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醫自學筆記 Q&A
自學原因:
-
最開始我也不太信中醫,我室友也說中醫太玄學了。由于我從小一直都很瘦,吃飯每次都吃得少,上大學那會兒171cm最多也才101斤,而且一年胃病要犯好幾次,后來無意中收獲了一篇中醫調理脾胃的方子,后來食欲變好了,大學畢業時候終于上了110斤,胃病之后就沒有再復發過,所以也是從這里開始改變了我對中醫的看法,使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
學記錄筆記之前我也基本了解過一些中醫中的術語,作為初學的一些記錄與個人理解(可能比較片面,以偏概全了注意不要被誤導)
臟:實心器官,如:心、肝、脾、肺、腎
腑:空心器官,如:胃、膽、大腸、小腸、膀胱精:人通過進食從食物中獲取營養,或者說是物質中的精華;
氣:營養被吸收轉化為能量,氣就是這些能量,推動身體器官的運轉;
濕:營養如果不能被身體正常代謝就會堵,我理解就是無法被代謝的營養,就像是被消化了的食物沒有被吸收,反而加重身體負擔;
濁:正常代謝后產生的廢物,如:尿液、大便、汗液?
問:為什么我要學習中醫?
答:
- 守護家人健康:為父母調理亞健康(如失眠、脾胃弱),幫孩子預防常見病(如積食、外感),用安全的方法緩解親友小病痛。
- 自我養生實踐:讀懂身體信號(如舌苔厚=濕氣重?入睡難=心火旺?),主動調整作息/飲食,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 文化傳承使命:理解千年智慧如何用“陰陽平衡”解釋生命,破解《黃帝內經》《傷寒論》的臨床密碼。
💡 啟發點:中醫是“生活醫學”,從一杯姜棗茶驅寒,到按壓合谷穴止頭痛,即刻可用。
問:中醫一般需要學習多久可以入門?
答:
? 時間軸參考(每日學習1-2小時):
階段 | 時長 | 能力目標 |
---|---|---|
基礎奠基 | 3-6個月 | 掌握陰陽五行、藏象、氣血津液核心理論,看懂舌診圖譜 |
辨證初階 | 6-12個月 | 運用八綱/臟腑辨證分析常見癥狀(如咳嗽分寒熱,胃痛辨虛實) |
實踐入門 | 1-2年 | 安全運用藥食同源方、穴位保健,但絕不自行開方治病 |
? 關鍵認知:
入門 ≠ 行醫!中醫臨床需數十年沉淀,自學核心目標是建立“中醫思維”,實現:
? 聽懂醫生診斷邏輯(如“脾虛濕困”是什么?)
? 辨別養生謠言(如“人人需祛濕”對嗎?)
? 用艾灸/刮痧等處理簡單不適(如受寒后喝蔥姜水)
問:中醫為什么會被一些人認為是迷信或不靠譜?
答:
誤解根源與真相破局:
常見質疑 | 中醫本質回應 | 舉例說明 |
---|---|---|
“陰陽五行是玄學” | 哲學模型而非鬼神之說 | 如“腎陽虛”= 能量代謝低下(怕冷、腰膝酸軟),對應現代“甲狀腺功能減退” |
“把脈不科學” | 脈診需系統訓練+癥狀印證 | 脈“滑”可能主痰濕(體胖苔膩)或妊娠(需結合問診) |
“療效難驗證” | 千年臨床數據+現代研究佐證 | 青蒿素獲諾獎源于葛洪《肘后備急方》,針灸止痛被WHO認可 |
📚 行動指引:
向質疑者推薦:
① 央視紀錄片《千年國醫》
② 論文《中醫辨證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RCT研究》
核心觀點:中醫是另一種科學范式——強調整體關聯與動態平衡,而非機械還原論。
問:學習中醫從哪里入手?如何規劃學習路線?
