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
- @[toc]
-
- 一、核心原理與參數解析
-
- 1. 工作原理
- 2. 關鍵參數
- 二、六大運維場景實戰
-
- 場景1:內網服務器無法訪問公網
- 場景2:跨國訪問延遲高(電商業務卡頓)
- 場景3:VPN分流異常(流量泄露)
- 場景4:檢測DNS劫持
- 場景5:防火墻規則驗證
- 場景6:云服務跨區延遲優化
- 三、高階技巧
-
- 1. 突破防火墻限制
- 2. 持續監控(mtr工具)
- 3. 自動化巡檢腳本
- 四、經典故障案例
- 五、可視化工具推薦
- 六、注意事項
文章目錄
-
- @[toc]
-
- 一、核心原理與參數解析
-
- 1. 工作原理
- 2. 關鍵參數
- 二、六大運維場景實戰
-
- 場景1:內網服務器無法訪問公網
- 場景2:跨國訪問延遲高(電商業務卡頓)
- 場景3:VPN分流異常(流量泄露)
- 場景4:檢測DNS劫持
- 場景5:防火墻規則驗證
- 場景6:云服務跨區延遲優化
- 三、高階技巧
-
- 1. 突破防火墻限制
- 2. 持續監控(mtr工具)
- 3. 自動化巡檢腳本
- 四、經典故障案例
- 五、可視化工具推薦
- 六、注意事項
traceroute
(Linux)和 tracert
(Windows)是網絡運維中診斷路徑連通性的核心工具,通過追蹤數據包路徑幫助定位網絡故障。以下是結合運維高頻場景的完整指南:
一、核心原理與參數解析
1. 工作原理
- 路徑發現:發送TTL遞增的探測包(ICMP/UDP/TCP),通過中間路由器的ICMP超時響應或目標主機的應答構建路徑。
- 延遲測量:記錄每跳(Hop)的往返時間(RTT),單位毫秒(ms)。
- 協議差異:
- Linux默認:UDP(
-U
),目標端口從33434開始遞增 - Windows默認:ICMP(
tracert
) - 可切換協議:
-I
(ICMP)、-T
(TCP)、-U
(UDP)
- Linux默認:UDP(
2. 關鍵參數
參數 | 作用 | 示例 |
---|---|---|
-n | 禁用DNS解析,加速輸出 | traceroute -n 8.8.8.8 |
-I | 使用ICMP協議(類似Ping) | traceroute -I google.com |
-T -p 443 | TCP模式探測指定端口(穿透防火墻) | traceroute -T -p 443 api.com |
-w 2 | 設置超時時間(秒) | traceroute -w 1 8.8.8.8 |
-m 30 | 設置最大跳數(默認30) | traceroute -m 15 github.com |
-q 3 | 每跳發送的探測包數量(默認3) | traceroute -q 5 baidu.com |
二、六大運維場景實戰
場景1:內網服務器無法訪問公網
問題:內網服務器Ping不通8.8.8.8。
診斷:
traceroute -n 8.8.8.8
輸出解讀:
1 192.168.1.1 1 ms # 網關正常
2 * * * --> 核心交換機ACL攔截!
3 ...
排查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