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基礎與核心方法
- 疲勞經典理論及其瓶頸
1.1.疲勞失效的微觀與宏觀機理: 裂紋萌生、擴展與斷裂的物理過程。
1.2.傳統方法的回顧與評析。
1.3.引出核心問題:是否存在一個更具物理意義、能統一描述疲勞全過程(萌生與擴展)且試驗量更少的參量?
- 能量法理論體系—從物理原理到數學模型
2.1.疲勞過程中的能量觀、核心物理量-塑性滯后環與能量耗散。
2.2.能量型壽命預測模型建立:Miner線性累積損傷理論、經典能量模型講解、模型參數(如 Wc, Ec)的物理意義及其試驗確定方法。
- 能量法的數值實現通路
3.1.通路一:試驗法直接獲取。
3.2.通路二:有限元法仿真獲取。(本課程重點)
3.2.1. 關鍵技術:使用有限元軟件進行準靜態循環塑性分析。
3.2.2. 材料模型選擇:線性隨動強化模型、非線性隨動強化模型、Chaboche模型及其適用場景。
3.2.3. 分析步設置:如何設置加載、卸載循環,以穩定地模擬出滯后環。
3.2.4. 結果后處理:在FEA軟件中如何提取特定單元或節點的應力-應變數據,并導出用于計算ΔWp。
案例實踐1:基于ABAQUS的后橋殼疲勞壽命能量分析方法
案例實踐2:對含有應力集中的焊接接頭進行精細有限元建模及壽命預測
監測與數據驅動方法—紅外熱像技術與深度學習
- 紅外熱像技術基礎與疲勞監測原理
4.1.紅外物理學基礎及紅外熱像系統核心。
4.2.疲勞過程中的熱力學響應。
4.2.1. 兩大熱源機理:熱彈性效應、塑性耗散。
4.2.2. 從“測溫”到“讀力”與“讀傷”:闡釋如何從采集到的溫度信號中分離出上述兩種效應,從而反推應力信息或損傷信息。
- 從溫度數據到能量耗散的實戰數據處理流程
5.1.數據預處理。
5.2.關鍵算法與分離技術。(本課程重點)
5.3.可視化分析:生成耗散能圖,直觀顯示試件表面的損傷熱點與分布。
案例實踐3:MATLAB紅外熱像數據處理
① 環境搭建:使用MATLAB,導入提供的示例紅外數據。
② 數據讀取與查看:讀取數據,查看平均溫度歷程曲線。
③ 圖像預處理:編寫代碼進行空域濾波和時域濾波,對比濾波效果。
④ 耗散能計算,將計算結果可視化為全場耗散能圖,定位疲勞熱點。
- 深度學習入門:當CNN和RNN遇見工程數據
6.1.卷積神經網絡(CNN)核心概念:
6.1.1.卷積層、池化層、激活函數如何自動提取圖像的空間層級特征。
6.1.2.經典網絡結構(如ResNet, U-Net)。
6.2循環神經網絡(RNN/LSTM)核心概念:為何需要處理序列數據?LSTM的門控機制如何捕捉溫度序列中的時序依賴關系。
6.3.模型架構設計:講解如何為疲勞熱像序列設計一個“CNN特征提取器+ LSTM時序理解器+全連接層回歸/分類”的混合模型。
案例實踐4:基于熱耗散機制構建裂紋長度和擴展路徑智能預測模型
① 環境與數據:使用本地MATLAB環境。提供已標注的數據集(熱像圖序列 + 對應的裂紋長度標簽)。
② 數據加載與預處理:進行圖像縮放、歸一化、序列分割等操作。
③ 模型搭建:使用MATLAB搭建CNN-LSTM模型,并輸出對最終裂紋長度的預測。
④ 模型訓練與評估:
-
定義損失函數(如MSELoss)和優化器(如Adam)。
-
運行訓練循環,觀察訓練損失和驗證損失的變化。
-
使用訓練好的模型對測試集進行預測,計算平均絕對誤差(MAE),評估模型性能。
綜合應用—從局部損傷到整體壽命與可靠性
- 從局部到全局——結構系統疲勞壽命評估框架
7.1.問題引出:如何將一個“點”(FEA危險點、熱像熱點)的損傷預測,推廣到預測一個復雜焊接接頭或整個鉚接結構的壽命?
7.2.基于能量的系統級疲勞分析流程。(本課程重點)
① 全局-局部建模。
② 局部響應分析。
③ 壽命外推與合成。
7.3.多源信息融合:探討如何利用紅外熱像實測的耗散能分布來驗證、修正或替代FEA模型的計算結果,提高預測置信度。
案例實踐5:考慮應力集中系數基于耗散能的鉚接結構疲勞壽命預測
案例實踐6:非公路電動輪自卸車車架焊縫壽命預測
① 全局模型:建立整車多體動力學模型,提取車架安裝點處的載荷譜。
② 局部模型:建立包含詳細焊縫的車架精細有限元模型,導入載荷譜進行有限元分析。
③ 能量計算:定位焊縫熱點,提取其應力-應變響應,計算ΔWp。
④ 壽命預測:預測該焊縫在給定載荷譜下的壽命。
- 不確定性、可靠性分析與設計優化導論
8.1.為何需要可靠性分析、可靠性分析核心方法概念。
8.2.基于可靠性的設計優化 (RBDO) 框架。
案例實踐7:非公路電動輪自卸車A型架模糊疲勞可靠性分析
案例實踐8:磁流體密封系統冷卻結構多學科優化設計
① 數字化建模:密封殼體網格劃分及數值建模。
② 實驗設計 (DOE):使用最優拉丁超立方采樣生成設計點。
③ 仿真流程:利用多物理場仿真軟件(如COMSOL),計算每個設計點的性能(密封壓差、最大應力、溫度)。
④ 代理模型構建:使用克里金(Kriging)或神經網絡,用仿真數據擬合出設計變量與系統響應之間的近似數學關系,極大加速優化循環。
⑤ 優化求解:使用遺傳算法等算法進行RBDO求解,找到全局最優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