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節:
一、重學C++—C語言基礎-CSDN博客https://blog.csdn.net/weixin_36323170/article/details/146002496?spm=1001.2014.3001.5502
本章節代碼:
cPart2 · CuiQingCheng/cppstudy - 碼云 - 開源中國https://gitee.com/cuiqingcheng/cppstudy/tree/master/cPart2
一、數組
數組:可以形象理解為一個整齊放置盒子的架子,每個盒子里放置了一種定義好類型的數據,每個盒子有自己的編號,編號為整型,從0依次往上遞增。
1、數組的定義與使用
類型 數組名[數組大小]
int number[5];
1.1關于數組大小的三點說明:
(1)、數組若在定義時,不給數組賦值,則必須要指定其數組大小,且數組大小為常量,可以是數值常量,也可以是普通常量,這里就可以聯系上面例子,列舉放盒子的架子,一樣,如果都不知道有多少個盒子,那么數組這個架子該如何創建大小。
(2)、數組若定義時,就給初始化賦值了,如下:
int number[]={1,2,3,4,5};
這里就已經指定了多少個放數據的盒子,所以這里就可以不需要對數組大小進行說明。
(3)、除了上述兩種,當數組作為形參時,不需要指定大小。(形參,可以先記下,后續函數中會講解)
void printArray(int arr[]) {// 函數體
}
1.2、二維數組和多維數組
二維數組:一維數組構成的架子壘起來,按照行進行存儲數據;
二維數組中可以把?行數省略,列數不能省略
int a[4][4];
int b[][4] = {1,2,3,4,21,22,23,24};
多維數組:a[][3][4]....:只能省略第一個[]中的數
// 數組int a[10];for(int i = 0; i < 10; ++i){a[i] = i*10;}printf("arr a size : %d\n", sizeof(a));// 獲取數組所占字符數int b[SIZE];for(int j = 0; j < SIZE ; j++){b[j] = a[j] / 2;}float fArr[] = {3.4, 4.5, 6.6};int num[2][4];int nn[][2] = {1,2,3,4,21,22,23,24}; // 多維數組初始化后可以不指定,第一維大小
二、指針
指針可以理解成是一個特殊的 “身份證”,這個身份證上記錄著某個東西存放的位置,以及這個位置的名稱。
指針的本質
在計算機的內存里,每個存儲單元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地址,就好像每個房間都有一個門牌號一樣。指針就是用來存放這些地址的變量。
例如:
int num = 10;
int *p; // 指針的定義
p = # // '&'這個符號時取地址,將地址值付給指針P
printf("%d\n", *p); // '*'這個符號表示取值,表示將P這個地址下的值取出來。
printf("pointer size:%d\n", sizeof(p)); // 獲取指針大小,32位系統,就是4個字節,64位系統,就是8個字節;
printf("pointer = %p\n",p);//%p表示按照16進制的形式輸出
指針用來存放內存地址,因為在同一個系統下,指針的大小是固定的,比如在32位系統下,指針對應的大小就是4個字節。
指針相關的運算符
&:取地址運算符,運算結果為操作數的指針
*:指針運算符,運算結果為指針所指向的數據的引用
指針進行 +/-運算。
int *p; // 指針的定義p = # // '&'這個符號時取地址,將地址值付給指針Pprintf("%d\n", *p); // '*'這個符號表示取值,表示將P這個地址下的值取出來。printf("pointer size:%d\n", sizeof(p)); // 獲取指針大小,32位系統,就是4個字節,64位系統,就是8個字節;printf("pointer = %p\n", p);//%p表示按照16進制的形式輸出指針地址。int data[4] ={3,4,5,6};int *pNum = data; // 數組名為指針,數組名是指針常量,不能改變。pNum++;printf("pNum -> value: %d\n", *pNum); // 指針 ++,表示指針所直指向的內存地址,增加了一個int型數據的間隔。所以這里輸出 4int *pData = &data[3]; // 將數組的第四個數據地址賦值給pData;pData -= 1;printf("pData -> value: %d\n", *pData); // 指針-1,表示指針所直指向的內存地址,減少了一個int型數據的間隔。所以這里輸出 5// 指針在進行加減時,要注意不要訪問越界。
