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亞馬遜美國與加拿大站點即將實施物流計劃強制調整,批量清貨與捐贈計劃的規則迭代,標志著平臺對庫存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視程度提升,此次新規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導向,通過強制與默認參與的雙重機制,重構了賣家的庫存處理邏輯,對賣家而言,如何在合規框架下平衡成本、收益與庫存效率,成為當前運營的關鍵課題。?
一、新規核心:兩大物流計劃的規則迭代與差異?
(一)捐贈計劃:強制參與下的庫存流向重構?
亞馬遜物流捐贈計劃的“強制屬性”是此次新規的核心變化之一,自9月30日起,所有美加站點FBA賣家將自動納入該計劃,即使此前手動退出的賬號也會被系統重新注冊,且無二次退出權限,核心規則在于“優先捐贈、次選棄置”的處理邏輯:賣家標記為“不想要的庫存”后,平臺會優先對接本土非營利機構進行捐贈,僅當庫存因損壞、過期等原因不適宜捐贈時,才轉入常規棄置流程。?
從成本角度看,捐贈計劃的費用與傳統棄置費用完全一致,且無需額外承擔運輸成本,對賣家而言無新增經濟負擔;同時,捐贈完成后平臺會提供專屬公益證書,可為品牌形象建設提供助力,但需注意,該計劃的強制屬性意味著賣家失去了對 “可捐贈庫存”的自主處理權,需提前規劃庫存篩選標準,避免高價值庫存因誤判進入捐贈流程。?
(二)批量清貨計劃:默認參與下的靈活性保留
與捐贈計劃的強制邏輯不同,批量清貨計劃采用“默認參與、可手動退出”的靈活機制,沒有在后臺配置庫存處理偏好的賣家,系統將自動將其未售庫存(含可售與不可售類型)納入清貨流程;如果賣家有其他處理需求,可隨時在后臺關閉該功能,選擇退回、銷毀等替代方式。?
該計劃的核心價值在于為滯銷庫存提供“次級市場流轉”通道,賣家可通過清貨回收部分成本,避免庫存長期占用倉儲空間導致費用疊加,要警惕“系統默認” 帶來的被動風險,如果沒有及時調整設置,高價值滯銷庫存可能被自動清貨,造成不必要的收益損失。?
二、新規影響:賣家庫存管理的核心挑戰?
(一)成本與收益的平衡難題?
新規下,賣家需重新評估不同庫存處理方式的成本效益比,例如長期存放的低價值庫存,捐贈或清貨可能是最優選擇(避免倉儲費用持續增加);而高價值滯銷庫存,退回后通過其他渠道二次銷售(如站外清貨、跨平臺流轉)可能更劃算,但如何精準界定庫存價值閾值,避免因判斷失誤導致損失,成為賣家面臨的首要挑戰。?
(二)多賬號運營的協同壓力?
對多賬號布局的賣家而言,新規的影響呈“疊加效應”——不同賬號的庫存狀態、處理偏好需分別核查與調整,如果采用傳統手動操作模式,不僅效率低下,還可能因操作遺漏導致合規風險,多賬號間的庫存調撥、處理策略協同,也需要更高效的管理工具支撐,避免因信息不同步造成資源浪費。?
三、應對路徑:從合規響應到長效庫存效能提升?
(一)合規沖刺:9月30日前的關鍵動作清單?
在時間節點上,賣家需在9月30日前完成兩項關鍵操作:一是登錄美加站點后臺,核查“庫存處理偏好”配置,針對批量清貨計劃明確是否保留默認參與狀態,或手動切換為退回、銷毀等方式;二是對現有庫存進行分類篩選,區分“可捐贈、可清貨、需退回、需銷毀”四類庫存,建立清晰的處理優先級。對庫齡較長的低價值商品,可優先納入捐贈或清貨流程,減少倉儲成本占用;對輕微瑕疵但仍有使用價值的商品,可主動標記為“優先捐贈”,既符合平臺導向,又能獲取公益證書;對高價值滯銷商品,則需提前設置“退回”偏好,避免系統默認清貨導致收益縮水。?
(二)多賬號提效:工具賦能下的協同運營升級?
多賬號運營的賣家可借助專業工具提升管理效率。例如,跨境衛士、比特瀏覽器等指紋瀏覽器通過構建獨立運營環境,為每個賬號分配專屬設備指紋與固定IP,確保多賬號操作的安全性與隔離性,避免因環境關聯導致的賬號風險;同時賣家無需在多個后臺間反復切換,即可快速登錄掌握所有賬號的庫存處理進度,大幅提升協同效率。?
(三)長效布局:動態庫存管理體系的搭建?
新規的實施也倒逼賣家升級庫存管理思維,從“被動處理”轉向“主動預判”,建議建立“庫存健康度監測機制”,定期跟蹤庫齡、周轉率、滯銷風險等核心指標,對接近“處理閾值”的庫存提前介入;結合平臺流量波動、促銷節點等因素,優化備貨模型,減少滯銷庫存產生的源頭。?
在大促結束后,及時分析剩余庫存的銷售潛力,對短期無動銷跡象的商品,提前標記為“清貨候選”,避免庫齡過長導致處理成本增加;對季節性商品,則需在淡季來臨前規劃捐贈或清貨策略,避免庫存積壓。?
結語:新規下的庫存管理新邏輯?
亞馬遜美加站點的物流新規,本質上是平臺對“庫存價值最大化”與“可持續發展”的雙重追求,對賣家而言,此次調整既是合規挑戰,也是優化庫存結構的契機,通過精準解讀規則、科學分類庫存、借助工具提升多賬號協同效率,可在新規框架下實現成本控制與收益保障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