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項目簡介
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猛,在此期間大量建筑平地而起,并且多為磚混結構的住房,使用壽命通常約為30-50年,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等高層建筑,這些建筑在一般情況下的設計使用壽命是50年到100年,但是考慮到當時施工質量較低以及施工工藝受限,加上一些業主私自改建、敲墻等違法行為,使用壽命必將有所降低。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部分房屋建筑使用年限接近設計期限,建筑結構開始進入老化階段,結構的健康狀況和安全性評估正逐步引起人們的關注。現如今許多房屋的年齡已經陸續達到30-40年。而近些年在新聞時不時的出現住房和高層建筑倒塌的安全事故,造成不少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從而使受影響的人員便難以“安居樂業”了。這些都是說明有些建筑物已經進入了“質量報復周期”。
當前,我國對房屋安全的鑒定大多采用傳統的人工定期觀察和測量的方式。此種方法費時費力,監測精度一般,且監測頻率低,很難在第一時間發現危險預警。通過監測技術與物聯網技術相結合后,房屋建筑的安全管理與監測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顯著提升。通過結合危房監測的需求對結構健康自動化監測系統進行設計,實現對房屋地基不均勻沉降、房屋基礎結構損壞、結構變形等現象進行長期在線監測,實時掌握老舊房屋的變形和重要結構損壞情況以及變化趨勢。
2.?監測指標
本次項目主要針對某地兩類房屋做自動化監測:一類為老舊小區,由于時間和地質的原因鄰近建筑物之間出現了傾斜擠壓導致結構損傷,對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做監測,主要的監測內容為沉降、傾斜和裂縫;另外一類為新建小區,由于底部承重柱缺失導致主梁發生了斷裂,現場通過在斷裂處進行加固,擬通過自動化的手段來監測其有效性,主要的監測內容為傾斜和裂縫,自動化監測手段能最大程度保證建筑物和人員的安全、有效降低房屋安全事故風險。
3.?監測點布設
本項目老舊房屋自動化監測布點參照規范《老舊房屋結構安全監測技術》SJG128-2023,并應遵循以下原則:
老舊房屋結構安全監測應包含房屋沉降、傾斜、裂縫,宜包含水平位移、撓度、振動、應力應變等參數。對老舊房屋的監測內容、精度、監測周期和頻率等的選擇。宜結合房屋結構安全狀態確定。老舊房屋周邊環境監測也可包括地下水、溫度、風等監測,效應監測可包括溫度效應、風致響應等監測。
老舊房屋結構安全監測宜優先采用自動化監測,以人工監測輔助自動化監測。自動化監測可采用傳感器監測、視頻監控、衛星遙感監測、人工智能巡檢等方式,監測結果宜有驗證和復核。
沉降監測可采用幾何水準測量、三角高程測量和靜力水準測量等方法。沉降監測點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當布設在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轉角處或承重柱上時,監測點沿外墻間距宜為10m~20m,或每隔2根~3根承重柱布設1個監測點;
臨近基坑或隧道一側應有監測點;在高低懸殊或新舊建筑物連接、變形縫、不同結構分界、不同基礎形式的兩側應布設監測點;風險等級較高的房屋應適當增加監測點數量。
傾斜監測可按照現行行業標準《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GJ 8的有關規定進行,傾斜監測點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監測點宜布置在房屋角點、變形縫兩側的承重柱或墻上;
應沿主體結構頂部、底部上下對應按組布設,且中部可增加監測點;每棟建筑物傾斜監測數量不宜少于2組,每組的監測點不應少于2個;
當測定局部傾斜時,應沿同一豎直線分別布設所測范圍的上部監測點和下部監測點。
裂縫監測應符合下列規定:
裂縫監測點宜布設在結構已有的水平裂縫、豎向裂縫和斜向裂縫處,裂縫較多時可對裂縫監測點進行優化;
裂縫監測應監測裂縫的位置、走向、長度、寬度,分析裂縫的性質、產生的原因及發展趨勢,選取應力或應力變化較大部位的裂縫或寬度較大的裂縫進行變化值監測,必要時尚應監測裂縫深度;
裂縫寬度監測宜在裂縫的最寬處及裂縫首、末端按組布設,每組應布設2個監測點,并應分別布設在裂縫兩側,且其連線應垂直于裂縫走向;
裂縫寬度監測宜在裂縫兩側貼埋標志,用千分尺、游標卡尺、數字裂縫寬度測量儀等直接量測,可也用測縫計、粘貼安裝千分表量測或攝影量測等;
裂縫長度監測宜采用直接量測法;
裂縫深度監測宜采用超聲波法、鑿出法等。
4.?監測設備數量
5.?現場圖片
6.?巖創可視化平臺數據展示?
本項目通過巖創可視化云平臺觀查數據,根據設置報警值,數據變化達到預警值時通過短信、電話等方式及時通知,提供有效預警,使得相關人員可以更加精準地掌握老舊房屋的變化情況,構建一個全面的安全監測體系,以確保老舊小區建筑的穩定性,保障居住人民的人身安全、經濟財產損失及建筑安全,我們將持續創新,以提供更有力的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