指針常量(指針類型的常量:指針本身市場量):一旦定義就不能被賦值、改變,但是可以改變指針所指向的數據。
常量指針(常量的指針:指針指向的是常量):它被指向的一個數是一個常量(在指針看來,也就是說通過p無法去修改它所指向的地址的數據,但是p本身是變量,可以對他進行賦值,更改)
常量指針常量(指針本身是常量,指針指向的也是常量):定義的標識符是個常量的指針所以他的值不能任意改變,也就是他所指向的地址值不能變,同時由于他是一個指針型的常量,所以他對應的地址的值,不能是賦值,只能讀取。
二級指針和多級指針
二級指針,指針的指針,即指針變量的地址;這里一般用于存放某個數據單元的地址的地址,這樣要修改這個地址下創建的地址,可以這樣使用,建議不要用太多級指針。一般到二級,就可以了,否則代碼可讀性會大大降低,從而增加調試理解難度。
三、函數
函數:可以形象的理解為一個個小的 “工作車間”,每個車間都有特定的任務,能幫你把復雜的大工作拆分成很多小工作,讓程序更有條理。
函數定義:
上面形象的把函數比喻成一個“工作車間”,那么一個車間實現某個具體功能時,往往需要原材料,即函數參數-》形參,函數工作完了,會輸出一個結果,或者是返回某個狀態,這里就有返回值,跟出參的概念。
例如下,計算兩數之和:
int add(int a, int b) {return a + b;
}
- int:這是函數的返回類型,說明這個函數做完工作后會返回一個整數。
- add:這是函數的名字,就像車間的名字,方便我們后面調用它。
- (int a, int b):這是函數的參數列表,也就是這個車間需要的材料。這里需要兩個整數a和b。
- return a + b;:這是函數的核心工作內容,把兩個數相加,然后把結果返回出去。
函數調用:
函數的聲明定義,必須要在函數調用前,這里很好理解,若為進行聲明定義,那么調用處怎么會知道這個函數的組成。
定義好函數后,就可以在其他地方調用它,就像在需要的時候去使用某個車間。比如:
#include <stdio.h>int add(int a, int b) {return a + b;
}
void addOutput(int n, int m, int *sum)
{*sum = n+m;n+=5;m+=10;if((*sum) < 400){addOutput(n,m,sum); // 遞歸調用}
}int main() {int result = add(3, 5);printf("兩數之和是: %d\n", result);int sum = 0, k = 66;addOutput(result, k, &sum); // 這里的sum是出參, result/k,為入參 返回值為voidprintf("sum: %d, k = %d, result=%d \n", sum, k, result);int (*pAdd)(int, int); // 函數指針pAdd = add;int ret = pAdd(39,45);printf("ret: %d\n", ret);return 0;
}
函數的遞歸調用:即在函數執行代碼段中的某一個環節,繼續調用該函數,這里要注意,遞歸要設立退出機制,不能讓函數一直處于遞歸調用循環的狀態。
函數的作用
代碼復用:如果有一段代碼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多次使用,就可以把它寫成一個函數。這樣每次需要用的時候,直接調用函數就行,不用重復寫代碼。比如上面的add函數,在很多地方要計算兩數之和時,都能調用它。
模塊化設計:把一個大的程序拆分成很多小的函數,每個函數負責一個小任務。這樣程序的結構會更清晰,也更容易維護和調試。就像一個大工廠,分成很多小車間,每個車間負責一部分工作,管理起來更方便。
函數代碼太長,要進行拆分成小的功能模塊。
函數的參數和返回值
函數的參數:就是如上面的 int a, int b,這里為函數的形參,按照功能又可以分為,入參,跟出參,比如這里的sum就是出參,傳遞的是指針,在函數執行完后,指針指向的位置,值發生了修改,而另外兩個參數的值不發生改變。
返回值:函數可以有返回值,也可以沒有返回值(返回類型為
void)。返回值就像是車間產出的產品,函數做完工作后把結果返回出去。如果函數不需要返回結果,就用
void作為返回類型。
函數指針:函數名為函數的指針。
四、結構體
結構體就像是一個 “收納盒”,可以把不同類型的數據收納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數據類型。
結構體的定義
定義結構體就像是設計一個收納盒,要說明這個盒子里可以放哪些東西。比如,你想設計一個收納盒來存放一個人的信息,包括姓名、年齡和身高,就可以這樣定義:
struct Person {char name[20]; // 姓名int age; // 年齡float height; // 身高
