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九天:中國航天編年史》
新華社酒泉2025年4月24日電(記者李國利、黃一宸)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發射4月24日取得圓滿成功,中國載人航天在“東方紅一號”發射55載之際開啟第20次神舟問天之旅。
當日17時17分,搭載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二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10分鐘后,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目前,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介紹,飛船入軌后,將按照預定程序與空間站組合體進行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將與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進行在軌輪換。在空間站工作生活期間,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將在空間生命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新技術等領域開展多項實(試)驗與應用,進行多次出艙活動,完成空間站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載荷和艙外平臺設備安裝與回收等任務。
這次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5次載人飛行任務,是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35次發射任務,截至目前,我國已有26名航天員、41人次進入太空執行飛行任務。
這次任務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71次飛行、神舟飛船的第20次飛行。
古代:千年飛天夢的萌芽
從古老的歲月起,華夏大地的先民們就對那片浩瀚蒼穹充滿了無盡的好奇與遐想。他們仰望著天空,看著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心中涌動著探索未知的渴望,中國古代的航天夢,便在這樣的仰望與思索中悄然萌芽。
在科技極度匱乏的古代,人們無法像現代人一樣,借助先進的設備去探索宇宙的奧秘。于是,他們將對天空的向往和想象,融入到了一個個充滿奇幻色彩的神話傳說之中。這些傳說,不僅是古人對天空的美好憧憬,更是他們探索宇宙的最初嘗試。
“嫦娥奔月” 的故事,無疑是其中最為著名的。相傳,后羿射下九日,為民除害,西王母賜下不死之藥。后羿的妻子嫦娥,因誤食仙藥,便身不由己地飛向了月宮。這個故事最早可追溯至商朝巫咸的著作《歸藏》,雖原書已失傳,但在后世的《淮南子》等典籍中,我們仍能尋覓到它的蹤跡。嫦娥奔月,不僅寄托了古人對月亮的無限向往,也表達了他們對長生不老、超凡脫俗的追求。在古人的想象中,月亮上有廣寒宮,有玉兔搗藥,有吳剛伐桂,那是一個神秘而又美好的世界。
“夸父逐日” 同樣是一則動人的傳說。夸父為了追逐太陽,不惜長途跋涉,渴飲河渭,最終道渴而死。他的手杖化為鄧林,成為了后人遮蔭納涼的地方。這個故事出自《山海經》,展現了古人對太陽的敬畏與崇拜,以及對光明和溫暖的不懈追求。在古人眼中,太陽是萬物生長的源泉,它的運行規律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夸父逐日,雖以失敗告終,但他那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精神,卻激勵著后人不斷探索宇宙的奧秘。
除了神話傳說,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觀測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早在夏朝仲康時期,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 —— 仲康日食。商朝時期,已經有了系統的日食與月食記錄。春秋時期,魯國的天文學家更是最先記錄下了哈雷彗星的出現。戰國時期,甘德和石申夫各自獨立完成了一部星表,后人將它們合稱為《甘石星表》,這是世界上第二早的星表,為后世天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古代的君主們十分重視天象的變化,認為它們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和百姓的福祉。因此,早在西周時期,就設立了專門觀察天文的太史。到了明清時期,欽天監成為了負責天文觀測和歷法制定的官方機構。這些天文學家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仰望著天空,記錄著星辰的位置和運動軌跡,為人類探索宇宙積累了寶貴的資料。
在對天空的不斷探索中,古代中國人不僅有豐富的想象和細致的觀測,還進行了勇敢的實踐嘗試,萬戶飛天的故事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萬戶,原名陶成道,是明朝的一位官員,他癡迷于研究火藥技術,并夢想著能夠飛上天空,探索宇宙的奧秘。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準備,萬戶決定進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嘗試。他讓人將 47 枚自制的火箭綁在一把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兩個大風箏,試圖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實現飛天的夢想。
那是一個激動人心而又充滿未知的時刻,萬戶坐在綁滿火箭的椅子上,眼神中透露出堅定和無畏。隨著火箭被點燃,巨大的轟鳴聲響起,煙霧彌漫,火焰升騰。然而,這次嘗試最終以失敗告終,火箭發生了爆炸,萬戶也不幸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他的勇敢和探索精神,卻永遠地銘刻在了人類航天史上。萬戶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升空飛行的人,他的事跡激勵著無數后人不斷追求飛天的夢想。1970 年,國際天文聯合會為了紀念萬戶的壯舉,將月球背面一座大型撞擊坑命名為 “萬戶撞擊坑”,讓他的名字在宇宙中永遠閃耀。
新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1956 - 1970 年)
航天事業的起點
1949 年,新中國成立,國家百廢待興,但中華民族探索宇宙的夢想從未熄滅。在那個國際局勢風云變幻的年代,發展航天事業不僅是科技實力的象征,更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1955 年,在毛澤東主席與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錢學森沖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錢學森在美國學習和工作的 20 年間,在空氣動力學、噴氣推進、航空工程、物理力學、工程控制論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杰出貢獻 ,他的歸來,為中國航天事業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1956 年 2 月,錢學森向黨中央、國務院呈遞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詳細闡述了發展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提出了具體的發展規劃和建議。他的意見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同年 10 月 8 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錢學森出任院長,這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正式啟航。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之初,條件極為艱苦。科研人員們不僅面臨著技術上的重重難題,還缺乏必要的設備和資料。但他們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他們白天查閱資料、進行計算,夜晚還要反復討論和驗證方案。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他們想盡辦法利用有限的資源,用算盤計算復雜的數據,用簡陋的設備進行試驗。正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中國航天事業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探空火箭的突破
在錢學森的帶領下,中國航天人開始了艱苦卓絕的科研工作。他們首先瞄準的目標是探空火箭的研制。探空火箭是在近地空間進行探測和科學試驗的火箭,它的成功發射,對于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960 年 2 月 19 日,這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 “T-7M” 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在上海首次發射成功,飛行高度達到 8 千米。雖然這個高度與現代航天技術相比微不足道,但它卻標志著中國在探空火箭技術領域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為后續航天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T-7M” 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的研制過程充滿了挑戰。科研人員們在沒有任何經驗可循的情況下,自主研發了火箭的發動機、控制系統、結構部件等關鍵技術。他們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改進,不斷優化火箭的性能。在發射前夕,科研人員們更是日夜堅守在崗位上,對火箭進行最后的檢查和調試,確保發射的萬無一失。
“T-7M” 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的成功發射,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航天人的士氣。它證明了中國有能力自主研制和發射火箭,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信心。此后,中國航天人在探空火箭技術領域不斷探索和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這些成果不僅為中國的氣象探測、空間物理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持,也為中國后續的衛星發射和載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東方紅一號” 震驚世界
1965 年,中國開始正式實施人造地球衛星的研制計劃,這就是著名的 “東方紅一號” 衛星工程。“東方紅一號” 衛星的研制,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東方紅一號” 衛星的設計要求極高,它不僅要實現衛星的成功發射和穩定運行,還要完成一系列科學探測任務,如測量衛星工程參數和空間環境參數等。同時,為了向世界展示中國的航天成就,衛星還搭載了《東方紅》樂曲發生器,能夠在太空中播放《東方紅》樂曲。
在研制過程中,科研人員們面臨著諸多難題。從衛星的總體設計到各個系統的研發,每一個環節都充滿挑戰。例如,衛星的能源供應問題,需要保證衛星在太空中能夠長時間穩定地運行;衛星的通信系統,需要實現衛星與地面之間的可靠通信;衛星的姿態控制問題,需要確保衛星在太空中能夠保持正確的姿態,以完成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