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政策驅動與地方投資的盲目性
2、美國芯片斷供與國產替代的陣痛
3、政企市場對私有云的偏好
4、技術標準與供需結構的失衡
5、產業生態與市場機制的滯后
6、破局路徑與未來展望
在大模型和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算力資源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基礎設施。然而,中國算力資源的分散化趨勢日益顯著,與國際市場算力向頭部云廠商集中的態勢形成鮮明對比。這一現象的背后,既有政策驅動與市場需求的矛盾,也涉及技術瓶頸和產業生態的復雜性。以下從多個維度分析算力資源分散化的原因及其影響。
1、政策驅動與地方投資的盲目性
近年來,智算中心被地方政府視為推動地方經濟轉型和招商引資的重要“新基建”抓手。在2023年至2024年間,哈爾濱、長春、青島等地紛紛宣布建設投資數億元的智算中心項目。例如,哈爾濱計劃打造的智算中心項目,預期投資高達5億元,旨在構建區域內的算力高地,吸引相關科技企業入駐。長春的智算中心項目投資規模也達到3億元,期望借此帶動當地數字產業的發展。這些項目在規劃初期,往往將重點放在硬件設施的大規模堆砌上,卻嚴重缺乏對實際應用場景的深入調研與有效支撐。
2024年前7個月,國內新增140個智算中心項目,數量增長迅猛。然而,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多數項目面臨利用率不足的困境。部分地方智算中心的上架率僅為58%,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盡管發改委等五部委早在2023年底就明確要求,在“八大樞紐、十大集群”之外,原則上不得新建超大型數據中心,但部分地方仍通過政企合作等模式巧妙繞過監管。一些地方政府與企業合作,以產業園區配套設施等名義,變相建設超大型數據中心。這種地方政府的短期逐利行為,不僅導致了大量重復建設,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還進一步加劇了算力資源的碎片化分布,使得全國范圍內的算力資源難以形成有效的整合與協同效應。
2、美國芯片斷供與國產替代的陣痛
2023年10月,美國對華實施高性能AI芯片(如英偉達A100/H100)的出口管制,這一舉措猶如一記重錘,直接切斷了中國頭部科技企業的主流算力芯片供應渠道。在禁令實施后,中國的一些大型互聯網科技企業和人工智能研發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