為CCMP(CBC-MAC協議的計時器模式),基于AES算法,采用128位密鑰。WPA2還提供一種可選的加密方案WRAP(Wireless Rboust Authentication Protocol),其中CCMP是強制,WRAP是可選的。
3.4WPA3
WI-FI聯盟在2018年推出WPA3協議,WPA3引入多項新功能。
SAE協議:WAP3采用SAE協議替代了WPA2的PSK認證機制,SAE基于零知識證明。
前向保密性:攻擊者即使獲得到某一時刻的加密密鑰,也無法解密之前的數據。
加密的開放網絡:為開放性網絡的用戶數據傳輸提供了更加安全的保護,采用Diffie-Hellman密鑰交換算法進行密鑰交換,為用戶數據傳輸進行加密,有效防止了非法攻擊者的接入和數據竊取。
五、軟考真題
2024年5月網絡工程師:
下列WAP 無線加密技術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WAP 可以防止重放攻擊
B.WAP使用802.1x協議對用戶的MAC地址進行認證
C.WAP的初始向量長度為32位
D.WAP無線加密方案包含了認證、加密和數據完整性校驗
【解析】答案是C。題目中WPA寫成了WAP。WPA使用RC4算法加密,相對于WEP增加了密鑰和初始向量長度,初始向量長度是48位。
?WiFi6 的傳輸速率可以達到( )。
A.5Gbps?
B.1Gbps?
C.9.6Gbps?
D.2Gbps
【解析】答案是C,WiFi6的標準是IEEE802.11AX,傳輸速率9600Mbps,需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