答:
📜 模塊1:中醫發展史 → 建立文化根基
- 學習目標:理解理論演變脈絡,破除“中醫千年不變”誤解
- 核心內容:
? 先秦奠基(《黃帝內經》宇宙觀)→ 東漢臨床突破(《傷寒雜病論》)→ 金元四大家爭鳴 → 溫病學派形成 - 🌟 配套醫書:
? 《中國醫學史》(甄志亞著)—— 高校權威簡史
? 《中醫古籍入門》(李經緯著)—— 關鍵典籍導讀 - 實踐建議:制作中醫流派時間軸思維導圖
? 模塊2:陰陽五行 → 掌握哲學工具
- 學習目標:用陰陽平衡、五行生克分析健康問題
- 核心內容:
? 陰陽:對立制約/互根互用(如熬夜耗陰→上火)
? 五行:臟腑歸類(肝木克脾土→生氣沒胃口) - 🌟 配套醫書:
? 《中醫基礎理論》第二章(十三五教材)
? 《陰陽五行一學就通》(林政宏著)—— 圖解入門
🌐 模塊3:整體觀與藏象 → 理解人體模型
- 學習目標:掌握五臟六腑的功能系統而非解剖器官
- 核心內容:
? 臟腑協作鏈:如“脾主運化水谷→肺布散精微→腎貯藏精華”
? 整體觀三層次:人體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 - 🌟 配套醫書:
? 《中醫藏象圖解》(王琦著)—— 臟腑功能可視化
? 《內經選讀》(王洪圖注)—— 精讀“靈蘭秘典論”等篇
💧 模塊4:精氣血津液 → 認識生命物質
- 學習目標:辨析四類物質的生成、功能與病理
- 核心內容:
? 氣滯=脹痛(如乳腺增生)| 血瘀=刺痛(如冠心病)
? 津液代謝失衡→痰濕(肥胖/結節) - 🌟 配套醫書:
? 《氣血津液病證辨治》(周仲瑛著)—— 鏈接臨床案例
? 《中醫基礎理論》第四章(精氣血津液神)
🦠 模塊5:病因病機 → 解碼疾病密碼
- 學習目標:分析“為什么生病”及“如何發展”
- 核心內容:
? 六淫致病特點:如濕邪黏膩→ 口黏、大便沖不凈
? 七情內傷路徑:怒傷肝→氣郁化火→失眠頭痛 - 🌟 配套醫書:
? 《中醫病因病機學》(吳敦序著)
? 《漫畫中醫·病因篇》—— 趣味化解說
🔍 模塊6:辨證論治 → 臨床思維核心
- 學習目標:從“辨感冒寒熱”到“析慢性病本標”
- 核心內容:
? 同病異治:胃痛可能用溫胃散寒or疏肝理氣
? 異病同治:失眠/脫發都可能“從腎論治” - 🌟 配套醫書:
? 《辨證論治七講》(方藥中著)—— 方法論經典
? 《十問歌速記卡》—— 自制問診清單
📐 模塊7:四診八綱 → 診斷實操入門
- 學習目標:掌握望舌/問診技巧,八綱定性疾病
- 核心內容:
? 舌診速判:舌紅苔黃=熱證|舌淡苔白=寒證
? 八綱辨證:表里定病位,虛實判正氣盛衰 - 🌟 配套醫書:
? 《中醫診斷學圖解》(陳家旭著)
? 《臨證驗舌法》(楊云峰著)—— 舌診專書
🌪 模塊8:五運六氣 → 拓展時空視角
- 學習目標:了解氣候-疾病關聯,初級即可
- 核心內容:
? 干支紀年推演氣候傾向(如2025乙巳年→“金運不及”易肺病)
? 主氣/客氣疊加對流行病影響 - 🌟 配套醫書:
? 《五運六氣三十二講》(柳少逸著)—— 簡化版
? 《黃帝內經·素問》“七篇大論”選讀(需導師解讀)
🌀 模塊9:經絡穴位 → 體表干預基礎
- 學習目標:熟悉12經脈走向,掌握20個保健穴
- 核心內容:
? 經絡是“能量高速公路”,堵則痛
? 急救三穴:人中(昏厥)、內關(心悸)、合谷(止痛) - 🌟 配套醫書:
? 《經絡穴位速記手冊》(劉建橋著)
? 《求人不如求己》中里巴人—— 家庭按摩指南
🍵 模塊10:中醫養生 → 治未病實踐
- 學習目標:制定四季/體質個性化方案
- 核心內容:
? 春養肝(夜臥早起)|冬養腎(早臥晚起)
? 九種體質辨識(陽虛喝姜茶,陰虛吃銀耳) - 🌟 配套醫書:
? 《中醫養生學》(馬烈光著)—— 高校教材
? 《吃法決定活法》陳允斌—— 藥膳入門
🌿 模塊11:識藥入門 → 理解藥性
- 學習目標:掌握50種藥食同源品,不自行組方
- 核心內容:
? 四氣五味:生姜辛溫散寒|薄荷辛涼清熱
? 毒性警示:附子/烏頭等劇毒藥絕對禁用 - 🌟 配套醫書:
? 《藥房里買得到的傳世名方》羅大倫—— 中成藥解析
? 《中藥學》速記圖譜(僅學總論+解表/補益藥)
📚 整體學習策略
-
階梯閱讀:
- 先現代教材(系統清晰)→ 再古籍選讀(避免挫敗感)
- 核心三書:
? 打基礎:《中醫基礎理論》(十三五規劃教材)
? 連臨床:《思考中醫》(劉力紅)
? 啟經典:《內經選讀》(王洪圖注)
-
避坑指南:
- ? 不直接讀《傷寒論》原文(易誤解)
- ?? 用郝萬山《傷寒論講稿》輔助
- ? 不深鉆五運六氣(占10%精力即可)
- ?? 養生/識藥階段再實踐操作
?? 安全紅線:
? 不自行開方 ? 不針刺治病 ? 不用毒烈藥材
?? 急重癥首診西醫 ?? 慢性病中西協同 ?? 保健僅用食材/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