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企業園區網、數據中心等網絡場景中,為了提升網絡的可靠性、擴展性和管理效率,華為交換機提供了堆疊(Stack)和集群(CSS,Cluster Switch System )技術。這兩種技術能夠將多臺物理交換機邏輯上整合為單一的虛擬設備,簡化網絡運維,增強網絡性能。本文將深入解析華為堆疊與集群技術的優勢、核心概念,并結合實際配置示例,帶你掌握其部署要點,同時詳細探討堆疊的動態變化(成員退出、加入、合并、分裂 )及相關保障機制(MAD 檢測 ),對比傳統 CSS 與 CSS2 技術差異。
二、堆疊與集群技術概述
(一)核心概念
-
堆疊(Stack)
- 定義:將多臺同型號交換機通過專用堆疊線纜或以太網業務口連接,邏輯上虛擬化為一臺 “交換機”。所有成員交換機共享統一的管理 IP、配置文件和轉發平面,對外呈現為單一網絡節點。
- 典型場景:接入層環形堆疊組網(如 3 臺交換機組成環形堆疊,提升冗余能力 )。
-
集群(CSS)
- 定義:主要用于中高端框式交換機,通過集群卡或業務板卡的集群端口連接,將兩臺框式交換機虛擬為單一邏輯設備。相較于堆疊,集群支持更大的設備容量和更靈活的拓撲,常用于核心層、匯聚層高可靠性場景。
- 典型場景:雙機集群(2 臺交換機通過多對業務口連接,增強帶寬與冗余 )。
(二)技術優勢
?
三、堆疊技術深度解析
(一)關鍵參數與概念
-
堆疊 ID(Stack ID)
- 每臺堆疊成員交換機的唯一標識(如 0、1、2 ),用于區分堆疊內的不同設備。
-
堆疊優先級(Stack Priority)
- 取值范圍 0 - 255(數值越大優先級越高 ),用于競爭堆疊主設備角色。
- 規則:優先級高的設備優先成為主交換機;優先級相同時,mac地址小的設備競爭勝出。
-
堆疊拓撲與連接方式
- 環形堆疊:成員交換機通過環形鏈路連接,具備鏈路冗余能力,某條堆疊鏈路故障時,自動切換為鏈形繼續工作。
- 鏈形堆疊:成員交換機按線性串聯,部署簡單,但冗余能力弱于環形(需依賴設備自身冗余 )。
(二)堆疊系統建立過程
- 初始化階段:交換機啟動后,自動檢測堆疊線纜連接,識別鄰居設備。
- 過程角色選舉:① 運行狀態比較,已經運行的交換機比處于啟動狀態的交換機優先競爭為交換機。堆疊主交換機選舉超時時間為20s,堆疊成員交換機上電或重啟時,由于不同成員交換機所需的啟動時間可能差異較大,因此不是所有成員交換機都有機會參與主交換機的第一次選舉。② 堆疊優先級高的交換機優先競爭為主交換機。③堆疊優先級相同時,MAC地址小的交換機優先競爭為主交換機。
- 角色:
- 主交換機(Master):負責管理整個堆疊系統,處理配置、協議協商等核心任務。
- 備交換機(Standby):同步主交換機配置,主故障時自動升級為主,保障業務不中斷。
- 從交換機(Slave):執行主交換機下發的轉發任務,無獨立控制平面。
- 統一配置:主交換機將配置同步給備、從交換機,整個堆疊系統對外呈現為單一設備。
(三)堆疊動態變化處理
1. 堆疊成員退出
- 場景:堆疊成員交換機因故障(如電源、主板故障 )或手動移除(維護場景 )退出堆疊。
- 處理機制:
- 若退出的是從交換機:主交換機自動重新分配資源,業務無明顯中斷(轉發平面快速收斂 )。
- 若退出的是備交換機:原主交換機檢測到備故障后,會重新選舉新的備交換機(通常是優先級次高或 mac地址次小的成員 ),期間業務轉發不受影響,但配置同步可能有短暫延遲。
- 若退出的是主交換機:備交換機立即升級為主,接管整個堆疊系統,實現 “0” 業務中斷切換(依賴配置預同步機制 )。
2. 堆疊成員加入
- 場景:新增交換機加入已有的堆疊系統(如網絡擴容、替換故障設備 )。
- 處理機制:
- 新成員啟動后,自動檢測堆疊線纜連接,向現有堆疊系統發送加入請求。
- 主交換機驗證新成員的型號、軟件版本兼容性,若符合要求,將其納入堆疊,分配 Stack ID(通常是當前最大 ID + 1 ),并同步配置。
- 新成員成為從交換機,參與業務轉發,整個過程對現有業務影響極小(僅需短暫的拓撲收斂時間 )。
3. 堆疊合并
- 場景:兩個獨立的堆疊系統因物理連接(如堆疊線纜誤連 )或人為操作(如網絡規劃調整 )發生合并。
- 處理機制:
- 兩個堆疊系統的主交換機通過堆疊鏈路交換信息,比較優先級→Stack ID,優先級高的主交換機保留主角色,另一堆疊系統的主交換機降級為備或從。