};
結構體變量的定義和使用
定義好結構體后,就可以用它來創建具體的變量,就像按照設計好的收納盒樣式做出一個個實際的盒子。例如: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ring.h>struct Person {char name[20];int age;float height;
};int main() {// 定義一個結構體變量struct Person p1;// 給結構體變量的成員賦值strcpy(p1.name, "張三");p1.age = 20;p1.height = 1.75;// 輸出結構體變量的成員值printf("姓名: %s\n", p1.name);printf("年齡: %d\n", p1.age);printf("身高: %.2f\n", p1.height);return 0;
}
結構體的作用
組織數據:當需要處理一組相關的數據時,把它們放在一個結構體里,能讓數據的組織更有條理。比如上面的例子,把一個人的姓名、年齡和身高放在一個結構體里,方便對這個人的信息進行管理。
函數參數傳遞:可以把結構體作為函數的參數傳遞,這樣就能一次性傳遞多個相關的數據。例如,寫一個函數來打印輛車的信息: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ring.h>
struct Person {char name[20];int age;float height;
};typedef struct car{char name[20]; // 名稱float wight; // 寬高float height;char colorChr[20]; //顏色
}CAR;void printCar(CAR C1) {printf("品牌: %s\n", C1.name);printf("顏色: %s\n", C1.colorChr);printf("高: %.2f\n", C1.height);printf("寬: %.2f\n", C1.height);
}int main() {// 定義一個結構體變量struct Person p1;// 給結構體變量的成員賦值strcpy(p1.name, "張三");p1.age = 20;p1.height = 1.75;// 輸出結構體變量的成員值printf("姓名: %s\n", p1.name);printf("年齡: %d\n", p1.age);printf("身高: %.2f\n", p1.height);// 定義一個變量車CAR C1;strcpy(C1.name, "奔馳");strcpy(C1.colorChr, "red");C1.height = 1.7;C1.wight = 2.2;printCar(C1);return 0;
}
注意:
在暴露給外部調用時,盡量不要使用結構體傳參數,這樣針對只是少數值修改時,不需要創建整個結構體對象。
五、共用體(使用場景較少)
在 C 語言里,共用體(也叫聯合體)就像是一個特殊的 “小房間”,這個房間每次只能住 “一個人”,也就是每次只能存放一種數據,但可以存放不同類型的數據。
共用體的定義
定義共用體就像是設計這個特殊的 “小房間”,要說明這個房間可以讓哪些 “人” 住進來,也就是能存放哪些類型的數據。比如,你設計一個房間,它既可以讓一個整數 “住”,也可以讓一個浮點數 “住”,就可以這樣定義:
union Data {int i;float f;
};
union:這是定義共用體的關鍵字。
Data:這是共用體的名字,就像房間的名字,方便后面使用。
大括號里的內容就是這個房間可以容納的數據類型,這里有一個整數i和一個浮點數f。
共用體變量的定義和使用
定義好共用體后,就可以用它來創建具體的變量,就像按照設計好的房間樣式造一個實際的房間。例如:
#include <stdio.h>union Data {int i;float f;
};int main() {// 定義一個共用體變量union Data d;// 給共用體變量的整數成員賦值d.i = 10;printf("整數的值: %d\n", d.i);// 給共用體變量的浮點數成員賦值d.f = 3.14;printf("浮點數的值: %.2f\n", d.f);printf("整數的值: %d\n", d.i);// 這里整型數據已經被覆蓋return 0;
}
在這個例子中,union Data d;創建了一個名為d的共用體變量。然后通過.操作符來訪問共用體變量的成員,給它們賦值并輸出。要注意,每次給一個成員賦值后,之前存的數據就會被覆蓋,因為這個 “小房間” 每次只能住 “一個人”。
共用體可以節省內存空間,現階段,內存空間往往十分充裕,因而,共用體使用面就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