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 以太網的 MAC 與 PHY
- 簡介
- 硬件拓撲
- CPU集成MAC與PHY
- CPU集成MAC,PHY采用獨立芯片
- CPU不集成MAC與PHY,MAC與PHY采用集成芯片
- 在 OSI 分層中的位置
- MAC
- PHY
- MAC 與 PHY 數據交互
- 參考
本文為筆者學習以太網對網上資料歸納整理所做的筆記,文末均附有參考鏈接,如侵權,請聯系刪除。
以太網的 MAC 與 PHY
簡介
本文主要介紹以太網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即媒體訪問控制子層協議)和PHY(物理層)。
硬件拓撲
從硬件拓撲來看,以太網接口電路主要由 MAC(Media Access Control)控制器和物理層接口PHY(Physical Layer,PHY)兩大部分構成。如下圖所示:
DMA控制器通常屬于CPU的一部分,用虛線放在這里是為了表示DMA控制器會參與到網口數據傳輸中。
但是,在實際的設計中,以上三部分并不一定獨立分開的。由于,PHY整合了大量模擬硬件,而MAC是典型的全數字器件。考慮到芯片面積及模擬/數字混合架構的原因,通常,將MAC集成進微控制器而將PHY留在片外。更靈活、密度更高的芯片技術已經可以實現MAC和PHY的單芯片整合。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CPU集成MAC與PHY
CPU集成MAC,PHY采用獨立芯片
CPU不集成MAC與PHY,MAC與PHY采用集成芯片
在 OSI 分層中的位置
MAC 及 PHY 工作在 OSI 七層模型的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具體如下:
MAC
MAC(Media Access Control)即媒體訪問控制子層協議,
MAC 內部結構如下圖
例如 STM32 的 MAC 框圖如下
PHY
PHY((Physical Layer,PHY))是IEEE802.3中定義的一個標準模塊,STA(station management entity,管理實體,一般為MAC或CPU)通過SMI(Serial Manage Interface)對PHY的行為、狀態進行管理和控制,而具體管理和控制動作是通過讀寫PHY內部的寄存器實現的。一個PHY的基本結構如下圖:
PHY是物理接口收發器,它實現OSI模型的物理層。
內部框圖如下
PHY 的寄存器定義
寄存器可規劃為三個組: Basic、 Extended 和 Vendor-specific。
- Basic 是IEEE802.3 要求的, R0 是基本控制寄存器,其位 15 為 Soft Reset 位,向該位寫 1 啟動軟件復位,還包括速度、自適應、低功耗等等功能設置。 R1 是基本狀態寄存器。
- Extended 是擴展寄存器,包括 ID 號、制造商、版本號等等信息。
- Vendorspecific 是供應商自定義寄存器, R31 是特殊控制/狀態寄存器,指示速度類型和自適應功能。
MAC 與 PHY 數據交互
- 控制信息:SMI 串行管理接口(Serial Management Interface),通常直接被稱為 MDIO 接口(Management Data Input/Output Interface)。
- 數據:MII, RMII, GMII 和 RGMII 等。
參考
- https://mp.weixin.qq.com/s/N3rpEI9kC6qLu0djjhev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