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TC的核心架構圍繞WebRTC技術構建,同時通過擴展信令服務、媒體服務器和NAT穿透機制,解決了WebRTC在實際部署中的痛點。其架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核心模塊:
1)WebRTC基礎層
- 媒體捕獲與處理:通過getUserMediaAPI獲取音視頻流,支持攝像頭、麥克風、屏幕共享等多種媒體源。
- P2P連接:基于RTCPeerConnection實現點對點通信,支持音視頻流和數據的低延遲傳輸。
- 數據傳輸:通過RTCDataChannel實現高效、低延遲的任意數據傳輸,適用于文件傳輸、聊天消息等場景。
2)信令服務層
- 信令協議:支持WebSocket、HTTP等協議,用于交換SDP(會話描述協議)和ICE(交互式連接建立)候選者。
- 房間管理:提供房間創建、加入、離開等邏輯,支持多對多通信場景。
- 狀態同步:實時同步用戶狀態(如在線、離線、通話中)和媒體流信息。
3)媒體服務器層
- SFU:選擇性轉發單元,適用于多人會議場景,通過只轉發必要的流來優化帶寬使用。
- MCU:多點控制單元,適用于小規模會議,通過混合音視頻流減少客戶端計算壓力。
- 轉碼與轉封裝:支持不同編解碼器(如VP8、H.264)和封裝格式(如WebM、MP4)之間的轉換,確保跨平臺兼容性。
4)NAT穿透與網絡優化
- STUN:用于獲取客戶端的公網IP和端口,解決對稱NAT問題。
- TURN:在P2P連接失敗時,通過中繼服務器確保通信的可靠性。
- 帶寬自適應:根據網絡狀況動態調整音視頻碼率,確保流暢的用戶體驗。
5)安全與加密
- DTLS:用于加密數據傳輸,防止數據被竊聽或篡改。
- SRTP:用于加密音視頻流,確保通信的隱私性。
EasyRTC跨平臺兼容性
EasyRTC支持多種平臺(Web、iOS、Android、Windows、macOS),并提供了豐富的API和SDK,方便開發者快速集成到現有應用中。
- 條件編譯與宏定義:使用預處理器指令區分平臺特性。
- 統一接口抽象:對平臺相關功能(如音視頻采集、網絡I/O)定義統一接口。
- 第三方庫隔離:對FFmpeg、WebRTC等第三方庫進行適配層封裝,確保其接口在不同平臺行為一致。
隨著新設備和平臺的不斷涌現,跨平臺兼容性將成為實時通信技術的核心競爭力之一。EasyRTC將繼續在以下方向發力:
- 支持新興平臺:擴展對AR/VR、智能穿戴設備等新興平臺的支持。
- AI 驅動的優化:通過AI技術進一步提升跨平臺兼容性和用戶體驗。
- 更高效的開發工具:提供更強大的開發工具和文檔,降低開發者的學習成本。