- 合并后的堆疊系統重新統一配置、分配資源,需確保兩個原堆疊系統的配置兼容(若存在沖突,以保留主交換機的配置為準,或提前通過
stack merge check
命令檢測沖突 )。
4. 堆疊分裂
- 場景:因堆疊鏈路故障(如線纜斷開、光模塊故障 ),原本單一的堆疊系統分裂為多個獨立的 “子堆疊”。若不加以控制,多個子堆疊可能因配置沖突導致網絡故障(如 IP 地址重復、MAC 地址沖突 )。
- 解決機制:MAD 檢測(Multi - Active Detection )
- 原理:通過額外的檢測鏈路(如管理網口、業務口 )或協議(如 BFD、LACP ),檢測堆疊分裂事件,確保只有一個子堆疊保留 “激活” 狀態,其他子堆疊自動進入 “隔離” 狀態,避免網絡沖突。
- 技術細節:
- 檢測方式:
- BFD MAD:在堆疊成員間建立 BFD 會話,通過獨立鏈路(如管理 VLAN )發送檢測報文。堆疊分裂后,BFD 會話中斷,觸發子堆疊競爭,優先級高的子堆疊保留激活,其他隔離。
- LACP MAD:利用 LACP 協議,將堆疊系統的業務鏈路配置為 LACP 聚合組,堆疊分裂后,多個子堆疊會向對端設備發送 LACP 報文,對端設備根據配置(如最大活動端口數 )選擇保留一個子堆疊的鏈路,其他子堆疊鏈路被置為 Down,實現隔離。
- gratuitous ARP MAD:堆疊系統周期性發送 gratuitous ARP 報文,分裂后多個子堆疊發送的 ARP 報文會因沖突被檢測到,觸發激活 / 隔離邏輯。
- 隔離機制:進入隔離狀態的子堆疊會關閉除檢測鏈路外的所有業務端口,避免發送沖突的網絡流量,同時保留管理端口用于故障排查。
- 恢復流程:修復堆疊鏈路后,手動或自動(部分場景支持 )將隔離的子堆疊重新加入原堆疊系統,主交換機同步配置,恢復正常業務。
- 檢測方式:
(四)堆疊配置示例(環形堆疊場景)
場景說明
3 臺交換機(SW1、SW2、SW3 )組成環形堆疊,角色為主(SW1,Stack ID 0 ,優先級 200 )、備(SW2,Stack ID 1 ,優先級 100 )、從(SW3,Stack ID 2 ,優先級 100 ),通過 GE 接口互聯。
配置腳本
SW1 配置:
[SW1] stack slot 0 priority 200
[SW1] interface stack-port 0/1
[SW1-stack-port0/1] port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23 enable
[SW1] interface stack-port 0/2
[SW1-stack-port0/2] port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24 enable
SW2 配置:
[SW2] stack slot 0 renumber 1
[SW2] interface stack-port 0/1
[SW2-stack-port0/1] port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24 enable
[SW2] interface stack-port 0/2
[SW2-stack-port0/2] port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23 enable
SW3 配置:
[SW3] stack slot 0 renumber 2
[SW3] interface stack-port 0/1
[SW3-stack-port0/1] port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22 enable
[SW3] interface stack-port 0/2
[SW3-stack-port0/2] port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21 enable
驗證命令:
display stack // 查看堆疊狀態,確認主、備、從角色及拓撲
四、集群技術深度解析
(一)關鍵參數與概念
- 集群 ID(CSS ID)
- 集群系統的唯一標識(如 1、2 ),用于區分不同集群。多集群部署時,需確保 ID 唯一。
- 集群優先級(CSS Priority)
- 取值范圍 0 - 255(數值越大優先級越高 ),決定主交換機競爭結果。
