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決策者來說,“認識你自己”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警惕認知中的缺陷,比什么都重要。在判斷與決策問題上,管理者和專業人士往往都非常自信。人類遠遠不如我們想象的那么理性,人類的判斷也遠遠不如我們想象的那么完美。在決策過程所面臨的噪聲越來越多的現實之中,一個新的認知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簡單來說,噪聲是無規律的錯誤,偏差是系統性的錯誤。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抑制噪聲,避免系統級偏差。
人生經歷就是所有抉擇的總和,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抉擇,工作與生活在一次次的抉擇中潛移默化地發生了變化。沒有人可以永遠做出正確的抉擇,總有噪聲在影響判斷力。噪聲是不可消除的,但我們必須盡量將噪聲的影響降至最低。
知識分子往往能在智力選拔中建立起優越感,斡旋于名利場中而獲得成就感,但他們能否因此逼近理性呢?
人們總是尋求、記住和過分強調支持個人信念的信息,而不接受反對但實則正確的信息。人會有成見和確認性偏差。
比如高考揭榜之后,高中畢業生及其家長應如何做好志愿填報才更符合自己的長遠利益呢,怎么選才最合乎理性呢?你能不帶成見的看待眼花繚亂的職業選擇么?早五年還沒出現網絡主播,沒有出現快遞員行業,沒有出現Ai訓練師,那現在選擇這些時髦的行業是正確的選擇么?這些時髦的行業能存在多久或收益多少?
張老師建議你學計算機科學,李阿姨建議你學財經,王老師建議你學心理學。高考擇業時,每一個提供建議的人的出發點或許都是好的,也都是本著負責任的態度,這無可厚非;但問題是,當把這些建議放在一起的時候,你會發現,專家的這些建議本身就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和對立。
人在判斷和決策上存在系統性誤差,哪怕是你找的專業高考咨詢人員無一幸免,那怎么平衡決策呢?如果選擇錯誤,有哪些補救錯誤的措施呢?比如考公、考編、考研能在一定程度上補救高考選取職業規劃的錯誤嗎?
理性與非理性、主觀意愿與客觀影響,哪些才是影響決策品質的關鍵因素?
古人云“君子時中(四聲,命中的意思)”,自己的認知體系并不是隨時都絕對正確的。
這句話勸戒所有人對信息決策中的系統級偏差和背景級噪聲保持一種基本敬畏。面對環境、信息等多重不確定條件,如何審慎分析判斷并做出恰當決策?話說,你知道進家門要洗手,那你知道自己決策前的決策衛生問題嗎?知道這個詞匯,就足夠振聾發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