- 集群模式(CSS Mode)
- 如
lpu
模式(Line Processing Unit,業務板卡集群 ),指定集群連接依賴的硬件類型(業務板或集群卡 )。
- 如
(二)集群系統建立過程
- 物理連接:通過業務板卡的集群端口(如 XGE 接口 )連接多臺交換機,形成集群鏈路。
- 角色選舉:依據優先級→集群 ID競爭主、備角色(類似堆疊,但集群通常為雙機 )。
- 使能集群:執行
css enable
激活集群功能,設備重啟后虛擬為單一邏輯設備。
(三)集群配置示例(雙機集群場景)
場景說明
2 臺交換機(SW1、SW2 )通過業務板 XGE 接口組建集群,SW1 為 ID 1(優先級 100 ),SW2 為 ID 2(優先級 10 ),提升核心層帶寬與可靠性。
配置腳本
SW1 配置:
[SW1] set css mode lpu // 集群模式為業務板卡
[SW1] set css id 1
[SW1] set css priority 100
[SW1] interface css-port 1
[SW1-css-port1] port interface xgigabitethernet 1/0/1 to xgigabitethernet 1/0/2 enable
[SW1-css-port1] quit
[SW1] interface css-port 2
[SW1-css-port2] port interface xgigabitethernet 2/0/1 to xgigabitethernet 2/0/2 enable
[SW1-css-port2] quit
[SW1] css enable
Warning: The CSS configuration will take effect only after the system is rebooted. Reboot now? [Y/N]:y
SW2 配置:
[SW2] set css mode lpu
[SW2] set css id 2
[SW2] set css priority 10
[SW2] css enable
Warning: The CSS configuration will take effect only after the system is rebooted. Reboot now? [Y/N]:y
驗證命令:
display css status // 查看集群狀態,確認主備角色、鏈路狀態
(四)傳統 CSS 與 CSS2 技術對比
對比維度 | 傳統 CSS | CSS2 |
---|---|---|
適用設備 | 早期中高端交換機(如 S7700 老款 ) | 新一代中高端交換機(如 S12700 系列 ) |
集群規模 | 最大支持 2 臺設備 | 支持更多成員(部分場景可達 8 臺 ) |
連接靈活性 | 依賴專用集群卡 | 支持業務板卡直連,減少硬件依賴 |
帶寬能力 | 單集群鏈路帶寬有限(如 40G ) | 支持更高帶寬聚合(如 200G、400G ) |
故障恢復速度 | 依賴傳統協議協商,收斂稍慢 | 優化快速收斂算法,故障切換更迅速 |
MAD 檢測集成度 | 需手動配置 BFD/LACP 等檢測 | 內置更智能的 MAD 檢測,支持自動識別 |
五、總結與實踐建議
華為堆疊與集群技術通過虛擬化為單一邏輯設備,解決了傳統多設備組網的管理復雜、帶寬受限、可靠性低等問題。實踐中建議:
- 接入層:采用環形堆疊,提升端口密度與冗余能力,簡化接入終端管理。利用 MAD 檢測機制,預防堆疊分裂導致的網絡故障。
- 核心層:部署雙機集群(CSS2 優先 ),結合 M - LAG 實現鏈路冗余,保障業務 7×24 小時運行。關注傳統 CSS 與 CSS2 的差異,按需選擇技術方案。
- 配置驗證:部署后通過
display stack
(堆疊 )、display css status
(集群 )確認角色與鏈路狀態,通過display mad status
查看 MAD 檢測狀態,確保虛擬系統正常運行。
掌握堆疊與集群技術,讓你的網絡架構更簡潔、更可靠、更高效!后續將分享更多華為數通技術實踐,歡迎持續關注~
注:實際部署中需嚴格匹配設備型號、軟件版本對堆疊 / 集群的支持,部分老款設備可能存在功能差異。配置前建議通過華為官方文檔或display support information
確認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